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问道轩 2020-08-08

RT:我想知道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目前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的通常被理解为:人的需要由不同层次构成,较高层次需要的出现都是以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还是在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编著的一本书——《沟通的艺术》——中了解到的。

生理需求:充足的水、空气、食物、休息及繁衍种族的能力;

安全需求:保护我们的生存免于威胁;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自尊需求: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有用的;

自我实现需要:希望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成为最棒的人。


理解

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得到满足,而高层次的需要自己的内部因素才能得到满足;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工作和兴趣应该如何安排?

也许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只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之后,我们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我实现的需求。

感谢邀请。

马斯洛 (Maslow, Abraham Harold),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心理学的自我实现学说闻名。这一学说强调,心理治疗的基本目的应是自我的整合。

马斯洛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心理学,后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学习格式塔心理学。1937年在布鲁克林学院执教;1951年担任布兰迪大学心理系主任至1969年。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于其主要著作《动机与人格》(1954)和《存在心理学的建立》 (1962)之中。这个理论是个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任何超出心理学范围的解读,不管是越界贬低还是过度褒奖,都是不恰当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就是本文伊始所说的“自我实现学说”—— 提出每个人都有一个必须被满足的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他认为,当一个处于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情绪层次中下一个较高水平的需要便支配了意识功能;缺乏食物、住所及感到自己所处环境不安全的人不能表现出对高一层次的需要。真正健康的人满足了甚至是最高的心理需要,他们是达到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的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自已得到了充分整合。

马斯洛认为,在这五个需要层次之上,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

鉴于马斯洛的见解,他的哲学,被归入人本主义哲学流派之中。 但实际上,他自己更关注于心理学领域。

西方近代心理学,重视对行为动机(motivation)的研究,先后出现了“精神分析理论”、“驱力理论”、“唤醒或激活的理论”、“诱因理论”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认为属于“诱因理论”之一种。

马斯洛的这一学说,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曾在美国和西方其他地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集中在管理、商业、教育等领域。

据印象,上世纪80年代初,马斯洛此一理论传入中国。比较早被融合应用于管理学的是一本名叫《激励.活力.凝聚力》的书籍。此理论也被应用于管理学、人力资源、教育等领域。个人觉得,国内对此似乎“引用”照搬,多于研究和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和文化界被极端后现代主义所主导。其主张“平地独断论”。马斯洛的理论受到了冷落和排除但这也并非全是坏事,这促使马斯洛的理论更回归了心理学——后继者反而发现了过去没关注的重要两点—— 第一,马斯洛的理论,是建立在“搜集了经验和现象的证据”坚实基础之上的——这应该是心理学最看重的方法。 第二,马斯洛是个“发展学家”——他对于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和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功不可没。

现在,马斯洛的理论,已被嵌入“整合心理学”当中,并被用于人的意识进化和具体机理的研究之中。

(马斯洛理论在整合心理学中的作用)

1970年马斯洛去世后,他的论文集《人性的 发展》(1971)发表。 上面说到的马斯洛的三本著作,在国内都有出版,只是后两本的名称有所不同。

与某211大学导师讨论马斯洛需求定理,过程摘录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

系主任,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您觉得它的各层级是否严格有界限划分呢?是不是必须优先满足低层次需要,才能追求其他需要呢?

在搜狗百科上对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理解写到: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历朝历代,都有无数为了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的存在

到了近代无数烈士的献身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监狱中忍受饥渴,拷打,面临生存危机,也没有背叛理想(自我实现),是不是作为反例举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上下级划分的不合理性呢?

系主任:

倘若置于普通的、日常的情境下,多数常人的需求实现呈马斯洛所描述的阶梯性。

先满足低级的生存性需要,在满足内在的情感性需要,继而,追求个体性潜力的实现,即自我特有的价值。

譬如:刚进入职场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不会过多考虑就业平台所能提供发展空间:是否能独当一面,是否能作出左右组织发展的决策等。首当其冲的是,居有所,饥有饱。

马斯洛理论虽然有诸多漏洞或反例,但是其贡献在于:系统地概括了人类个体生命历程中,其发展的驱动力的动态演化趋势。

点个赞好吗?谢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1968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剩下的三个需要属于生长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

生理需要包括对书屋、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对生命财产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包括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个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这五个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需要的越强烈,这个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高层次的需要不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但高层次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忽略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对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做比较通俗的理解,那就是缺少什么就会特别追求什么,而其他的东西则不太为视为具有优先性的,当然这也是存在层次的。比如我特别饿,缺少食物,那么我对食品的需求就最强烈,其他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不那么重要了。只有在温饱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去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

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白了这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谁还会去在乎礼节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呢?

