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周叶菲|梧风洞之行 收获的不只是风景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夏季版


周叶菲,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上饶县作协会员,上饶市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会员。


梧风洞之行   收获的不只是风景

 初夏的一个日子里,我们一行人来到江西省德兴市大茅山风景区的梧风洞景区进行文学采风。

绕过弯弯山道,进入景区,一条名叫马溪的河流直插入你的眼帘,河流弯弯,一直延伸至高高的笔架山山脚底。水流清澈缥碧,水是清一色的绿,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游鱼细石,历历可数。

我们在双溪湖畔濯洗,在静音池旁凝听,在合欢池里嬉戏﹑在仙女潭畔遐想﹑在观音瀑下洗礼,接受大自然丰厚的馈赠。

跨过游步道矮矮的栏杆,驻足金沙滩﹑豹子滩﹑响石滩,飒飒清风,蓝天白云,翠绿的山峦,潺潺溪流,被河水无数次浸润的鹅卵石,静静的山谷就像是一幅浓抹相宜的水墨画。

刹那间,宁静的山谷好像洒下一粒粒珠玉,白衣绿裤,红裙飘飘的女人们,忍不住把白嫩嫩的脚丫伸入河里,深深吸一口满含露珠的清新空气,掬起一口凉凉的山泉水,整个山谷只留下女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就像大小珠玉跌落深谷。

同行的一位廖姓记者告诉我们,笔架山是花岗岩地貌,马溪的水因无数次冲刷花岗岩石,河水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这里种植出的菜蔬营养丰富,吃起来很爽口,真的是有益人体健康。             

水因山而媚,山因水而立。 梧风洞景区因是“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形,两岸高山一年四季古木参天,高大挺拔,青树翠蔓,蒙络摇拽。

“最为独特的是这里是珍稀的原始次生混交阔叶林与茂密的植被,构成了国内罕见的深山原生生态环境,这片森林曾经发生过自然火灾。”廖记者继续向我们介绍,廖记者是本地一个由客家族迁徙过来的廖氏后代。

近日,一篇《神奇的植物自燃》的文章让我茅塞顿开。森林的自燃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桉树在气温40摄氏度以上时会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有的植物会分泌出低燃点的树脂,有的植物的叶子含有醚,在骄阳的照射下,低燃点的香油精﹑树脂﹑醚等会点燃植物。山石反射聚集阳光,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森林的自燃,不仅可以控制森林幼树生长的数量,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为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适当的空间…… 大自然是均衡的,人类的过度保护反而会抑制或延缓植物的生长……  

这片红土地上,因为大茅山人的不干涉,不插足,尊重大自然,反而得到更好的发展。高高的笔架山上从青苔到藤本,从藤本到古乔,各类植物次第生长,古老与年轻并存,构成生生不息的原生生态环境。绵绵春天里,你可以来赏花闻香;炎炎夏日里,你可以来听风嬉水;累累秋日里,你可以看霜拾果;皑皑冬日里,你可以围炉品雪,一年四季从不寂寞。这座神秘大山,傲然屹立在茫茫天宇中,就像一位大地的骄子。             

当我们继续向前行走,来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下放知青”的住宅地时,一排排整齐的两层楼房隐居在深山里。职工宿舍楼,各式高大宽敞的厂房,食堂,大礼堂等等一应俱全。最让我膜拜的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来自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等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们,他们收敛了委屈,忍受着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在世俗的社会里依然执着播撒自己的青春,留下辛酸的汗水和泪水。沉寂的大山,大小矿业的开发﹑林木竹加工厂的崛起,农业﹑工业和商业的迅猛发展,这片大山从寂寞走向生机,从沉寂走向繁荣。

我的父亲母亲也是上个世纪特殊年代的一对“下放知青”,也曾经被下放到上饶一个僻远的垦殖场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头顶沉沉的“右派份子的大帽子。我的父母亲及和他们一类的知识青年们长年累月在深深的大山里开垦荒山,兴办工厂,时间如驹,大山没有辜负这群热血青年,在经济异常萧条的岁月里大山却异常繁荣,被山外人誉为“小上海”的美称。我的父母及像我的父母辈的这一类人,今天他们都已过耄耋之年,甚至有的已经长眠地底下,但我深深地知道,当我们这些知青的后代再回当年熟悉的大山时,村民们依然能亲切呼唤出父母的名字,依然能回忆起父母们的音容笑貌。我想我的已故父亲及像我父亲一类的人儿,也许这就是对您们最好的回报,不计功名,不计史册,永入乡民心间。

在林荫大道上,一排欧式别墅如一位风姿卓越的贵妇,低调奢华地矗立在马溪旁。这就是始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梧风洞宾馆,由当时知识青年自行组织设计和施工,别墅造型别致幽雅,每栋别墅周围还分别种植了12棵金钱松,高大笔直的树干,似乎在悄悄述说自己的前世今生。正如全国委员长朱德同志当年到此地考察所言:“幽兰清香,沁其心田。”

每每一段旅程结束后,拿起手中的笔去抒写一段文字,这才是一次旅行的终结。景因人而充满生机,人因文字而饱满张扬人生。

梧风洞之行, 我收获的不只是风景。

  联系  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