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高丽君|旅雁天涯万里行(五)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黄金与权柄


凡尔赛宫就是一块纯金打造的宫殿,奢华绮丽,富贵堂皇。

金色拱门,高大威严;金色大厅,宽敞温暖;墙面上,金丝线和深红丝绸相间的天鹅绒,贴满了每一个角落;天花板上,金色的雕花线条,描画着各种大型壁画的边线;镜厅如镜,两边的镜子排列开来,在阳光下明亮而耀眼,闪闪发光;起居室里,纯银铸造的御座,神秘高贵,不言自珍;地板上,深红色的波斯地毯,大气豪奢,厚重密实。

和世界上所有王宫一样,它不但积聚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彰显着艺术文化的辉煌;同时,也历经了无数次政治风雨,见证着各式各样的权谋伎俩。

一个名字迤逦而来:富凯。这个人和凡尔赛宫的关系,一言难尽。世人常将他与三百年后东方古国权臣和珅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他们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有着相同的结局。但我以为,富凯路易十四之间的较量,与朱元璋沈万三相互的较劲,更显得情节跌宕,殊途同归。

路易十四时期,由于连年征战,民众贫穷,国库空虚。国王之所以启用争议较大的富凯,就是听说此人不但有高超的赚钱本事,而且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果然,执掌国家财政大权之后,

富凯就公开买官卖官、强逼

富人交各种赋税,短时间内,国库迅速得到充实,他本人也捞到大量好处。出身低微的商人把自家修缮地比皇宫还奢华,且在竣工之际,邀请国王到子爵堡里来参观。在盛会上,除了大放焰火、上演莫里哀喜剧,还处处显出比皇家更皇家的气派。当国王拿起糖罐说这珐琅罐做得真好时,得意忘形、放纵狂妄的臣子毫不掩饰地嘲讽,“陛下,这不是珐琅,这是金器!”

路易十四恼羞成怒,回到又旧又暗的卢浮宫后妒火中烧,即命手下查办。从此,巴士底狱里多了个贪污犯,潮湿阴冷的石牢里多了个传说中的铁面人,他所有的贵重家具、装饰品都归了国王。因贪婪膨胀过度炫耀,在“晒富”中自取灭亡的富凯,还勾起了忙于征战顾不上享受的路易十四的奢华梦,他把建子爵堡的原班人马都找来,动用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发誓要修建一所世界上最豪华的宫殿。

凡尔赛宫于1660年兴建,占地111万平方,房间1300个,动用3.6万个工匠6000匹马;为确保建设顺利进行,国王下令全国十年内禁止所有新建筑使用石料,于1710年才全部完成。它果真成为了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也成为当时欧洲贵族趋之若鹜的活动中心。

但极具讽刺的是,主体工程刚建成,路易十四迫不及待就搬了进去,直到死也没见到王宫全貌。而凡尔赛宫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等人竟达36000名之多。还有瑞士百人卫队,6000名王家卫队、4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中国,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聚宝盆、金马驹的神奇那是妇孺皆知。据《周庄镇志》记载,“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曰: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曰: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估计沈万三自己也没料到自己何以富贵如此的吧?后人各种猜疑中,聚宝盆当然是荒唐之说;耕读之家勤俭为本开始的原始积累,通过海外贸易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才是事实。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过:“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不管怎样,富豪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试图以主动报效的方式确保平安。他没想到,资产比皇帝还多,生活比皇帝更舒适,政治家和富翁之间的关系就颇为微妙了。

皇帝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朱元璋封他两儿子为官,本为好事;但他还在南京建“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 富则贵,贵则显,无法掩饰的事实。据载,洪武二十三年,户部左侍郎莫礼回乡省亲,曾到沈家拜访。沈家所用器皿皆金银,以刻丝作铺筵,摆了紫定器十二桌。每桌均有设羊脂玉二枚,长尺馀阔寸许中有沟道,用来放筷子,以免筷子弄脏了刻丝;行酒用白玛瑙盘,有斑纹及紫葡萄一枝,五猿抢采,称作五猿争果,都是至宝。女婿顾学文摆了宣和定器十二桌,每汤一套则酒七行,每一行换一宝杯;连两家僮仆都穿的是绫罗绸缎,其他珍异佳肴就不用说了。莫礼无比感叹:“呜呼,一钗七十万钱,前辈以为妖物,与祸相随。今观沈氏之富,岂止一钗七十万而已哉!其受祸宜也!”

