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思良闪小说精选八题(附评)

 长尾巴的城市 2020-08-08


特别推荐

  静静写字微信平台今天特别推出一位老师。先卖个关子,他的名字大家定不陌生啦!在网络上,他是天涯社区短文故乡的首席斑竹,在闪小说界,他是闪小说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中国闪小说学会会长。他在散文和闪小说领域都颇有建树。本期精选他五篇精短闪小说力作,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亲们爱上闪小说阅读与写作。其实,闪小说是大家的,闪小说并不遥远,你我都可以拿起笔来,闪一下啦!

作者简介
  程思良,笔名冷月潇潇,汉语闪小说发起人之一,中国闪小说学会会长,《闪小说》与《吴地文化 闪小说》杂志主编。在《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刊》《香港文学》《新华文学》《国际日报》《世界日报》《美洲时报》等200多家中外报刊发表1000多篇小说、散文、文艺评论,有作品被译成英文、泰文、菲律宾文等多国文字。出版闪小说集《迷宫》等十余部文集。主编《聚焦文学新潮流——当代闪小说精选》等数十部闪小说集。2012年夏,应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之邀赴泰国主讲闪小说。 获“2015中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第10、11届全国“金江寓言文学奖”金奖等奖项。


相依为命

 程思良
 

  “卡特,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吃生冷食品啊,会吃坏肚子的……”

  “兰妮,外面这么冷,你怎么又要岀去?乖,听话哦,待在屋里……”

  “卡特,都这么大了,你还是这么粗心……”

  “兰妮,过来陪我说说话。你还记得小时候……”

  每天,老夫人总要絮叨这些话。

  很多年前,老夫人的儿子卡特去了美国,女儿兰妮远嫁英国。

卡特和兰妮,是老夫人收养的两只流浪狗。

闪评:司玉笙的《书法家》149个字,程思良《相依为命》在140字以內。它们的共同的特点如同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去掉一切多余的枝曼铺排,才能一步到位,一剑封喉地拿下灵魂的制高点。《书法家》用“同意”二字写了二千多年的专制;《相依为命》用“老人可怜如狗”的冰山一角,暗喻放大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空白决定容量,高度来自深度。(评论家卧虎点评)


孪生兄弟
程思良

“你为什么老是跟着我?”

“因为我是你的孪生兄弟啊!”

“呸!你这个丑陋的家伙!也配做我的兄弟?你,你给我滚!”

“兄弟啊,我不能走,我得为你站岗。”

“我要让你消失!”我怒气冲冲地闯进暗夜中。

我的兄弟消失了。

而我,却再也没有从暗夜中走出来。

闪评:程思良的闪小说《孪生兄弟》(载《闪小说》总第2期),是一篇大道至简的佳作,显示:违情悖理,必遭祸殃。情节设计简单而风趣,“我”和“孪生兄弟”即身影对话,“我”的厌恶、寡情和“孪生兄弟”的依恋、情深对比得很强烈。情节急转直下——“我要让你消失!我怒气冲冲的闯进暗夜中。/我的兄弟消失了。/而我,却再也没有从暗夜中走出来。”行文如此简练,通篇犹如电光一闪,寓言风味颇浓。有光才会有影,身影是人的孪生兄弟,这在哲学中称作必然性。若凭一时意气来否定必然性,即如有悖于情理地要让孪生兄弟消失,势必会连带着否定自身!走不出暗夜,其实是死亡的另类说法,俗说鬼无影子嘛。行文如此含蓄而不失犀利,给人启迪颇多。(刘喜庆教授《大道至简 寓言风味——读闪小说<孪生兄弟>》)


两头野牛
程思良

非洲大草原上有两头野牛,他们相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跋山涉水,寻找栖居的福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片水草丰美之地。

野牛甲居草地之东,野牛乙居草地之西。他们平安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因都想独占整片福地而斗得不可开交。因势均力敌,屡次相斗皆两败均伤。

一天,一个狼群蹿来,同时攻击两头野牛。两头野牛并肩作战,拼死力斗,硬是将凶恶的狼群赶走了。他们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频繁争斗。

不久,狼群又来袭,这次,他们改变了进攻的策略,只攻野牛乙。在群狼的围攻下,伤痕累累的野牛乙频频向野牛甲哀哀呼救。野牛甲却仿佛没听见似的,兀自低头吃草。

野牛乙被狼群吃得尸骨无存。野狼们打着饱嗝走后,野牛甲望着偌大的丰美草地,心中窃喜——幸亏未出手相救!

