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22岁时,他写下了这首词,轰动了大江南北,赢得“词圣”美誉!

 赫赫古诗词 2020-08-08

  

说到宋词,也许苏轼、辛弃疾等人是我们瞬间会想到的,但是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可以称得上“南宋词宗”的词人,与那些闻名于世的大咖们也许在名气上稍有逊色,但是并不影响他为中国古代词坛所作出的贡献。

这位词人就是流浪一生的——姜夔

姜夔虽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复杂、尖锐。姜夔苦有报国心而无用武地。连年的战争让人民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也令姜夔感到无比的痛心。但是由于他身份的局限,也只能对这样的现状发出自己的声音,将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与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全部写入了他的作品中。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唯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更有人盛赞“他像诗人中的杜甫一样,是词人之圣。

“词圣”的称号并不过分,因为一生布衣的姜夔用他那独创一格的词风以及创作中的严谨、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在高手林立的南宋时期自成一派。他一改以往婉约词的传统风格,与辛弃疾分庭抗礼,成为南宋晚期的词坛领袖。

今天小赫赫要与大家分享一首姜夔在22岁时写的一首词,正是这首词让他红遍了大江南北,被众多戏院老板所追捧,这首词就是他的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姜夔22岁时,他路过扬州看到了由于战争使这座繁华的古城变得满目萧条之景,悲今怀古、慨叹往昔,写下了这首怀念繁华、哀思山河的名作。

上阙

上阙的含义比较好理解:在这淮河以东的名都,我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里就是我这段旅程的起点了。但是抬望眼满目的萧索,以前的春风十里一片繁荣,现如今却变成了一片荒草,满是荠麦野草。每一处庭院都有金兵胡马蹂躏过的痕迹,每一个人都讨厌说起用兵之事。我沉浸在这样的思考中不能自拔,不知不觉间已经黄昏时分,凄凉的号角令我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这样的凄凉充斥着劫后的扬州城。

上阙中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痛恨。虽然在整个上阙中所选取的镜头不多,但是层次感分明、对比清晰,先用视觉后用听觉表达着这座以往繁华非常的扬州城现在的凄凉之景。

  • 视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拟人手法,痛斥战争!

  • 听觉:“清角吹寒”,寒意本身是一种触觉感受,但是在此处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黄昏时分天气的寒冷,而是通过描写听到角声之后贯穿全身的寒意来表达此时扬州城的空旷与悲凉。

  • 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战争后“废”、“空”的扬州城,情景交融吐出了题序中的“黍离之悲”。

下阙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唐朝的杜牧就算有再高超的鉴赏力,也会被此时此刻的场景而吃惊。即使“豆蔻”女子再多娇艳,那首诗中的词语再有多么精工,也难以将今日的场景给人的感受细致地表达出来。

承接上文中的“春风十里”,“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全部都是取自杜牧的诗句,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盛唐时期的扬州与此时的扬州之间的天壤之别。一个是风月繁华,一个是风流云散!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城中的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是桥下的景色已然不同,水中那凄冷的月色,让人不寒而栗。

继续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扬州城在战争的摧残下萧条之景。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我现在仍然怀念在二十四桥边的红芍药,可现如今谁又会关心那芍药在为谁而生、为谁而繁荣?

下阙总体来看都是运用了虚拟的手法,也正是这样的表现方式让作品更耐人寻味。最后那朵红芍药不知为谁而生,也说明了扬州城的空荡、凄清!

这《扬州慢》意境丰盛、体悟深刻,这样深入人心的描写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的人生阅历。姜夔也在写完这首《扬州慢》后,迅速走红,成为受到各行各业追捧的青年才俊,同时也给陷入生计困顿中的他迎来了新的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