分享

乐书(二)

 新用户66885325 2020-08-08

读更多美文,敬请关注黄河歌者:微信公众号huanghegezhe,《简书》搜索黄河歌者。每天为您推送有特色的文章。

乐书(二)


大凡音乐所起,都由人心所生。人心所动,是万物使然。人们感应于万物变化,形成于声;声音相应,所以生变;变化有一定规律,叫做音;把音的变化用乐器表现出来,加上干戚羽旄配舞,叫做乐。乐是由音产生,其源泉在于万事万物。人如果悲痛哀伤时,其声音就肃杀嘶哑;如果欢乐时,其声音就缓慢舒和;如果喜悦时,其声音就飞扬发散;如果愤怒时,其声音就粗犷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音就正直嘹亮;心生爱意时,其声音就柔和动听。以上六种情况,人人都是如此,因为这是人们感应于万物而发出的自然响动,所以先王对万物变化特别敏感。所以用礼仪来引导百姓的意志,用音乐用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治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奸邪产生。礼乐刑政,其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统一天下人民意志,从而实现以大道治理国家。

凡是音,都产生于人们内心深处。人们在感情波动时,外在表现于声,片断的声连续起来表现为音。盛世之音充满安祥与和谐,其政治必定平和;乱世之音充满怨恨和愤怒,其政治必定乖厉不法;亡国之音充满哀伤和愁苦,其百姓必定困苦不堪。声音之道,和政治相辅相通。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音zhǐ,止)为事,羽为物。五者不相混乱,就没有不和谐杂音。宫乱会五声废弃,说明其君主骄纵;商乱就会五音跳跃不和谐,说明其臣下奸邪不法;角乱就会声调忧伤,说明其百姓怨恨不止;徵乱就会曲调哀伤,说明其国家事端多发;羽乱就会曲调难唱,说明其国家财政匮乏。五音全乱,互相侵扰,称为“慢”。这样的国家已经亡国可期了。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是乱世之音,可以比拟慢音。桑间濮上(当时青年男女幽会、唱情歌的地方。出自《礼记·乐记》)之音,就是亡国之音,最后导致国家政治失散,百姓流亡,诬告上级、人人谋私的行为屡禁不止。

音生于人内心,乐通于伦理。所以仅能够知声而不知音的,那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那是普通凡人,只有君子才能知乐。所以审察声就能知音,审察音就能知乐,审察乐就能知政。做到知政,治理天下的大道就具备了。不知声的人不需要和他谈论,不知音的也不能和他谈论乐,知晓乐的就可以谈论礼仪了。礼乐皆备,称为有德。“德”就是“得”。隆重的音乐,不于其规模大小;食飨的礼仪,不在于极品的美味。清庙弹奏的乐器琴瑟,朱弦而下面仅有两孔,声音舒缓,一唱三叹,但乐声之外余味无穷。大飨礼仪,奉上玄酒和鲜鱼,大羹味道单一,但滋味之外另有品味。先王制定礼乐,不是为满足嘴腹耳目所欲,而是为教化万民有好恶之心,归结于正道。

人生来好静,这是人的天性;感应万物而动,是天性的外部表现。感知万物才有行动,这是好恶表现。不在内心节制好恶,又被外部条件诱惑,最后不能自制,会导致天理毁灭。人如果感知万物变化无穷,却不刻意节制好恶,整个世界就会物欲横流。人被万物所左右,就会灭天理而穷尽人欲。人人怀悖逆诈伪之心,行淫乱荒唐之事,导致强者胁迫弱者,众欺负寡,智者欺骗愚民,勇力者胆怯,疾病者不被救治,老幼孤寡不能得其所,这是大乱之道。先王制定礼乐制度,就是对人的行为加以节制:穿衰衣麻布哭泣,是节制丧葬仪式;敲打钟鼓乐器,是为了展现和安快乐;婚姻冠戴,是为了区别男女年龄;射乡食飨,是了规定人际交往。礼节制民心,乐畅和民声,政治付诸行动,刑罚防止混乱。如果礼乐刑政四事相通不悖,那么治国王道具备。

乐是为求同,礼是为求异。求同则亲,求异则敬。乐事太过分就会使人们尊卑混乱,礼太过分就会让人们离心离德。恰合实际,照顾人情,这是礼乐之事。礼义建立,就会贵贱有别;乐事统一,就会上下相和;好恶分别,贤愚自然有所区分;用刑罚禁止暴行,用位爵举荐贤良,政治自然均衡。用仁者之心爱人,用礼仪来矫正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

乐是由人内心产生,礼来自外部所加。乐由人心产生,其特征是静;礼来自外部所加,其特征是外在形式。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谦虚容让、垂拱治天下的君王,是礼乐的最高境界。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这是因为乐深入人心。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果这样行事,那么礼行天下。

黄其军

    作于2020年2月9日(古历庚子年正月十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