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自己和解,才是人生最好的治愈

 Enjoy Life 简单生活 2020-08-08

慈怀君说

 

他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也是北宋文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他因诗文受知于苏轼,同秦观、晁补之、张耒一起,被世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因书法精妙绝伦、独树一格,同苏轼、米芾、蔡襄被人们称为“宋四家”。

他不仅擅长诗歌词赋、禅意琴技、更对古代绘画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

好友苏轼称赞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他,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念念不忘朗诵

坦荡立世,踏实做人

公元1045年,黄庭坚出生于洪州分宁的一个儒学世家,父亲黄庶希望儿子能够延续家族荣光,为其取上古传说中贤臣之名,并寄予厚望。

小时候的黄庭坚才思敏捷,时任北宋政要的舅舅李常来家做客,看到刻苦读书的外甥,便想出难题考考他,没想到年幼的黄庭坚对答如流,出口成章。舅舅赞不绝口,认为他是可塑之才,日后对他更是精心栽培,器重有加。

一日,父亲携一众诗友在家饮酒作诗,有人听闻黄庭坚聪慧万分,想让他吟诗一首。黄庭坚便以吹笛子的牧童为题,即兴创作了这首《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一贬一褒的对比,虚实相称的寓意,让众人惊叹不已,也让7岁的黄庭坚一鸣惊人。

然而,19岁那一年,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入京科考未中榜首。众人嗟叹之余,黄庭坚却依旧吟诗哼曲,从未黯然神伤。

少年成名的他,没有被名利所挟裹,也没有因此而失去志气。

三年后,他顺利考中进士,上任汝州叶县县尉,又因其在官试中的卓越表现,担任国子监教授。

虽身居官位,才学深厚,但黄庭坚心中一直对一个人充满了万分敬仰。那个人便是北宋大文豪苏轼。

人品才华都超然旷达的苏轼,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钦佩,也引无数文人墨客纷纷趋之若鹜。为了表达倾慕之意,黄庭坚特意作了两首诗寄给了时任徐州知府的苏轼。

看到信后的苏轼,连连赞赏黄庭坚的诗词:“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从此,苏黄二人的才气与交情,也愈发被人所称道。

黄庭坚虽为苏轼的门生,可俩人在书法和诗词造诣上皆有建树。黄庭坚擅长草书,苏轼戏谑其风格如“树梢挂蛇”,而擅长行书的苏轼,也少不了黄庭坚以“石压蛤蟆”来比喻调侃。

朝夕相伴、讲道论义的二人始终赤诚忠烈,为友亦有文人风骨,为官亦有爱民之心。

元丰三年,黄庭坚改任泰和县令。踌躇满怀的他,心怀为朝廷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路遇难民逃荒的惨景,用一首首诗歌反映出民生疾苦,抒发自己真挚的同情。

于是,上任后的黄庭坚当得知官府衙役借销盐之机敲诈勒索时,他严正法纪、果断处置,并推行自由买卖。他这一做法虽惹怒了县吏,却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人生过半,黄庭坚用他的坚持和质朴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境地,始终心怀谦卑去对待人和事,以正念驱逐恶意,以善良给予关爱,怀苍生之苦,解天下烦忧。

坦坦荡荡立世,踏踏实实做人,不盲从、不媚俗、不屈服,努力做一个骄而不纵,正直有担当的人。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人生失意处,修炼平常心

公元1085年,黄庭坚被任命为《神宗实录》检讨官,作为前朝编年的大事记,编写中他大胆陈词、诉新法弊端,其无畏权贵的气势,赢得了皇帝宋哲宗的信赖。

《神宗实录》修成时,得知母亲病重不起,黄庭坚听闻后毅然返回故乡,终日不解衣带、床边伺候,直到一年后母亲离世。悲伤不已的他甚至筑屋舍在墓旁,陪伴了母亲三年。丧服解除后,孝悌忠信的黄庭坚被提点为明道官孝,兼国史编修官。

两袖清风、一身傲骨的黄庭坚万万没想到,身处喧嚣之中,即便严守本心,也敌不过党派之争和无端的猜测与质疑。

上任鄂州知州没多久,章惇、蔡卞等人便以《实录》中信息不实的罪责严厉盘问黄庭坚。面对审阅,他全都如实回答,胆气豪壮、毫无顾忌。

奈何黄庭坚虽刚正不阿,却难逃被贬的命运。

公元1094年,黄庭坚被贬至涪洲,安置于黔州。山势峻险、人迹罕至之地,令黄庭坚郁结万分。为了消解心中的苦闷之情,他与张仲谋等一众好友相互唱和诗词,倾诉自己贬谪后的失望与孤独,内心也隐藏着一股兀傲的“倔强之态”。

从“拂我眉头,无处重寻庾信愁。”到“斑鸠鸣叫,乳燕飞舞。”黄庭坚逐渐从贬谪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拥有了豁达的心态,也变得更加洒脱闲适。

