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满洲国”当时凭什么能够超越日本,成长为亚洲第一大工业国?

 历来现实 2020-08-08

今时非同往日,东北地区当年就是有这样的实力和本钱。

“伪满洲国”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扶持满清逊帝溥仪成立的一个旨在分裂中国的并不被国际主流社会承认的“国家”。它是以现在的长春(当时叫新京)为“首都”,地理范围包括现在的东北三省全境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河北北部的承德地区。其总面积达到了一百一十三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了四千二百多万人(1941年统计数据)。

自1932年成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满洲国”解体,仅仅十三年中,“伪满洲国”的确是亚洲范围内经济表现“首善”之地。

城市化比例:1942年,达到了23.8%,要知道,直到1990年,我国的平均指标刚接近这个数字。

公路建设:1943年的统计数字,六万公里,这个数字大于当时中国其他地区的总和。

铁路建设:1945年,铁路总长度一万五千公里,这个数字远大于当时中国其他地区的总和。

1943年的统计数字,“伪满洲国”的钢材年产量是全中国的93%,水泥年产量是全中国的66%,化工产品年产量是全中国的69%,机械设备年产量是全中国的95%,电力产量是全中国的78%。而支撑这一切数字的伪满洲国的土地仅占全中国的12%,人口不过占全中国的10%。

到了1945年,“伪满洲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日本本土,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

为什么日本投降后,内部战争先从这里打响,是因为双方都知道“得东北者得天下”。为什么建国之初,东北地区被钦定为“共和国长子”,即便那里的工业设备历经苏俄军队强拆,底气仍在。

凭什么“伪满洲国”能取得这样的发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前人打下的基础。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打下的基础。经过父子两代的经营,东北地区已经建立起来完善的工业体系,除了轻纺工业不如上青天,重工业则把传统经济强势地区沪宁一带抛的很远。

铁路建设:总长度超过7000公里。

能生产汽车,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比例接近70%。

沈阳兵工厂已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军工企业。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的新政使得东北形成了以金属、能源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这也是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原因,东北地区能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持他们的侵略战争所需的物资。

二、丰富的资源。

东北地区丰富的煤铁储备既能提供能源资源,又是重工业的必要前提,富饶的黑土地还能提供粮食,人口又不像中原、江南地区稠密到负担的程度,铁路、港口运输都十分方便。

三、畸形的经济政策。

“伪满洲国”在境内采用了“一业一社”的“康采恩”制,这种经济体制更像战时的临时经济体制,它有利于打造产生中短期的行业托拉斯巨头的效果,在牺牲中国劳工利益,全面盘剥的基础上能让产出做到最大化,便于制造闪亮的重工业数据,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后期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维持日本侵略战争需要的国际资源输送渠道被掐,“伪满洲国”境内的中国劳工的日常配给也降至最低限度,不管有多少利润和产出都与普通劳工无关,绝大部分都被用以支持侵略战争。

简单说,数据再好看,经济再发达,当地老百姓看不到,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国”富民穷,并非长久之道。

四、“和平红利”和横向比较。

“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地区,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远离了战争,不像中国腹地战火连绵,无法发展经济,在中原腹地饱受战争之苦的很多百姓都愿意去往该地区躲避战乱,为东北提供了不间断的廉价劳动力,此消彼长,东北地区的经济一枝独秀并不奇怪,它的“和平红利”是建立在整个中国饱受战争荼毒的基础之上。

同时期的日本,尤其是在资源通路被盟军封锁之后,国内经济更加畸形发展,后期的工业地带又频繁遭遇轰炸,正常发展经济也根本无从谈起,不得不将一些产业向东北地区转移。

中国腹地和日本本土经济的黯淡表现,才衬托出了“伪满洲国”的繁荣假象。

综上原因,“伪满洲国”的经济表现遂能“异军突起”,“成功”跻身亚洲第一“工业强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