十天后,这片草地上,惟有狼影在草地间时隐时现。野牛甲已不知所踪。

“闪小说”,是近年新兴的一种小说。因为它的篇幅更短小,因此写作的难度就更大!程思良是其中创作的佼佼者。他的《两头野牛》,仅几百字,却写得神采飞扬!尺幅千里,缩龙成寸,明显吸收了蒲松龄《狼》的营养。小说也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曲尽其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1,情节经过6层变化:合力找草——互斗争草——并肩战狼——其一死亡——幸存者窃喜——另一继亡。古人写作提倡段段转、句句转,笔笔转。这篇小说可说达到了这样一个很高的境界。一篇仅几百字的小说,竟有这么多的曲折,真令人叹为观止!2.首尾不是相合,而是背反,出人意料。其二。小说不仅仅注重传奇色彩,更有深刻的意义蕴藏其中,让人读了感叹之余,引发更多的思考与联想。因此,包容乃大。诚如申平所说的“故事有尽而其味无穷“(引文同上)可以不夸张地说,这篇小说,是“闪小说”的上品。(摘自顾建新教授《五月的鲜花——《小小说选刊》20145月排行榜》)




程思良

  独居的父亲终于答应离开小城,去省城跟我们生活。

  当小车快到十字路口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父亲突然说:“向左拐。”

  “上高速不是往右吗?”我诧异地说。

  “向左拐。”父亲重复道。

我犹豫了一下,拐上左转车道。

在父亲的指引下,我在大街小巷中拐来拐去。

“停!”父亲提高声音说。

我猛踩脚刹,将车停下。顺着父亲的目光望去,我马上明白了父亲让我左拐的原因。

这个地方我熟悉。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我来。

约摸一支烟的功夫,父亲幽幽地说:“走吧。”

我发动车子,缓缓离开这片老房子。这时,我从后视镜中发现,父亲正挥着两条空空的袖管向老房子告别。

我的心一颤。在这个老厂里,父亲工作了整整32年。

要不是那次意外事故丢了两条胳膊,肯定会做到正常退休的。以前,每次路过这里时,父亲都会对我说。

今天,他却什么都没说。

我不知道要不要告诉父亲这个消息:不久后,有人将要买走这个老厂,建小城最豪华的夜总会了!

这个人,就是我——他的儿子!

闪评:
  我与林爽,正借用国内外网络平台推广和普及汉俳这一精短诗歌,有幸在新西兰国家《先驱报》
2014
826日“先驱教育”专版中读到程思良的闪小说《拐》。程思良与我们一样,正在殚精竭虑与他的同仁推广和普及小说中的这一精短闪小说。于是,惺惺惜惺惺。我带着浓浓兴趣,写下读到他作品的短评。《拐》中,父亲的向左拐,是对过去32年艰难环境辛苦劳动以至失去双臂的怀念,也是守旧的本能反应。儿子将父亲的怀念处所更弦易辙,不告知会不知吗?人的细微思想转变不明说,留给读者在“今天,他却什么都没说”之中去琢磨。可贵处,细腻的表述烘托了人物的细腻情感。(水天《品评程思良的〈拐〉》)


程思良

国庆节这天,我终于有时间带着七岁的儿子去山里逛逛了。

坐在车上,儿子好奇地东瞅西望着。突然,他兴奋地叫道:“爸爸,快看,那树上还有三个大苹果没摘呢!能帮我摘下来吗?”

我停下车,顺着儿子手指的方向望去,路边的那棵苹果树上果真还有三个红红的大苹果。

“在树梢呢,太高了,咱们够不着。”

“不行,我要,我要嘛!”

拗不过儿子的央求,我捡起地上的小石头,跟儿子一起砸树上的苹果。

“住手!”正在我们砸得欢时,不知从哪里钻出一位握着长烟管的老人,大声喝道。

儿子吓得躲到我的身后。

“老人家,这苹果树是您家的吗?”我讪讪地问道。

老人点了点头。

“能买下这三个苹果吗?十元,一个!”我说。

老人摇了摇头。

“二十元,一个!”

老人依旧摇头。大约看出了我的困惑,老人说:“这几个是我特意留着的,不卖。你们如果想吃苹果,我家里摘了不少,吃多少都没关系的,不要钱。”

“特意留的?”