换句话说,我们在高中的哲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告诉我们说,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上层建筑,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搞好上层建筑。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理解也是一样的吧,只有解决了基本的需求,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甚至是痴人说梦。

还有就是这个层次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稍作引申的话,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过程的。

以上是个人对该理论的一些理解。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客观有用,但仍比较浅薄。事实上,人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审美需要,灵魂皈依的需要。承认审美需要是一种高层需要,才能解释世人为何看重颜值,明星的出场费为何令人咋舌,梵高的名画为何价值连城。而灵魂皈依的需要则应高居金字塔塔尖,承认此一立论,才能解释为什么牛顿晚年会研究上帝,论证上帝的有无,蒋介石为何在临死之前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也许有此种需要的人少之又少,但唯有确立此种需要,才能引导世人关注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建立信仰体系。

我们注意到马斯洛认为低层需要的满足是发展高层需要的前提,这种观点既与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相矛盾,又不符合实际。倒是弗氏理论更能着眼文明的进步,也更能引导青年的发展。事实上,如果个人在青年时期不能将性欲转化为创造的能量,社会不在性欲和满足之间设立必要的障碍和张力,公民的创造才能就会衰退甚至被淹没,文明的进步也将迟滞甚至倒退。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实行创造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合宜,而且十分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弗洛伊德不是比马斯洛高明得多,而是比马伟大得多。

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结果就是担板汉。

特别建议马斯洛同志买一本中国古老的哲学名著《西游记》,关上房门仔细研究九九八十一天,就可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研究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可以看到唐僧未西游之前逍遥自在,有空看看同道,获得僧俗的尊敬,地位崇高,开法会,讲经说法,尽展平生所学。已经超越了自我实现阶段,然而他还不满足,还要承担起解放全人类,保护地球的重任。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价值观以自己为中心,是利己。东方则追求服务大众,是利人。有比较就有高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了五种需求。位于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包括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人的生理需求匮乏时,生理需求可以主宰他的整个身心。当人落水之后,在为得到空气而拼命挣扎时,自尊的需要一定会丢诸脑后。一个饿了几天的人,整个意识都会被饥饿控制,心心念念想的都是怎么能找到食物。一个长期饥饿的人来说,他的人生观都可能发生变化,他会认为如果一个不愁吃喝的人生,就是最幸福的人生了。一些经历过大饥荒的老人,即便后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不可能存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了,也常常在家里囤积粮食,宁愿吃剩饭剩菜也舍不得倒掉,饥饿在他们的人生中打上了深深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者,被尊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处理人的需求层面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明白了这些层次理论,就可以解释原来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对需求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样的,每个人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要到第三层就OK了,而有的人却必须要到第五次(自我实现层),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下面就聊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层次划分;

第一层: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健康+性欲),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相比于生活,首先我们要面对的是先生存下去,这时候的需求就是维持生理技能的正常运转;

第二层:安全层面上的需求:我们对人身安全,自己身体的健康保障,以及财产安全、家庭安全、道德等等,相比于打仗的国家,我们国家对人身安全的关注度是极高的;

第三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亲情、爱情、友情、),每个人都需要有个情感的归宿,情感的寄托,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心和照顾;

第四层: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的需求,尊重、信心、成就等,每个人都希望有较高社会地位,得到他人以及社会的认可;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深深挖掘自己的潜力,以期望达到更高的境界;

《前任3》中孟云和林佳之间的恋情最终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结果,有句话印象很深刻,孟云说“实际林佳并没有做好我事业可以做大的准备”,这就是两个人的需求层次的不同,现实生活中像林佳这样的女孩还是很多的,她们觉得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疼爱自己的人,就OK了,属于第三层次,但孟云不同,还需要追求自我实现,属于第五层;

智联校园 支明学生回答

智联校园:求职 | 学习 | 活动 | 吐槽 | 故事 | 专属大学生的聚集地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依此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他看来,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产生上一层次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