身处逆境之中的黄庭坚一直禅缘颇深,他经常寓居开元寺,研习经文、悟道佛性,淡薄志向,甚至苦读《大藏经三年》。面对命运的波折、宦海的沉浮,禅意已经内化为黄庭坚安身立命之支柱,也化解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险境。

不仅如此,黄庭坚热衷于结交当地的文人志士,一起交流诗词创作,经其指授过的学子,下笔皆有可观。

本以为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度过,谁知又因以避使者亲嫌故的缘由,黄庭坚被移至戎州三年。早已经历了人生高低起伏的他,面对毫无俸禄的贫寒生活,没有沉郁其中,反倒学会了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对友人的回信中所写:“杜门少宾客,用私奴,不复借公家人,极清闲也。”

自贬谪以来,黄庭坚一直疾病缠身,但心思畅然的他游历蜀中名山峻岭,在题字作序、酬唱诗词和抚琴悟道中安顿好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安放了一颗桀骜不驯的心。

这时,命运却悄悄逆转了方向。

元符三年,宋徽宗继位,下旨大赦。五月黄庭坚获旨解除罪籍,重获自由;复宣义郎,授任鄂州在城盐税一职,准许东还。

后又因政局不明,半年内黄庭坚“蒙恩三命”,改任他职。最终他请辞两次后,赴任太平州上任。

这世间唯有才华,才能抵抗生活的风雪严寒。经过苦难的磨砺,越是在绝境中生存过,越能体会出人生的真谛。

所谓的失意人生,只有看透了,才懂得如何修炼平常之心。

学会直面惨淡不平的岁月,熬过去,万般皆是人间滋味。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与自己和解,才是人生最好的治愈

因长江涨水,上任期限推迟的黄庭坚获准回家省亲,归家途中他游览周边景色,并于张大同等众仰慕者一路吟诗作对,杯酒言欢。

随着顾虑的减少,黄庭坚身心颇感轻松,这样的心态也成就了他诗词创作上的巅峰时期。除去书画题跋、敬录佛偈之外,他对自己书法的认可和自信,也表现在多于往年的石刻作品中。

谁曾料想到,徽宗亲政后,尊崇新法,追贬司马光等人,黄庭坚上任九日之后被免。后又因其一身耿直,被赵挺之诬陷为“幸灾谤国”之罪,被流放至宜州。

时局动荡之下,黄庭坚感怀往日岁月,心中不免悲戚。人生如一叶便舟,却不知老去的自己将要行至哪里?

衰老与孤独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他,独在异乡的思念和不遇的心境,更是让他以沉痛悲愤的风格,写下了“玄霜捣尽音尘绝,去作湖南万里春。想见山川佳绝地,落花飞絮转愁人。”的诗句。

虽然黄庭坚仕途坎坷,但山水氤氲的宜州美景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也减轻了他内心的万分痛苦。他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尊崇杜甫,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用“点石成金”、“脱胎换骨”的诗歌作法务求新奇,使得他的诗词达到通慧圆融之美,也让他的创作才能愈发深厚。

在黄庭坚生命最后的16个月里,虽被被当地官吏所刁难,但他以宽广的胸怀,文雅的魅力,渊博的知识,吸引了大批崇敬者。

邕管安抚范寥便是其中一位。当他得知黄庭坚在宜州,便千里迢迢前来探望,黄庭坚逝世时,也是范寥守候在侧,料理后事。与被人冷眼相待的凄凉晚景相比,因为其豁达的心智和随遇而安的心态,让黄庭坚的晚年依旧温暖如故。

黄庭坚虽饱经政治风雨摧残,却依然保持豪迈乐观的个性,始终以旷达之态面对自己的贬谪逆境。人一旦少了生活中的愁苦之绪,便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与脱俗。

公元1105年,疾病缠身的黄庭坚最终病逝于小南门戌楼,享年60岁。

黄庭坚去世后,有人贬低且质疑他的才能,认为苦练的才学终究逊色于浑然天成的灵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通过不卑不亢的努力,在璀璨夺目的北宋词坛,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始至终,他心中所想、所做,不悔于朝廷,更无愧于自己。虽改变不了际遇,也能尽其一生时光,学会与自己和解。

所谓和解,是我们终于懂得了时间的意义,不再被名利所扰,不被流言所伤,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坦然接受,各安其时,各安其命。

与自己和解,才是人生最好的治愈。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纵观黄庭坚的一生,他是北宋文学史上唯一一个将禅学与儒学、文学、书学融合在一起、实现有效融会贯通的人。

身处政局纷争的时代背景之下,他的诗词有平淡之风,也包含清刚韧姿。他的书法自成一格,令人敬仰。他抚琴品茗,以佛道之心滋养灵魂,一生以“山谷道人”自居。

没有人比他更懂得,浸泡在苦难中的生活该如何活出一番畅意。

人的一生总是无法顺遂,越是跌宕起伏的命运,就越要在困境中孕育出豁达淡然的心境。哪怕人在低谷,只要心灵不荒芜,再泥泞的旅途,处处都会有好风景。

因为,世事的圆满在于人心。

用一颗从容淡定、沉静平和之心,终能将所有不平的境遇,变为我们安住的一方乐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