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姜文的《邪不压正》获得了申奥资格。 全球87部电影已申请参加201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自7月观影后,我一直想写文章赞美姜文和《邪不压正》。 现在写,也算是时候。 观影前,说实话,我只对电影的英文标题Hidden Man有兴趣: 跟姜文学电影英语标题?那直接跟李安学!他俩一个藏人,一个藏龙 2007年,我采访《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指导(production design)曹久平老师。 他没能回答我关于电影里梁老师(黄秋生饰演)的自杀动机的问题。 我猜姜文导演自己也答不上来。 请你见证这个问题的闹心指数: 2010年《让子弹飞》的反人类倾向让我一度放弃了姜文。 黄四郎(周润发饰演)的替身杨万楼扮成黄四郎牺牲,成全起义。 exo me,这是什么鬼剧情? 小人物的命就不是命? 我怀疑姜文可能当大人物当得有点入戏过深。 我放弃他的标志是:我假装没注意2014年上演了一部叫《一步之遥》的电影。 直到2018年5月许知远的访谈《十三邀》。 我从中惊讶发现姜文(应该)是内陆第一个重新思考母子关系的名人。 ▲《十三邀》姜文全家福 ▲《十三邀》 1993年的《喜宴》和2000年的《卧虎藏龙》合力把华语电影的至高峰定格在了李安身上。 前者勇擒柏林金熊,后者加冕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它们完美表达了中国文化里压抑的人性和无奈的父权。 而且两者互为因果。 那导演李安的立场是什么? 答:哀叹这种压抑,同时,同情这种无奈。 《喜宴》 《喜宴》 而到了2018年,导演姜文的立场又是什么? 他用《邪不压正》回答了:质疑父权。 只不过,他的痛点实际是质疑母权。 可以说,他把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从李安式的“哀叹和同情”勇敢地往前挪了一小步。 这一步这样小,这样隐晦,伪装得这样无意为之,奥斯卡可能都看不出来。 没准他真的只是无意为之。 就算真是无意为之,姜文一生也都在为这一小步做准备。 你可能会问:你怎么知道? 我观察出来的。 我和姜文有过两次近距离接触。 我曾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电影电视圈的名人,甚至几个现在红得发紫的名人。 但也就那样了。 我从小疯狂追星,成年后反而面对名人有一颗平常心。 2006年,德国导演Florian Gallenberger筹备电影《拉贝日记》(John Rabe)。 他和我的法国老板相熟。 我陪同到京的德国导演造访了姜文的不亦乐乎工作室。 10多年来,我对自己物品做过多轮断舍离,竟没扔这张票根: 一个坐落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的电影工作室? 你对比一下真正的门票: 而且一个电影工作室还要门票? 这当然是种幽默。 用今天的营销思维看,也算个周边产品吧。 所有人一起在工作室内的小型影厅里看了《太阳照常升起》的片花。 看片后,姜文和德国导演Florian进行了一场单独谈话,我做英语翻译。 1小时谈话结束时,姜文对我说,你的翻译很不错。 ▲不亦乐乎电影工作室现已搬至北京亮马桥 看片时我结识了曹久平老师,当天还和他一起坐地铁,各自回家。 他非常平和。 地铁没空座,这个“张艺谋的御用美术指导”就靠在车厢边,和我说话。 所以,才有一年后我对他的采访。 2010年的一个周末,我的朋友和他的交响乐团在中山音乐堂演出。 下午排练走台的间隙,我这个观摩的闲人出来透气。 一个拍照的男人出现在我的余光里。 等他把相机稍微从脸上挪开,我看清是姜文。 他似乎在勘景。 这次再遇距离我为他和德国导演当翻译的事情已过去4年。 