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之中,要想获得天下,那么必然要有一个大义的名分。曹操挟天子,除了令诸侯的同时,也是为了打起一个拥立汉室的旗帜,让自己的力量借机得以发展。而刘备更是凭借自己疑似是汉室宗亲,利用这样一个身世背景,拉起了“匡扶汉室”的大旗,让大家都聚集在了自己的麾下。 曹操准备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的时候,他不惜赶走元老荀彧,原因是荀彧当时站在汉室的那一边,劝诫他“不宜如此”,为此触怒了曹操。 那么问题就来了,荀彧在《三国志》之中,是被评价为王佐之才的,又是一心以匡扶汉室为目标。既然他的目标明明是和刘备一样,都是尊奉汉室正朔,那为什么一开始,荀彧没有选择加入刘备阵营,而是加入到了曹操的麾下?而且在和曹操绝断之后,为什么又不选择投奔刘备,反倒是坦然接受死亡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刘备的身世。 在《三国志》之中,刘备被认为是皇室宗亲的后代之一。而这个身份,也成为了早期刘备本身的最大资本之一。但是刘备的身份真的属实么?这是个很可疑的问题。 刘备号称乃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是汉景帝刘启之子。然而在家谱之中的顺序,可以看到在刘备和中山靖王之间,已经相隔了将近十八代,有着三百年的间隔。 再者,刘备虽然打着汉室宗亲的的名号。从西汉到东汉的时间跨度来说,太过于久远。真假与否,同样是不得而知。荀彧那样的人才,在看待刘备这件事情上面,肯定有着自己的看法。 可见在刘备早期的时候,完全是没有身世背景的。此时的刘氏宗亲,由于推恩令多年来的实行,真正有权力的是刘表刘焉他们这几位封疆大吏,很多人早就沦落到了平民阶层。刘备这个时候还拿几百年前的祖宗说事,很大程度上只为了让自己有个名义,能够和曹操同样站到天下的舞台之上。但是这一点对于那些聪明人来说,真的有用么?一般的人民们就不用说了,荀彧可是士族出身,又是其中最有才能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荀彧出山的时候,刘备还没有出现在舞台上。荀彧在面对天下大乱的时候,一开始也没有选择曹操,而是去北方诸侯那边。此后冀州陷入了袁绍的手中,荀彧也自然而然变成了袁的家臣。其实这个时候的荀彧,对于袁绍还是有点希望的,毕竟算是和汉室有关系的诸侯。但是相处久了,发现袁绍就只是个徒有虚名的人,从根本上就不是为了汉室而战,只是想要将其取而代之。所以拥护汉室的荀彧,自然是选择转投了曹操。 从当时的表面现象来说,曹操一直和汉朝保持着联系,也只有曹操愿意迎接汉献帝。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可以说全部诸侯之中,只有曹操这个人,能够成为荀彧的后盾,帮助他实现匡扶汉室的梦想,这也正是荀彧帮助曹操的原因。但是此时的刘备在干什么呢?他还在为了一个安定的地方发愁,先是去投靠公孙瓒,又是去投奔陶谦,最后在徐州才有了根据地。然而在他东奔西走的时候,曹操已经占据了先机,成为了州牧。比较之下,士族出身的荀彧,选择曹操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第三个原因就是,荀彧和刘备的目标虽然是一样的,但是之后的处置,却是完全相反的。荀彧虽然拥护汉室,但是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考虑,所以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汉朝最好就是能光复天下,收回中枢权力。所以荀彧复汉,是想要让汉朝接着以汉献帝为主,让东汉接着走下去,可没有半分扶持刘备坐上宝座的念头。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他当初的确也是为了汉朝着想,也想让汉朝走下去。但是后来让汉朝能够走下去的人,不是汉献帝,恰是刘备自己。虽然说都是刘氏的江山,但是这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称帝之后的汉朝,虽然有着汉的名义,实质上已经算是改朝换代了。而在这些变革之中,荀彧这些老世家的利益,还能得到保证么?谁也不敢保证。 也正是因为如此,荀彧虽然和刘备有着相同的目标,但是两个人,注定是没有办法相处在一起的。 第四个原因就是,在刘备身上暂时看不到希望。相对于刘备和曹操来说。刘备自然成为不了荀彧的投靠对象。因为在此之前,刘备一点实力基础都没有。身边仅有的也只是张飞、关羽等人。胸怀大志而且能力非凡的荀彧,怎么去选择一个四处飘零、没有稳定的军事实力的刘备。 另外一点就是汉献帝刘协,就在曹操统治下的地盘当中。身为人臣,不侍奉君主,反而跑去投靠刘备。这对于荀彧来说,绝对不可取。在荀彧投靠曹操之时,曹操和荀彧二人最初的想法,自然也是匡扶汉室,要不然不可能达成合作。曹操迎接汉献帝,虽然最后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局面,但是荀彧也有着自己的执念,他一度是相信曹操可以帮助中兴汉室江山的,只不过结局有点无奈而已。 曹操想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却对曹操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自此之后,两个人的观念开始渐行渐远,最终荀彧郁闷而死。 荀彧不管怎么说都是个文人,此前的多次转投,对于他的名誉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影响。对于荀彧来说,自己的一生的根基,都是建立在曹操的臣子之上。即使是被曹孟德逼上了死路,为了自己的家族和名誉着想,他也只会安静的接受,不会选择再次背弃曹操,去投靠刘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