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家庄笔会特辑】朱素荣|千里相逢文搭桥

 新锐散文 2020-08-08

石家庄笔会特辑

千里相逢文搭桥


全国散文作家笔会在石家庄召开的消息是从好友刘立云处得知的。一个月前,她告诉我和翠香,当代著名作家,淄博市文学艺术研究会主席兼南京中山文学院的客座教授憨仲先生发来了邀请函。此次散文笔会,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可谓群英荟萃,机会难得。我们提前一周买好火车票,于7月5日晚上11点47分坐上了开往石家庄的列车。

感受于文友的热情好客

6日早晨8:30,有些劳顿的我们下了火车,转乘去平山县的大巴,由于对笔会地点甚是陌生,我们多次嘱咐司机,到了平山县的南山坡路口一定提醒我们下车。

按司机的提示下车后,我们看到路口扯着一条大红色的横幅,上书“全国散文作家石家庄笔会由此向北600米”。看了路标,仨人拖着行李箱沿公路向北直行,远远的看到同样拖着行李箱的一个女士向我们走来。我们说笑道:这位一定也是来参加笔会的。果不其然,还未走近,对方已经向我们打招呼,原来是淄博的谢红云女士。她也是应憨仲老师之邀前来参加笔会,行李箱里还替憨仲老师装着一沓厚厚的书籍。她说,司机告诉她笔会所在地的路口就是我们看到的悬挂横幅的路口。我们向她说明横幅上的提示,于是四个女人结伴往北走。走了近千米也不见一个路口,又折回去,重新从横幅处向东走。

大约走了两公里的路程,见对面走来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从装束与举止上我们判断,这群人肯定也是来参加笔会的,正说着,女士们热情地招呼我们了。她们比我们提前一天赶到了光禄山庄,正出来闲逛,顺便挖些当地的野菜尝尝鲜。寒暄中她们自报家门,有的来自河北,有的来自山西,还有的来自甘肃。我们询问笔会地点,她们向后指着远处一座土山上碉堡状的堡垒建筑说,那就是笔会所在地——光禄山庄。

我们径直上了小山,迎面遇到一辆黑色的轿车急匆匆驶来,见到我们,车子戛然而止,从车上走下一位优雅的中年妇女,询问我们是否来自山东寿光。原来这是憨仲老师的夫人,她正准备和提前赶到的文友驱车去路口接我们呢!一路看到这么多热情好客的朋友,我们心里涌起阵阵暖流。

到达光禄山庄大门,门口站了几位早到的文友。大家握手寒暄,憨仲老师笑着招呼我们:“这么大热的天儿赶来,真是辛苦了!辛苦了!快到办公室喝口水歇歇脚,待会让你们的嫂子带着去办理住宿手续。”

受益于文友座谈会上的畅所欲言

下午三点,来自北京、辽宁、重庆、河北、山东、山西、甘肃、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市的近五十名散文作家齐聚光禄山庄会议室。由于劳累,我们去的有点晚,快要到会议室时,正碰上憨仲嫂子,原来憨仲老师见我们三个还未到场,就劳驾夫人去寝室叫我们。

到了会议室,我们赶紧找个不显眼的座位悄悄坐下。这时,憨仲老师眼角的余波还是扫描到了我们的小举动,他招呼我们与大家一块围坐在室内连接起来的办公桌四周。大家端坐会场,听憨仲老师讲话。他讲了本次笔会的主旨与意义,下一步的打算与发展。强调以文会友,切磋交流,共同进步的主题。

与会作家们从主席台左边起,按逆时针顺序逐个发言,开始大家还有一点点拘束,不大一会儿,会场的气氛高涨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直抒胸臆,有谈自己写作历程的;有谈参加历次笔会感受的;也有谈跟憨仲老师的交情的,提到写作中他曾给予大家的诸多鼓励与指导;更多的人则谈了《东方散文》杂志带给自己的成长和帮助。在大家的发言中,不乏有慷慨激昂的演讲者,也有诙谐幽默的谈吐人,还有大家所敬重的中国作家中文教授,《世界诗人》常务副总编赵福君作家,《舜乡》主编王士敏,微信编辑张辉、杂志编辑王新芬、张莉莉等都作了精彩发言。大家有操着精准的普通话发言的,也有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交谈的。湖南的一位作家一开口就说自己的普遍话不标准,他说,自己来自湖南,很多人就听成“胡来”,然后紧接着问一句:“你怎么会是胡来呢?”他的调侃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有一部分作家是初次参会笔会的,跟大家不很熟悉,发言时则抱着虔诚的学习态度,强调自己是新人,学生,让大家多批评,多指导,他们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会场时时引来阵阵掌声,座谈即将结束时,年轻漂亮的刘莉主编再次介绍了《东方散文》微信平台开始网上运作,并公布了投稿地址,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文字的交流与切磋。

感慨于村庄的古朴与村民的淳厚 

晚饭后,我们走下山来,路遇来自河北临西的王有明作家。王老师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从军三十多年的军旅作家,多年来笔耕不辍,如今已是著作等身。他神采奕奕,干练洒脱,一举手一投足,均透出军人严谨果敢的气质。大伙散步到山下的南山坡村,一路走一路聊,看到别致的风景就举起手中的相机拍照。