没人打扰他。 我也不打扰他,像没看见一样把头扭了回来。 后来想想也是有趣。 我分别在天安门的东侧和西侧见过姜文一次。 ![]() 我回忆这两段往事,只想说明: 第1,我并不仰视姜文。 我对他的兴趣和对路人甲的兴趣没有区别,即我只对探究人性有兴趣。 第2,我亲眼见证了他和德国导演的交流。 虽然我已忘光全部内容,但我记得他的专注。 Florian并非好莱坞一线大导,但姜文仍借助翻译,和他一对一交流。 我猜想姜文一直在谦逊地向国际电影工业学习。 因为《邪不压正》证明他的学习从技术层面进入了精神层面。 他谈起《愤怒的公牛》里罗伯特·德尼罗的愤怒常态让他想起自己母亲。 他也说马龙·白兰度在《教父》里扮演了史上最佳父亲,却在实际生活里不擅此职。 好莱坞电影从来都是人性大观园。 ![]() ▲姜文夫妇和马丁·斯科塞斯(《教父》等导演) ![]() ▲姜文和罗伯特·德尼罗(《出租车司机》等主演) ![]() ▲姜文和沃尔克·施隆多夫(《铁皮鼓》等导演) ![]() ▲姜文和昆汀·塔伦帝诺(《杀死比尔》等导演) 如前所述,我今年是怀着一万种质疑去看《邪不压正》的。 除了“反人类”的前作《让子弹飞》,《邪不压正》上映几小时后豆瓣上出现的“北平屋顶跑酷电影”戏谑标签也让我警惕。 开场字幕出现时,我还嘀咕这么大块屏幕,演职人员的姓名小到几乎看不清,姜大导演可真是够矫情。 开场后的北京雪景也没把我说服。 我还觉得老亨德勒和小亨德勒的对话有点做作。 可能因为我认识扮演老亨德勒的安地(Andy Friend)吧。 还是2006年,我的法国老板邀请安地导演我们和迪士尼合作的《熊猫回家路》。 他那时还在李少红的荣信达工作。 ![]() ▲安地在《红楼梦》剧组 一个满口京片子的美国人。 66年北京出生,75年首次赴美,后参与好莱坞电影工业。 很不错的分镜师(storyboard artist)。 IMDb展示了他丰富的履历。 ![]() 但是安地坦陈自己没有准备好导演我们这个大制作,于是我们遗憾另觅他人。 12年过去了,他竟从摄像机后面走到前面,演了一个姜文电影的重要角色。 我后来补课还发现,他已在《一步之遥》中演出过。 他还有一个未被IMDb证实的工作内容,即《让子弹飞》的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 原来安地已悄悄成了姜文主创团队的固定成员。 ![]() ▲姜文和安地(2008年《纽约,我爱你》) 我没想到,电影在亨德勒父子重聚后异常好看起来。 突然史航出现了,扮演“华北第一影评人”潘悦然。 ![]() 又一枚我多年失联的老熟人。 一个只有书房没有厨房的人。 还可能是中国心房最柔软的人之一。 他10年前把原著《侠隐》推荐给姜文,有了今天的《邪不压正》。 10年前,我和史航讨论《色戒》。 他的道德洁癖让他像Peter Pan一样,完全不让我作呕。 他引用了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在坚硬的高墙和撞向高墙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边。 他难掩对李安的失望。 他觉得导演选择这样一个女性的理智输给情感的母题,背景还是家国存亡的风口,几乎等于导演选择了高墙,而没有选择蛋。 史航素有“妇女之友”的美名。 他对女性有非常真实的崇拜。 他也在最近各种采访和写作中帮助姜文阐释了《邪不压正》的主题:男人经由女人最终成长。 我百分之一万地肯定,这不是原著《侠隐》的主题,而是姜文的私货。 他和史航虽然多次合作,但这次默契至极。 《三联生活周刊》对此还有很好的补充: ![]() 姜文虽然一直宣称自己崇拜女性,实际对情感是回避的。 我怎么知道? 他电影的男主角都这样啊。 他为什么会“嘴上说着崇拜,身体却很回避”? ![]() 他在截图里说的“电影里的人不会打击我”,意思是现实中的人真的把我伤透过。 你从前文也能知道,姜文真的被他妈妈伤透过。 他崇拜妈妈,也回避妈妈。 