果如所料,泰极否来,巨大的财富带来了巨大的祸端。在朱皇帝眼中,百姓富可敌国就是罪过;将财产全部归“公”,才是根本。

结局呢?沈万三最应感谢的人是马皇后,不然,哪有他寄身云南之理?之后数十年,沈氏一族经过几次清洗,终于在茫茫历史长河中被湮没地无影无踪。

如今,“对半而筑”的南京城墙依旧伫立,周庄人依旧怀念着那个创造了财富奇迹的人,赞叹着那个“以村落而辟为镇”的祖先。因为他,他们倍觉骄傲自豪;也因为他,啃祖族越来越多。

据说,沈万三的水冢在周庄镇北银子浜底,古墓非常坚固。可惜再坚固,也不如寻常人家的子孙繁衍,享祀年年。

前面说过,路易十五时,在遥远的东方,一个叫大清王朝的国家,也出现了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物。和珅的命运和富凯何其相似,都因贪得无厌和财产过多引发皇帝妒忌被灭。如果说他们完全称得上罪有应得,那么沈万山呢?

商人和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商人通过市场让自己致富,政治家通过掠夺的方式,最终使自己致富。黄金和权柄的较量中,权利永远占据着上风。沈万三便是例证。他和他的故事加上演绎成分,千百年来平衡着穷人的心理,警示着富人的骄奢:富贵可带来荣耀,更多带来的是灾祸。

以此来说,暴发制富,富可抵国,皆为虚妄。在以权力为圆心所形成的法定垄断、权力腐败、权力资本中,富人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富人。

而富凯、和绅、沈万三们的结局,再一次证明:权利终归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追求的东西。

难怪人人向往之!

摸摸墙面上的金银丝线,看看“A TOUTES LES GLOIRES DE LA FRANCE”(法国的荣耀)几个字母,心潮澎湃。耳畔传来其他队导游的介绍: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为自己修建的皇宫,是世界五大宫之一。和北京故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为世界上最豪华盛大的皇宫。

走出凡尔赛宫,依旧沉浸在沉思中。骄傲的法国人总喜欢拿故宫来和它比较,其实二者之间还是大有不同。从规模上来说,真有点小巫见大巫。从功能上来说,故宫不仅仅为皇帝居所,也是中央政府的权利中枢所在;而凡尔赛宫作为国王的行宫与狩猎场所,并不具备政府功能。更何况,故宫虽历经几朝但基本没遭受过大规模破坏,而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中,凡尔赛宫曾多次被民众洗掠损毁。直至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才下令修复,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天气闷热,坐在大门口的矮凳上休憩,仿佛看见路易十四临终前,将5岁的曾孙路易十五拉到身边说:“我的孩子,你将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国王。不要像我一样喜欢建筑和战争。相反,设法与你的邻居和平相处。给上帝你所应该给的。总是遵循好的建议。设法免除人民的痛苦,而这正是我所没能做到的。”

这个掌管了法国54年的矮个子(一米五四,比我还低几寸,所以他发明的高跟鞋)国王,和康熙一样,尽管一生文治武功威名赫赫,却没预料到孙子(路易十五)才不管他的遗言,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来报答遗训。而热衷于制造锁子的曾曾孙路易十六(路易十五之孙),最终被造反的人们处死。那用黄金打造的宫殿,被愤怒的平民洗劫一空,连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

黄金和权柄,哪个更牢固呢?

