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峰· 散文这样写的可能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

东方散文
     秋季版     


柏峰,陕西蒲城人。著有多种文学理论专著、散文集。曾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散文这样写的可能


一些热心的朋友读过散文集《空山新雨后》之后,对我不好意思当面说出自己的意见,私下认为散文不应该是这种写法,这种写法背离了散文的艺术轨道——是的,在整个散文集里,传统的景物描写与抒情几乎很少,反而是大量的充满理性的论述或者枯燥的思想阐述——有人质问:这是散文吗!

我的认识是这样:散文,这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广阔的文体,既有描写景物与抒情的艺术表现,也有类似我这样的写法,而且,当散文写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脱离开原来的审美定势或者说艺术轨道,而进入另外一个新天地。这个新天地不再是风花雪月,也不再是一己之恩怨,也不再是闲情逸致古色古香的怀旧之思,而是把艺术的视野放大到整个世界和整个的当代思想潮流,触及到文学的本质与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整个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的伦理道德思想问题,还有文学如何适应当下社会以及文学应该走向怎样的路径——这些问题,应该是散文应该反映的题材和表现的内容。当然,散文不是社会科学论文,但是,散文的艺术性决定了散文是一个受体广泛的文体,也是一个通过柔性的文字可能表现出以上提出的问题,给阅读者以深沉的理性的启迪与心灵撞击。这也许比社会科学论文的阅读影响要大得多,人们也容易接受——在一个需要提倡理性与启蒙的社会时代,我认为,散文肩上担负的艺术使命不仅仅是审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人类的思想与纯洁人类的灵魂。

我的散文,特别是这部名之曰《空山新雨后》的散文集,更多的是追求这样的思想境界与理性高度,至于散文的传统艺术则减弱了许多甚至在一些篇章里绝然消失了。这也是一种散文写法的新的尝试。文章合为时而著——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文学观点,依然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至少他揭示出一个艺术发展规律,这就是:文学艺术从来是具有当代性,离开了当代性,离开了现实社会,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形态,那么,文学艺术就缺少了鲜活的原创的力量,也就是缺少了生长的环境与土壤,注定是不会流传下去的,因为,这样的文学艺术没有时代与社会赋予的丰富的内涵与思想的支撑——这就是我对白居易文学观点的理解,也是我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写作的主要方向。

当这部散文集即将问世的时候,有位很有眼力的书评家,这样解读为什么要命题为“空山新雨后”的,他说:

  如果单看书名《空山新雨后》,恐怕有很多不知情者会误以为它是一部跟王维有关的人生传书,或者与《王摩诘文集》有点千丝万缕关联的作品吧。其实不然,它仅仅是撷取了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为书名,寓意有三:其一,作者拜读佛学经典与王维晚年研读佛经的经历不期重合故引用之,切合当时心境;其二,诠释对山水田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向往;其三,对于应和当下社会经济走向的新文化的期盼。如果之前接触过柏峰的几部散文集《野涧散墨》《月在东篱》《归梦绕山乡》《星垂平野阔》,就不难发现它与那几部书名意境一脉相承,同为一派山水田园风光。这既是作者内心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外化,也表现了作者看似钦羡出世,实则是向那些在精神漫漫长路上不停求索的先辈致敬。言下之意,作者向往的除了笔下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景致,还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景观。

读完这段文字,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才是独具慧眼的书评家,三言两语就击中了我写作的初衷与想法——在这里,我向这位从未谋面的先生致意,因为,这样的解读胜过许许多多不切合实际的高头讲章,这是真正契合了作者写作意图或者说解密了作者内心写作的艺术密码——这样的书评家确实厉害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敏感力。

一部书稿出版后,就与作者没有什么关系了,作品的生命力全在于读者,或者喜爱或者不喜爱,这就是作品的造化了。作为作者来说,本来不应该说这些话,但是,正如母亲总是以欣喜的心情看望着自己的孩子,唠唠叨叨几句话,无非是说:散文的这样写法的可能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