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妇产科杂志:双胞胎妊娠后2年,剖腹产女性患压力性尿失禁风险更低

 Nursing小班长 2020-08-08

导读

产后尿失禁为产后不能如意约束小便而自遗,常伴小便过频,甚至于白昼达数十次。 多因难产时分娩时间过长,胎儿先露部位对盆底韧带及肌肉的过度扩张,胎儿压迫膀胱过久,致使膀胱被压处成瘘。手术产如产钳、臀位牵引损伤所致。如体力不佳,产后咳嗽及一切增加腹压的因素可影响盆底组织复旧,而发生张力性尿失禁。(来自百度百科

人工分娩和自然分娩都可能损伤孕妇骨盆底,引起压力性尿失禁或大便失禁【1】。研究数据显示剖腹产可以降低这一风险【2】。曾有研究人员进行了单胎臀位试验(Term Breech Trial),他们对2088名计划剖腹产或顺产的孕妇进行了随机对照,以评估产后3个月和2年的尿失禁风险。研究发现,剖腹产可降低产后3个月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但产妇两年后患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并没有明显不同。【3、4】

又有研究人员进行了双胞胎出生研究,比较了32-38周的双胞胎妊娠的两种分娩策略。研究发现产后3个月,剖腹产组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少于顺产组,然而,3个月时出现有问题的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并没有降低。【5】

那么,到底剖腹产与顺产相比是否能降低有问题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呢?相关研究委员会认为,想要说明这个问题,重点可能在于对比两种生娩方式的女性在生产两年后出现有问题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

2018年7月,《International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国际妇产科杂志)现在发表了《双胞胎妊娠剖宫产或阴道分娩后2年尿压力性尿失禁和其他产妇结局:多中心随机试验》,给出了可能的答案。

图片来自国际妇产科杂志

研究人员发现,剖腹产与顺产相比,确实降低了有问题的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

研究人员于2003年12月13日至2011年4月4日期间,在25个国家的106个中心招募了2804名女性。1398例随机选择剖腹产,1406例随机选择顺产。

他们成功对其中的2305名妇女随访两年(跟进率为82.2%),最终计划剖腹产组有1155人,计自然分娩组1150人(图1)。研究人员采用结构式自评问卷,对参与者产后2年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产后2年出现有问题的压力性尿失禁或大便失禁情况、母乳喂养情况,生活质量,抑郁,和其他健康问题。

该研究招募参与和随访人数示意图

研究结果显示,在1155名随机选择剖腹产的女性中,1035名(89.6%)选择了剖腹产,7名(0.6%)选择了顺产/剖腹产联合分娩,113名(9.8%)为纯自然分娩。随机选择顺产组的女性中,657(57.1%)名通过阴道分娩,43名(3.7%)通过顺产/剖腹产联合分娩,450名[39.1%]进行了双胎的剖腹产。

两组女性分娩时实际分娩方式和人数分布图

数据结果显示两组女性的母乳喂养、生活质量和产后抑郁症情况基本相似,说明研究人员通过随机化、设置普遍性问题、翻译和反向翻译等方式,缓解了两组研究对象的差异性。

表3显示了母乳喂养、SF-36测量的生活质量和产后抑郁症的结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发现,剖腹产组与顺产组相比,产妇分娩后两年,有问题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更低

表2为两组患者的尿压、粪尿失禁发生率

当然,尽管顺产的女性更容易出现有问题压力性尿失禁的问题,但根据IIQ-7的测量,在两组受影响的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相似的

“在两组女性中,95%的妇女在分娩前不存在压力性尿失禁的问题”,研究人员说道:“只有没有压力性尿失禁史的女性在顺产后出现有问题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高于剖腹产。有压力性尿失禁史的女性发生有问题压力性尿失禁的绝对风险高于无压力性尿失禁史的女性,且该风险不受出生方式的影响。”

与其他研究一样,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定义有问题的压力性尿失禁。

IIQ-7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方法,为尿失禁妇女提供了一种一致的方法来识别尿失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剖腹产组和顺产组有尿失禁问题的妇女的IIQ-7得分没有差异,说明尽管存在尿失禁患病率的明显不同,但两组受影响妇女尿失禁的严重程度相似。这些数据足够让我们检查出有问题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

研究人员说到:“制定研究计划的时候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改进。我们使用了IIQ-7来测量,因为觉得测量的是有问题的压力性尿失禁而不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尿失禁;并且我们询问受访者时询问的是过去七天的尿失禁情况,而不是过往的三到六个月,这就是为了限制回忆偏差的影响。”

研究人员说,虽然这项研究结果本身可能不能作为选择剖腹产的理论基础,但在双胎妊娠妇女咨询时,医生应该告诉她们,以便她们能够对自己喜欢的分娩方式作出知情的决定。

参考文献:

1.Rogers RG, Leeman LM, Borders N, Qualls C, Fullilove AM, Teaf D, et al. Contribution of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ur to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comparison of nulliparous women. Br J Obstet Gynaecol 2014; 121(9) 1145-53.

2.Tahtinen RM, Cartwright R, Tsui JR, Aaltonen RL, Aoki Y, Cardenas JL, et al. Long-term Impact of Mode of Delivery on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Urgency Urinary Incontin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Urol. 2016; 70(1):148-158.

3.Hannah ME, Hannah WJ, Hodnett ED, Chalmers B, Kung R, Willan A, et al. Outcomes at 3 months after planned cesarean vs planned vaginal delivery for breech presentation at term. JAMA 2002;287:1822-31.

4.Hannah ME, Whyte H, Hannah WJ, Hewson S, Amankwah K, Cheng M, et al. Maternal outcomes at two years after planned cesarean section versus planned vaginal birth for breech presentation at term: the 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Term Breech Trial. Am J Obstet Gynecol 2004;191:917-27.

5.Barrett JFR, Hannah ME, Hutton E, Willan A, Allen AC, Armson BA,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planned cesarean or vaginal delivery for twin pregnancy. N Engl J Med 2013;369:1295-13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