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亥革命时的各省八旗驻军,抵抗的抵抗,投降的投降,命运多舛!

 历来现实 2020-08-08

关于八旗兵,很多人有一个认识方面的误区,认为到了清朝后期,自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兵就让位于地方汉族武装湘军、淮军;八国联军又打垮了僧格林沁的满蒙铁骑,八旗彻底熄火;后来又随着新军练成,旗兵就全部废止、解散了。

其实不然,八旗兵虽然到了清朝后期缺乏存在感,但人家确实还存在,慈禧太后的亲弟弟桂祥就担任过镶黄旗副督统,到了民国初年,在五族共和的纲领下,民国政府为了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仍然让他担任正蓝旗满洲都统,都统手下当然要有些兵,这些兵大部分还是旗兵,不过发薪水的老板换成了民国政府。

清朝后期,八旗兵的战力的确是废了,但建制没变(汉军旗大部被逐步撤销),一直到大清覆亡之际,全国的八旗兵丁还保有12万人的规模,其中官员6680人,满族八旗佐领681个.兵力多驻扎在京师周边和满蒙地区,在全国各省会城市或战略位置重要的城市多有驻扎。

北洋六镇新军中的第一军和后期成立的禁卫军也基本是以旗人为主组建而成,不要以为清廷只准备依靠这两只嫡系部队保命,原先的旗兵在当时也一样跟着与时俱进,各地旗兵经常被成建制的组织到当地新军中受训,接受新的军事思想、战法和枪械武器,只是总体来说难挽颓势,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火力配备都比新军要差很多。

清廷之所以愿意死马当作活马医,是因为旗人才是永保江山统治的基石,汉人相对靠不住,再加上你不让他们当兵,也一样要发工资吃劳保,这份“铁杆庄稼”是祖制,不能停止输血,一点也不省钱,所以不想用也得用。

辛亥革命时,东北和京畿、中原一带,起义者、新军和八旗兵的交锋规模不大,流血冲突并不太多,但是其他的铁血十八省,旗兵的命运就惨得多,不光是旗兵,就连普通的旗人也跟着受连累。

革命者跟洋人侵略者不一样,洋人来了是要钱,旗兵可以假装看不见,不会硬着头皮往上冲,而革命者很多可是来要命的,旗兵在保命的前提下,困兽犹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战斗力。

试举几例:

武昌固然是九省通衢的战略要地,但省内八旗驻扎地却是在地理更加重要的荆州,清末此地的旗兵驻扎有7000多人,统帅是连魁。

武昌起义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荆州旗兵正在武昌新军受训,人数大概占到新军百分之十的比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新军的战友,但是这些旗人战友却大部分被民军分批处死,旗兵也组织过零星抵抗,但更是激起革命者的杀戮之心,很多旗人百姓也被尽行杀死。三天之后,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才得以改变。

荆州的八旗兵选择了抵抗,随着民军在武昌、宜昌、襄阳逐步站稳阵脚,荆州也成了民军的眼中钉,必须予以拔除。11月,宜昌的革命军开始进攻荆州,迅速扫清外围,随着湖南等地民军赶来支援,人数越来越多,形势对荆州旗兵十分不利。总攻发起之前,民军给予旗兵最后通牒:再不投降,则“必以昔日清政府对于嘉定、扬州之手段对付荆州”,但荆州旗兵仍然负隅顽抗。

总攻开始后,战斗非常激烈,旗兵阵亡者众,主战派荆州副都统恒龄饮弹自尽,参谋长德霈、将领恩霈都自杀身亡,也有旗兵投河自尽。都统连魁求和,旗兵全部放下武器,连魁被民军释放后北归,旗兵被解散。

相对武昌、荆州的战斗,陕西西安的旗兵与民军的战斗规模更大,结果也更惨重,主要原因一是旗兵抵抗行动坚决,另一方面是民军阵营中的会党成员太多,杀戮心太重。西安满城被攻破后,2万多人的满城人口锐减一半以上,一座北美教会也遭到攻击并被焚毁,8名外国教士和学生被杀。

由于满清统治时期旗对汉民的压制太久,可以说,越是在战斗激烈的地方,起义的民军牺牲越大,报复心就越强,旗兵旗民的下场就比较悲催。相反,主动反正、和平交接的旗兵基本得以保全。所有地区的报复屠杀式行动,基本都能在短时间内加以修正。总体来说,东南地区各省的旗兵抵抗意志最弱,那毕竟是革命党人的大本营,而西北地区的旗兵抵抗意志较强,形势也显得残酷一些。随着清帝逊位,北洋政府上台,在五族共和的新背景下,这种滥杀行为基本绝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