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一|“墨猪”的魅力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

东方散文
     秋季版     


安一,原名:王淑燕,女,本科学历。曾为企业报编辑,散文、小说、消息散见于中华周末报、家庭杂志、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现为《语文报·书法版》“碑帖漫话”的专栏作者。  

“墨猪”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关于苏东坡的奇闻趣事大概是最多的,比如他与佛印和尚,他与后人给他安排的那个妹妹,与他的“苏门四学士”、与米芾、李公麟之间的趣闻等等,真是数不胜数。每一个故事里,东坡先生都是众人打趣的对象,每一个回合里,东坡都是一位“战败者”。

为什么关于他的趣事这样多?这些故事到底最初始于何时,东坡先生是不是曾耳闻过其中的一两则?听了之后,他有什么反应?

我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他的传记中窥得一二,更可从他的书法中见到“真相”。

东坡先生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其实,关于排名第几,我们都不大关心,只要喜欢就好。艺术,实在是见仁见智的事,而在当初给予其地位的时候,难免会掺杂进排序者的个人偏好,而后人中喜欢东坡先生者则爱屋及乌地免不了附会,因此这种说法也就这么代代相传。但其间也有人对他的书法提出批评,比如明代的董其昌,他就曾笑话东坡先生用墨太饱,字像“墨猪”,近现代也有人提出过不少批评意见,认为他的字在用笔、结构上有这样或是那样的毛病。但欣赏他的作品不宜一字一划去做技术性的分析,要体会整幅作品所体现的精神气质。东坡先生的书法是他才情的溢流,与他的词一样,不知不觉中已为观赏者营造了一种自由开阔旷达飘逸的意境,于是,你的感情就被激发了,你的激情就被点燃了,你的境界也跟着阔大了。

东坡的书法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已风靡一时,成为达官贵人搜寻收藏的对象。

熙宁十年,东坡任徐州知州,到任不久即遭遇黄河决口,洪灾危胁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东坡先生带领部属和全城百姓经过四十五天的奋战,修筑了庞大的防洪工事才解除了徐州的洪灾危机。接着,他又做了详尽周全的计划修表呈奏朝廷,完成了更坚固的防洪工程。为纪念这件事,在外城墙上修建了一座楼,东坡命名它为“黄楼”,并亲自撰文书丹记此盛事。只可惜后来他屡遭贬谪,所有带有他名字的石碑都被毁坏。这块石碑也被当时的知州沉到了水底。十数年后,大家认识到了东坡书法的价值,连皇家也开始搜集他的墨迹手稿,有一位叫苗仲先的知州把这块石碑打捞上来,悄悄拓了几千份,之后又借口毁了这块石碑。因此,苗知州手里的拓本就成了绝版,一时价值连城。

达官贵人们以得到苏东坡的字为荣,就连当时的驸马爷王诜也高价在“黑市”买他的字,甚至给东坡先生写信打趣到:“吾日夕购子书不厌,近又以三缣博得两纸字。有近画当稍以遗我,勿多费我绢也。”

常常有人向东坡索字,但他从来对此不屑,不是不舍得自己的字,只是实在不喜欢。不过以自己书法所长帮助百姓的事他倒乐意干,在杭州任知州时他曾判过一个案子,被告是个以卖扇子为业的年轻人,借了人家的债还不起,苏东坡见他的窘状,让他拿来二十把素绢团扇。我们的东坡先生立即研磨挥毫,在扇子上画上瘦竹岩石,写上书法,给了年轻人。年轻人抱着这些扇子一出衙门,这些扇子立即遭到哄抢,年轻人自然把债还清了。

“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东坡先生认为自己的书法虽不算上乘之作,但不循规蹈矩,能有所创新,这是令他非常快意的事情。这也说出了他做人做事不拘泥于一定之规,随心随性,我想,这也可以解释我们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关于他的趣事这样多?”其实,那样事情不见得都是真的,大多为演义,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东坡先生放旷豁达的性格。若先生在生前闻得其中轶事,大概会淡然一笑, 甚至自己也再增添个智慧可乐的细节,那也说不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