“是啊,这是咱们山里人的风俗。”老人吸了一口烟,又淡淡地说:“为山里的野鸟们留点口粮。”

节后一上班,我就去了财务室,跟会计说,职工因病假而被扣发的福利,还是照发吧。

小背景营造大格局

——读程思良闪小说《留》的印象

/江筱非

  从前听过这么一个故事:画师布置他的学生完成一项作业,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山羊,多者取胜。三个学生按照画师的吩咐开始作画,第一个学生画了满纸山羊,个个逼真,画师看了却摇摇头;第二个学生画了一些山羊,又在山羊较远的一侧画了若干小圆点,表示这儿有一群羊,画师看过也摇摇头;第三个学生在纸上画了一座山峰,有一只山羊爬过山腰,还有一只山羊才露了半个头。画师看了,立即高兴起来,拍案叫好。

  学生们很奇怪,画师告诉学生:表面上这幅画里只有一只半山羊,其实这里面潜藏着无限暗机,你可以说这里只有两只、三只,也可以说千只、万只数不清的一群山羊,它们正在等候翻山。

  第三幅画之所以打动画师,是因为这座山峰的小背景里暗藏着山羊群的大格局。程思良的闪小说《留》也有这个效果。小说只有四百五十字,讲述的也是父子二人假日闲游,途中遇到树上三个大红苹果,欲要高价买下来的小事,而遭到山里老人的拒绝。表面看来小说情节单薄,立意一般。而正是这平常的故事里面潜伏着大道理;简易的情节变化更容易让人认清大的格局。

  看完小说,我们似乎觉得山里老人够傻的,就连“我”也十分吃惊。老人并不是在作秀,朴实的山民也不懂作秀。我们已经发现恐龙的灭绝,意识到很多生物也在一步步走向灭亡,让它们走投无路的原因,不是它们对生存的环境有多么高的要求,而是人们刻意的破坏了它们的生态链。鸟没有吃的会死,人也不例外。

  老人是聪明的,并不傻。他清楚的知道,他的收成不是上天恩赐,是这些鸟儿帮了他的忙。苹果树是极易招惹害虫的果木,鸟儿没有吃的就会选择离开,就会饿死。没有鸟儿,果园就成了虫子的家园,还谈什么收成呢?鸟儿的愿望不高,只要还能生活下去,它们就会恋“家”。

  道理说明白,自然就懂了。我们常常在口头上喊“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能光理解为保护人权;人也是本钱,钱没有了,可以再赚;人没有了,就没有了赚钱的资本。工人就是老板的资金链,这个链断了,生财的源头也就断流。这就是“我”要补发职工的福利的原因,不是放弃本有的管理原则。

从山民留苹果,延伸到“我”留工人。文章紧扣一个“留”字,将貌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一线贯穿,密切相连,意境营造得深厚,情感涂抹得浓烈,架构搭建得巧妙,主题得到了升华,展现出《留》作品的大格局。

 信使已死于敌人刀下
 程思良
 
 
  城邦的人仍在焦急地等待那封关系城邦安危的信札。
 
  点评:这应该算是莉迪亚·戴维斯所谓极短小说的成功模仿者。小说名和小说正文都是一句,可以看到两句之间紧张的合作,死死地扣着悬念。当然,我实在不愿意承认这就是小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小说的开头,勾引我们迫切想知道更多更多。其情形恰如“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文学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

---朱自清《春》


最美的女人

程思良

  这届世界顶级绘画大赛上,出的题别出心裁,是《最美的女人》。面对这样一个极富挑战的命题,世界各地的画坛巨擘与后起之秀纷纷踊跃参与。

  二个月后,所有参赛者的作品都寄给了大赛评委会。评委们带着极其挑剔的目光审视着每一幅画作。然而,他们还是一次又一次被那些堪称完美的画作打动。那些画中的女人,有的清丽脱俗,有的气质高雅,有的肌肤如玉,有的淡扫娥眉,有的巧笑倩兮,有的美目盼兮……无不让他们陶醉。

  可是,有一幅画却让评委们怔住了。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醉心佛学的著名画家画的。这幅画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标题与画家的落款。

  经过评委会反复讨论,最后,大赛评委会将特等奖颁给了这位中国画家。评委会主席为此画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刊登在国际知名杂志上,题目是《最美的女人在画家的心里》。

减法的艺术

——读《最美的女人》

  文/天井

  《最美的女人》这篇作品是我特意拿来阅读的,因为作品中心与女人有关。

  女人有什么?中国人一个字就可概括全部:“美”。而外国人无论用何种词汇都无法形容。就英文字母里也找不出一个字母来形容美意。得凑几个字母数才能表达,从这点上来说,中国文字思想简洁之中却包涵有多大的含蓄之法呢。所以,闪小说的意味,用中国语言去创作就得凝思。

  人们常用非分之想来形容不易得到的东西,就如这篇以《最美的女人》作题反映绘画艺术大赛发生的事件一样,风格不同的画家,在其艺术手笔之下,就会产生不同艺术想像效果,女人之美在脸上?在肌肤?在气质?在清丽?所有能够表现或反映画家们的心里诉求的画作都被挖掘出来了,所以,那种种植艺术的感受是让人欣慰。画有方向,心有向往,不就是一个画家的追求么?