凡尔赛不语,在阳光下,静静矗立。

大教堂与流浪汉


我们要在地上

建筑起天国。

——海涅《一个冬天的童话》

在德国,教堂无一例外占据着每个城市中心,每一座教堂不仅是传经布道神圣场所,也诠释着日耳曼民族严谨缜密传统文化。了解德国,了解日耳曼民族,科隆大教堂是一个必不可少之地。

世上恐怕找不到第二座这样的建筑了:除两座高塔外,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如一簇黑针向上,直指苍穹,清奇冷峻,充满力量;线条轻快的尖拱卷,轻盈剔透的飞扶壁,彩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一律高大竖立,烘托出一种轻盈雅致、宏伟细腻的风格,似乎要摆脱尘世重负,和上帝亲密对话。

仰望塔顶,只见绿色塑料包裹着一个塔,高高的脚手架凌空而立。始建于1248年至1880年才宣告完工的这座教堂,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在修缮中。它与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如今已是德国的象征,体现着教徒们对上帝的虔诚和热爱。

多年的风雨冲刷,加上百年前工业污染,教堂外墙几乎变成了灰黑色,黑白交错,纵横交错,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夜晚灯光下,甚至有些可怕)。政府曾号召人们拿起清洁剂抹布,清洗那被柒染成黑乎乎的塔身,可惜不但没洗干净反而成了个大花脸,后来索性保留原貌,用来警示环境污染的可怕与罪恶。

沿着豪华巨大的门,世界各地的人鱼贯而入。大礼拜堂穹顶高耸,中厅宽阔宏大,木制席位整齐有序,人显得格外袖珍。晨祈的信徒双手合十闭眼喃喃,无视身边人流来去,自得一方天地;红衣主教高大清瘦,端立神像旁,神情威严沉默不语;一排排点燃的红蜡烛,火苗熊熊跳跃不定,映照着姿态各异的雕像;地板上的马赛克镶嵌画,以及玻璃窗上彩色玻璃镶嵌出的图画,都是圣经故事;一缕阳光透过穹顶,洒下梦幻光影。我们随着向前走,在肃穆中感受宗教的神秘和力量。

据说科隆大教堂的“传统保留节目”就是步行到钟楼顶部,俯瞰全城。钟楼上有5 座响钟,最重的为圣彼得,重达24吨。节假日敲响时,响钟齐鸣,声音洪亮,久久回荡于莱茵河两岸。可惜行程匆匆,无缘得见,稍有遗憾。

出门时,又遇到进门时那几个流浪汉。一个蓬头垢面,着脏兮兮衣服,坐在淡白色阳光下,眯眼打盹;一个无精打采,形容憔悴,怀里抱着同样脏兮兮的德国犬,低头沉思;一个蜷缩在旧毛毯上,满脸胡须遮住了头脸,自言自语;还有两人斜躺在门口,干干净净,神情坦然地瞅着不远处嬉笑的孩子。你难以想象在如此庄严肃穆场所,会有这么一群有碍观瞻流浪汉存在。但我知道没有人赶走他们,也没有人指指点点,相反,科隆人对他们极为尊敬。

二战时,这座教堂差点变成废墟,得以幸存全赖于这些流浪汉们。当得知盟军要炸毁它时,他们不但合力抢救转移贵重物品,还纷纷爬上尖塔,对前来轰炸的飞机拼命挥舞,高呼“我们要与大教堂同生共死!”。最终感动了盟军飞行员,放弃了炸毁教堂的行动。多年后,一封解密的飞行记录揭开了悬疑,代号为MX78的军官这样写道:“从我决定改变主意,放过大教堂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我会因此而受到处罚。但是,当你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将自己悬在高高的塔尖之外,不顾生死地抢救玻璃时,相信你也会跟我做出同样的决定。”这个真实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对于热爱上帝的流浪汉们致以深深敬意。现在,每天都会有流浪者来此,聆听上帝福音。

和其他城市完全不同,科隆大教堂和火车站连在一起,是人们参观游览参观之地,也是出行购物之地。一进教堂,静谧幽暗,神秘肃穆,而一出教堂,则人声鼎沸,俗世浑浊;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出世入世之隔,恍如梦境。

和同伴随意走进一家超市,仔细看那些摆得规规矩矩地物品。在德国,每个物似乎都有自己的合适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日耳曼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组织计划性强,是一个讲秩序的民族。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却和两次世界大战有关,原因何在呢?