南山坡是平山镇的一个自然村,村子里的每条道路都不甚宽广,却平坦笔直,洁净通透。路两旁所有的房屋屋顶都是齐平平的,比我们所住的起“山”的民房矮了一大截,放眼望去,平踏踏一片。青砖垒的院墙都用白灰粉涂抹过了,墙下方涂了蓝色的围子,好像村妇腰间的蓝裙子,看起来古朴典雅,干净素洁。

我们走到村庄中心路上,看到路旁都有标杆指示牌。其中有条“华东军区街”,我不由地笑着说:“真是革命老区啊,看,这就是当年的华东军区了。”柴翠香幽幽地说:“看清楚了啊,人家军区后面还带个‘街’字。”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司令部街”, “临汾路” “野战军路”。所有的街和路都是以当时作战区的名称来命名的。

南山坡这个村子不大,有百来户人家的规模。这里的老乡喜欢吃饭时捧一个大海碗,或蹲或站的在自家门前的街道上吃。一边吃,一边同乡邻们拉呱聊天,看到我们经过他们家门口念墙上张贴的标语时,一个端着大碗,少了两颗门牙的老大爷,含着满口饭说着不怎么清楚的话语:“嗨,还认识字来,你们是一群大学生呀?”望着老人满眼敬重的目光,我们不由地感慨:呵,大学生?大学生在他们的心中应该是最高学问的人了吧?于是我们笑着答道:“嗯,嗯,是大学生,不过是三十年前的大学生了!”

感动于革命圣地的厚重与伟人的大智慧

7日早晨,我们乘车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伟人的故居,战时的防空洞,还有毛主席纪念馆。导游首先带领我们瞻仰了毛主席纪念馆,站在毛主席的铜像前,大家肃然起敬。文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纷纷与主席铜像合影,并以20元人民币买下合影的照片,聊作对革命老区的建设作贡献吧!跟随导游,我们依次观看了毛泽东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不同时期的英雄事迹,了解了他的成长历程和为革命事业立下的不朽功绩。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给主席三鞠躬,离开了纪念馆。

接着我们走进了革命圣地——西柏坡中央军区作战部。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我们瞻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任弼时、董必武、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当时生活的旧居。每个起居室都是那么的窄小逼仄,两个房间,一间办公,一间休息。这些旧居的墙体厚厚的,使本来就不宽敞的室内面积显得更加局促。伟人们屋内的陈设极其简单:一张木质桌子、一把木头椅子、一大土炕而已。唯一奢侈的就是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办公室里多了两把简易沙发,据说是缴获的敌方的战利品。毛主席因睡不惯北方的大土炕,他的室内放置了张木质的大床,之所以大,是便于主席摆放书籍,可以随时拿起书或文件进行批阅。在周恩来的起居室,我们看到了他跟邓颖超的合影和他写给毛主席的三封加急信。每位伟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子,院里至少有两个出口,便于随时撤退。在起居室的旁边,还有伟人的夫人、子女及其警卫的起居室,面积更狭小。

中央军区作战部是一个相对大一些的三间房,门口的正面有张硕大的木质桌子,桌子上铺着一张大地图,将整个桌面覆盖了起来。地图已经发黄,还有缺边少沿的地方。桌子对面的墙上张贴了更大的全国地图,据说这地图是当年日本人来中国各地勘察,花了几年时间绘制出来的精准地图。此地图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所村庄,一条铁路,乃至一条小河流,都有详细的标注。中国共产党的一批精英汇聚于此,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献计献策,运筹帷幄,指挥了中国最大的三大战役——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难怪周恩来过后感慨地说:西柏坡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办公室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役。

   参观完伟人的旧居后,我们一头钻进了400米长的防空洞,防空洞里灯光暗淡,洞身曲折幽长,三步一拐,两步一折,拐角处又有了暗洞,岔口一个接着一个,分不清哪是主道,那是辅道。洞口仅容两个人并排行走,条条岔道幽暗狭长,如果没有导游的引领,定会迷失在洞内。

西柏坡纪念馆让我们狠狠的感受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几十米长的三大战役的大型油画展现在眼前,气势磅礴,宏大豪迈。油画前开出一块场地,放置了沙土,歪斜的枪炮,倒闭的帐篷,运货的手推车……然后加入现代化的了三D效果,猛一看,战火纷飞,子弹仿佛带着哨声飞射过来,射击声,喊杀声、爆炸声响成一片,震耳发馈。战士们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染着每个游览者。望着眼前残酷的战斗场面,我们的脸色凝重起来,今天这幸福的生活,是多少位无名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啊!

在返回山庄的路上,我们又去参观了中山国王陵文物陈列馆。看到了出土的双翼神兽、中山三器、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灯、中山首鼎等诸多的文物。还了解了当时最大的中山王厝幕和哀后墓,有幸观看了中山国从崛起到灭亡的系列解说影片。见天色不早,团队人员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


作者简介


朱素荣,山东寿光人,中学一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潍坊市作协会员,寿光市作协会员,潍坊弥水学会员,寿光市女子诗社副社长。自1993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简讯等多种文体的作品五百余篇。代表作散文集《芳草青青》。
  联系  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