  事实上,艺术创作是空灵世界的自在观,休养的内在胜过了顾盼左右的艺术攀比,独善其身,独醒其怀的艺术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促进艺术家作品传世的前题。所以,独有的中国佛教情素,让佛学艺术引入了绘画之中,摒弃了中国人向来的喜增赢之法才是人生修为的传统观念,让空白落成减法之态,静等世界的美妙情景,传导出中国隐性文字内涵里的瑰丽,给了绘画无穷的想像与创造。因此,美是无边的海,该起的波澜处处有,平静时刻也消魂。女人之美,心有所往,美便所向,于是中国绘画自然占有主导的优势,以佛学的深交赢得艺术顶峰。

  这篇闪小说贵在融入了心境。有着社会化前进之中思辨的色彩,让读者从阅读之中突然感受到了美的真谛以及修养的最高境界。

  我想,写闪小说需要一种潜心;而阅读闪小说,则需要一种异心。潜心之作,将闪小说容量尽量扩大,反映的事理集中且深刻些。而阅读的异心,便是将作品分身术,从多重角度认证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最真实的思想品味。

  如果与行为艺术相比,这篇作品有如行为艺术之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借口,如佛学。行为艺术也一样,现实仿象得出的艺术结论。只有拥有了借口,这场女人之美的绘画大赛,一定会是拥有佛法之心画家所胜出的,不管他是哪里人,只要他代表了一种艺术从心的出发的状态,人们就可以发现,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是永远没有负担的减法人生,脱去了功利,美在了自然之思。

  这篇作品还融入了相应的对比手法,以中国佛学之空法,反而能盛装世界之缤纷,告诫人们:女人之美不是用来形象的,而是悟在心中的。


回家之路

文/程思良

  夜色降临,小城的街上已很难看到车辆与行人了。

  终于候来一辆的士。我招了招手,车停下来。

  “师傅,能送我去葛镇吗?”

  大胡子司机摇了摇头,说:“今天不营业了。”

  “我付双倍的钱。”

  “抱歉,我已答应了爱人与孩子,今天一定回家去吃年夜饭的。”大胡子司机一脸歉意地说。

  “我已有八年未回家吃年夜饭了,求求你,送我回去吧。”

  “八年?!”

  “是的!”

  大胡子司机犹豫了片刻,说:“上吧,还是按原价计费。”

  车子向五十里外的葛镇驶去,夜色越来越浓。

  突然,大胡子司机幽幽地叹了口气:“算上今年,我也有五年未回家吃年夜饭了!”

  “谢谢您!”说这话时,我的心跳得特别厉害。

  “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在外头打拼更不容易啊!”

  我默然无语,眼角的泪悄然滑落。八年来,这是我听到的最温暖的话。

  在葛镇的十字路口附近,我下了车,紧紧地握住大胡子司机的手,激动地说:“谢谢您,将我送回了家。”

  望着的士车灯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暗夜中,我走到马路边,从兜里掏出那把锋利的匕首,扔进了下水道,然后向一家旅馆走去。

冷清秋点评:
  闪小说最常见的写法就是对于故事的讲述。而除了这种外在的观察和记录外,对于内在的心灵的探讨和展示,则是另一种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处理方法。并且因为这种写法会展示出细腻的情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对于新奇的刻意追求,也能够放弃对于事件完整性的依赖,仅仅从一个小片段,以非常有限的角度,来呈现出有足够打动力量的细节,最终促使全篇设计意图的实现。这类写法,依仗的是氛围的塑造和产生,讲究的是对内心细致入微的观摩和体察,技巧很可能运用不多,但是简单到极点的字句里,却透露着作者对于世事人心的深刻理解和精炼总结。所以你在《回家之路》的情节里看到的都是温温润润的对话,没有明显的冲突,事情行进的看似也很缓和。作者在讲述上的这种“有恃无恐”,就是因为所讲述的东西有足够的感召力,因为人同此心,情通此理,所以毫不担心读者最后不动容。这是一种“柔”的力量,相对于故事型写法的那种猛烈冲击瞬间剧烈爆发的转变,有着完全不同的取舍——力量是慢慢蓄积缓缓释放,味道是弥久尤新。带给读者另一种感受。

张红静简介

  她,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写着清清浅浅的文字;在不大不小的空间里,经营或甜或涩半亩方田。白天,根植理想与爱的种子,夜晚,在键盘上敲打漫天遐思。
  张红静,山东肥城人,中国闪小说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代表作品有散文《寄居地》《我的杨树》《行走的麦子》;短篇小说《一千个李煜》《我的杜鲁门》;闪小说及小小说二百多篇。作品见于《读者》《意林》《文苑》《视野》《天池小小说》《金山》《小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喜剧世界》《微型小说月报》《散文选刊》《金陵晚报》《威海日报》《江苏工人报》等。
  有纸刊转载请联系她。qq 982017508 微信 fcwyzhj123-1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