大约这块土地历史上就有骑士传统吧。曾经风靡一时的骑士们,以征战为职业,不但获得荣誉感,而且像追求着一种理想。他们以为,职业军人应在战争中训练自己。战争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除了要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和坚强意志外,还和战争中的表现、超常的想象力和艺术造谐密切相关。

凡煽动种族优劣、种族仇恨、煽动宗教优劣、宗教仇恨的人或团体,都是别有用心的。希特勒为了实现自己扩张称霸的野心,特别强调民族主义,鼓吹种族优越型,对犹太人残酷至极,激起全世界公愤与谴责。

据天主教说法:教堂越高,灵魂越容易上天,所以科隆大教堂也被称为“离上帝最近地方”。挑起战争的罪人死后上了天堂或进入地狱,不得而知?宗教的真谛是博爱。无论基督教的博爱与人人平等,伊斯兰教的和平、仁爱与自强,佛教的修行、除恶和利他,都着眼于人类“善”“美”“乐”存在和发展的。

可惜,某些时候,教堂也成为战争和掠夺的工具。

在布鲁塞尔 想起三句话

1、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句话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留下的烙印,不可磨灭。

冷冷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站在布鲁塞尔中心广场,抬头见一只白色天鹅雕塑,张开大大翅膀,仿佛要振翅高飞,镶嵌在长方形白色大理石上,高悬于咖啡厅门口,和周围金碧辉煌的建筑不搭调。

怎么也想不到如此著名人物的故居,居然毫无特殊之处。周围没任何引导牌,也没一个明显的标志,只有“白天鹅之家”门面的铜牌上,用法文、荷兰文、英文和德文写着“卡尔·马克思自1845年2月—-1848年3月生活在布鲁塞尔”的字迹,见证着一段伟大的历史和堪为楷模的友谊,也见证着历史的重要时刻。

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曾居住工作过的地方!就是《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就是“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创建的地方!

1845年,法国政府迫于普鲁士政府压力,把马克思作为“危险的革命者”从法国驱逐出境。1845年至1848年,作为政治难民居住在布鲁塞尔,他在此写出了著名的《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作品;同年4月,恩格斯也从巴门迁来,找到了这当时“欧洲最发达的自由、民主”之地,从此,白天鹅咖啡馆成为他们共同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的重要活动地方。直到1848年3月,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签署命令,马克思又被驱逐出境。

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时,27岁;在这里陪伴他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恩格斯,25岁;这两位德国年轻人,在这个光线晦暗的咖啡馆里奋笔疾书时,笔下是伴着风雷之声的。那时,欧洲革命形势正风起云涌,《共产党宣言》是他们在布鲁塞尔的重要工作成果。1848年2月24日,用德文写成的书籍在伦敦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出版,首印仅仅数百册,却犹如黑暗中迸发出的一丝光芒,映亮了漫长的人类历史,至今不灭,越烧越旺。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在共同生活和工作中,他们缔结了深深地友谊。马克思对恩格斯才能十分敬佩,以为自己总是踏着他的脚印走;而恩格斯却认为马克思才能远远超过了自己,在共同事业中,他才是第一。

2、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每次和学生一起学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时,都为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而感动。高山流水,生死之交,让人想起中国大地上的俞伯牙和钟子期、鲍叔牙和管仲。他们皆为人间至情之典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不分彼此。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继续赚钱。他不止一次称自己在做“该死的生意经”,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但当想到被迫流亡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干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时,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出去。1864年,恩格斯成为公司合伙人后,马上加强对朋友的大力援助。后来,他又把股权卖出,每年赠350英镑给马克思。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自己的家庭开支。正因为他在物质上无私地帮助,才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生活保障,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他们相互尊重,互相促进。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在家里继续讨论。有时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意见为止。

后来,虽被迫分开了很多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默契却依旧长存。每天通信,谈论政治科学问题,从来不间断。

3、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1867年8月16日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兴奋地汇报了一喜讯:《资本论》第一卷所有校对工作,都已完成。

《资本论》的出版,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之一,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之作。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后。

