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后英国为何宁可舍弃皇冠明珠印度,却无论如何也不放弃香港?

 历来现实 2020-08-08

这事儿得赖英国,也要赖咱们自个儿,反正赖不到阿三身上。

说香港地理位置比印度重要的,那是痴人说梦,无论从地理、面积、人口到影响力,香港在任何时期都无法与印度同日而语,所以才有印度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样的说法。

英国宁可舍弃印度,也不放弃香港,这里面的关键人物是丘吉尔。

作为一名老牌帝国主义者,丘吉尔对于印度的独立运动只有一个主张,那就是:门儿都没有!

上世纪二十年代,丘吉尔还在担任殖民地大臣和陆军大臣时,他就主张用强硬手段把印度留在大英帝国的统治版图中,他有很多著名的信条:

“他们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

“他们那里自古以来就是片分裂的土地。”

“他们没有能力自我管理,素质也不适合民主制度。”

“像兔子一样生一大堆孩子。”并以此高繁殖率为理论出处,在饥荒时拒不放粮。

“(甘地)就是个半裸的骗子,他应该被捆住,被大象踩死。”

虽然二战后期,针对印度的独立意识,他也发出嗤之以鼻的声音:“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在首相位置上的丘吉尔还能顶住前首相鲍德温等人对印度的温和路线,但可惜二战还未全部结束,丘吉尔首相就变成了丘吉尔议员,随着工党获胜,丘吉尔对苏联和印度的强硬路线破产,英国人开始专注于国内经济,不再热衷于战争。

英国放弃印度,并不是一时意气用事,也是印度人民一直坚持独立运动的结果,同样,英国政府在1919年就对印度颁发了一张最终实施自治的许可证:《印度政府草案》,1931年,《甘地-艾文协议》的签订也使得英国与印度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妥协,1935年1月,英国政府就开始推行《印度政府法案》,印度联邦被授予自治领的地位,向着事实独立迈出了坚定一步,1942年3月,英国政府派出克里普斯来到印度,提出了“克里普斯提案”,承诺战后将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

丘吉尔下台后,新上任的首相艾德礼很快就在下院宣布,英国准备接受印度独立要求,第二年就出台了印度独立法案,也就是《蒙巴顿方案》,同年,印巴分治,各自宣布独立建国。

说英国人肯为香港不惜一战,确实有点高抬英国佬的决心,之所以香港在二战后没有收复,除了英国人不停的叫嚣(这和真正的不惜一战是有区别的)和美国人的纵容,与国民政府的优柔寡断有直接关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与国民政府成为盟友,当日军开始进攻香港时,英国人也向盟友国民政府发来求援信号,可惜自己不争气,与在新加坡等地的表现一样,迅速被日军击溃投降。

抗战时,国民政府就与英国政府谈判过收回新界、九龙的问题,但那时丘吉尔在台上,中英又是盟友,英国人能拖就拖,谈判以龟速进展。

日本投降后,中英两国为了争夺驻港日军向谁投降的细节,也都做了提前部署,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最高长官(包括东南亚,自然也包括香港)的名义派张发奎前往香港受降,但英国人的军舰捷足先登,接收香港。张发奎不甘示弱,开进了九龙,之后大量国军部队经由香港北上东北地区接收地盘,做内部战争准备。

这时候的丘吉尔已经化身丘议员,对中国是利好消息,但也有一个很坏的消息,一直支持国民政府收回香港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了,继任的杜鲁门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态度。

国民政府收回香港的积极性固然一度高涨,但他们也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美国人才是老大,老大不会容许老二老三为了香港掐架,因为那时候他们仍然有共同的潜在敌手苏联。所以才有英国与国民政府的默契,地盘我先占了,但允许你运兵到东北。

之后的内部战争则彻底断送了国民政府的收回香港的梦想,接连不利的战事使得他们自身都难保,遑论香港?

接下来的内部战争中,美英两国采取了中立态度,在长江流域等核心利益上,新政权可以炮击紫石英号,警告震慑英美,但没有实施武力收回香港的政策,是因为并不愿意与国际社会彻底撕破脸。

留下香港而暂不收回,也有一个考量是保留港澳这两个自由港,这样美国的对华封锁便总有缺口,紧缺的军事物资和外汇通道不至于被全部切断。

到了邓公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发出强硬威胁的恰恰是英国人谈判桌上的对手,他发出的声音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