现在你明白他为什么一直苛求自己成为杰出导演: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 他费尽千辛万苦拍的电影和一个五岁男孩摘给妈妈的小花没有本质区别。 很多观众(包括我)都曾抱怨过看不懂姜文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根本就是他在潜意识里向老母亲的献礼啊。 ![]() 妈妈对他有多抗拒,他就让自己有多努力。 那你可以想象,哪个导演的用心程度能跟他比? ![]() 我们看到的牛逼哄哄,见谁怼谁的姜文其实是个假的姜文: ![]() ▲《十三邀》 他在《十三邀》中的公开袒露价值非凡。 你可以想象一个公开袒露自己对母亲真实想法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吗? 他们不是没有勇气袒露,而是没有勇气质疑。 但质疑和袒露从来不是终点,终点是治愈。 我从《邪不压正》里看到了姜文的部分治愈。 这是姜文第一部心甘情愿不做男主角的电影。 而姜文过往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中都是绝对男主角。 而且一定是精神至高地的化身。 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夏雨仍是迷你姜文。 姜文怎么个部分治愈了? 他让李天然承认了自己的害怕: ![]() 而姜文自己扮演的蓝青峰,则是一个用20年下一盘大棋,还严重失算的人。 最后还被拔了满口牙,苟延残喘之际没忘逗贫。 那个电影内外都务必要显得胜券在握的姜文不见了。 他可以狼狈了。 而李天然就像姜文对理想自己的活体再造。 对身体自信到嚣张,像李小龙: ![]() 偷来鲜艳的女人浴袍飞檐走壁,淘气又帅气得恰似北平蜘蛛侠: ![]() 技能全面得像007: ![]() 在屋顶上自由得像宫崎骏动画片里的少年: ![]() ![]() 最最难得是,在情感上天真诚实得自称为找到了大夫的受伤小白鼠: ![]() ![]() 然鹅,这种人在中国文化里不存在。 在中国,老而弥纯是可耻的。 我们历来歌颂世故,何时赞美过天真? 肿么办? 姜文只能找彭于晏演李天然。 他到哪里去找脸上还有这种干净气象的内陆男演员? 而且姜文把原著里李天然在美国蛰伏的时间由7年拉长到了电影里的15年。 可能是太扯了一点。 这盘棋有点下得太大了,战线拖得太长。 但13岁的李天然已进入三观的发育晚期,没有15年不足以让他精神蜕变啊。 完成精神蜕变的李天然,才能在四个爸爸之间自由切换(生父、师父、老亨德勒、蓝青峰)。 我们这就来到了影片被喷得最惨的地方:找爸爸。 ![]() 在中国文化里,“找妈妈”尚可容忍 中国文化里父权的天然合理不容质疑。 而《邪不压正》的潜台词是:正义就是爸爸。 血缘决定论被抛弃,爸爸的身份是可以被质疑的。 或者像李安在思考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时说的,you have to earn it(你必须去努力赚取它!) 李安不敢对反对自己学电影的父亲有微词,但他选择了把自己的父权关进笼子。 姜文勇敢挑战了中国的伦理观念,引起了相当程度的不适。 他把自己在生活里对母权的质疑表达为影片中对父亲身份的一再推翻和终不确定。 他不再用妈妈对自己的态度来定义自己。 李天然最后失去了所有爸爸,但收获了心灵自由。 怎么表现出来的? 答:(和以往姜文电影的男主角相比)他敢于柔软了。 这次他不再回避或舍弃心爱的女人。 这次江湖或江山都不再留得住他。 这次姜文比李安还往前走了一小步。 这一小步是什么? 个体的完整性。 一个人独立于血缘、地域、人种、肤色、性别、身份、职业等一切因素以外的价值。 与生俱来、无需争取、不容质疑的价值。 承认和尊重这个价值就是我们常常谈论却未必真正理解的现代性。 (本文完) 作者简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