从马克思逝世时起,恩格斯就放下自己的工作,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这本巨著得以在继续问世。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崐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已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记得薄伽丘曾这样解释友情真谛。鲁迅先生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我们普通人,以利相交,以酒肉相识的朋友太多太多。“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那种同甘共苦,不计较利害得失,精神上达到默契,心灵上达到统一,志同道合,相知相惜,互相扶持,互相敬重的知己,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一番欧游,历时半月,经国八个,阅人很多,阅地颇广,算得上开了视野长了见识。我边游边看边想也边感叹,一个陌生游客到了陌生地,有新思考也有旧感受,它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乡村比城市美丽安逸、乡村比城市富裕整洁,这是欧游留给我的直观感受之一。难怪欧洲许多作家笔下的庄园、土地、农民,安宁舒适,生活气味浓厚。乡土文学在他们,不是失意后的归隐退避,而是实实在在的享受体味,是完美的回归自然。与此截然相反,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似乎丢了农村。乡村的脚步远远赶不上比城市的发展,乡村的空屋空巷加剧了颓败衰落的进程。我们曾赖以生存的地方,被搁浅被废弃。

我们的人文素养,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考量提高;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重获自信和归置;这是欧游的第二个感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毫无个性地追求风尚,放弃原有风格去简单模仿,是不可取的。我们的民族性地域性在更大程度上需要坚守保持、发扬光大。

换一个角度看,虽如一个刚吃饱穿暖的人,我们对城市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直接急切,但那是一个个生机勃勃、充满干劲、热腾腾地日子。反观欧洲,尽管绅士们富裕安适,享受着生活,固守着传统,但也掩饰不了衰老的步伐。英雄虽健,却也暮年。

在欧洲,我拜会了很多人。现代的,古代的;艺术家,政治家;有成就的,普通百姓;我搜索他们的丰功伟绩,亲临他们的出生地生活地,才发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绝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它要落在实处。如果硬要对此次出游有个总结,我庆幸自己有这个机会见识见识。我羡慕那处处可见的保存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建筑,又为破旧不堪肮脏的地铁站叹息;我羡慕那些坐着喝一天咖啡的人,又为各种急匆匆走过的鞋子感慨。矛盾与复杂,缓慢和急促,充沛着我的眼我的心。

在西海固小天地呆久了,思维观点、境界胸怀,无不从小处“钻”。想想看,连浩大的世界都未曾见过,何谈建构宏大的内心世界和意象世界?连自己的故土都不热爱,又何谈创造出温情温暖的文字?在朝阳散开的清晨,在洒满星辰的夜里,在云朵如岛的天空,在雨霖铃的街道,我观察着世态百相的上演,记录着对外观世界的审视,反思着自己的缺陷失误。太功利让我们走向庸俗,而太庸俗又让我们安于流俗。流俗如一条汹涌大河,扬起滚滚洪流,挟裹着人们放弃对精神高度的追求,对灵魂高度的探索,奔赴于未知世界。

不到欧洲,我是多么向往欧洲啊;到了欧洲,我又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西海固的落后苍凉给了我生命和气质,欧洲的安静与富足给了我胸襟和洞见。我知道了塞纳河的五彩斑斓,也为清水河的涓涓不休而自豪;见识了铁力士山的巍峨,也为六盘山的俊朗而骄傲。我再也不会为自己是西北边远山区的一棵小草而悲伤,也不会为这块土地的偏僻荒凉而自叹,更不会再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标签而自卑,我能做到的,就是放眼天下,心存高远;我希冀自己会汲取精华,补充能量,以大目光大胸怀高境界,去思考去体会,去生活去写作。而这一切,必须以扎实务实为底色,去追赶去超越。


高丽君,宁夏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高级研修班(文学评论)学员。出版散文集《让心灵摇曳如风》《在低处在云端》(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随笔评论集《剪灯书语》。现为固原第五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有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散文选刊》《人民教育》《青年文摘》《中华诗词》《台湾新闻报》南美《中华日报》《学习时报》《飞天》《南京日报》《西部作家》《朔方》《黄河文学》《宁夏日报》等发表,创作散文四十多万字,300余篇。

 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首届“林非散文奖”、首届“千高原”散文奖、第四届国土资源部“景芝杯”读书奖;第五届中国徐霞客游记奖、全国中小学网大赛奖;“织金杯”全国文艺艺术奖;“六盘山杯”全国诗文大赛奖;中国“大漠旗果杯”网络诗歌散文大赛奖;固原市2013年“新锐作家评论奖”;固原市2014年先进文艺工作者;固原市原州区2015年度先进文艺工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