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楼观笔会专辑】李三祥|问道周至古楼观:田峪河畔的华夏正财神赵公明故里散记

 新锐散文 2020-08-08

走进楼观

        

田峪河畔的华夏正财神赵公明故里散记


一 

曲江楼观道文化景区所在的财神文化区,位于源自秦岭山脉终南山北麓的田峪河东岸,占地面积531亩,是一处融合了中国传统道文化与传承财神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元素为依托,以华夏正财神赵公明故里、众神传说和集贤鼓乐为代表,体现了传统文化里四水归堂、五路财神的概念,集祈福民俗文化和寻根问祖朝拜于一体的民俗吉祥福神综合展示区。

这里在当地,是一个叫集贤镇的地方。从山川形势和地理格局上看,田峪河是一条源自终南山谷楼观台下,纵贯南北,河床游移如带,由南向北直流而去,最后河水流淌而归入渭河主干道的地域性支流。

驱车沿着位于南山一线,由西安通往周至县城的环山大道,在田峪河与公路纵横交会的十字口附近,地处河流东岸一隅,东北方位的一处开阔地面上,映入眼帘的景观,便是我们这个采风团成员一行,在这次行游里的第一个人文景观,这就是赵公明财神文化区。

这是一处规划有致,融合了终南山古老的道文化与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开发旅游景观。一眼望去,这里的建筑设计和楼观院落布局,带给人的视角冲击和心理感受,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大气恢弘里扑面而来的阔大张力与心灵感动。

“ 哗啦啦霹雷响明光闪闪,云头上打坐下黑虎玄坛。缠海鞭拨云头望下观看,我一见三肖妹十指相连。东南角起黑云半明半暗,太上爷骑青牛夜过函关。”

一折秦腔《黑虎坐台》,在承载着高台教化的戏剧舞台上,把一个英雄落魄的悲情粗犷与冲天怨气,在秦腔大戏凄苦苍凉而又饱含着怨气冲天韵味的唱腔里,伴随着悠悠秦弦和锣鼓声声,以拍板繁弦激扬高迈的声腔气氛,把一派英雄豪杰在兄妹生离死别的悲壮与无可奈何场景中,演绎得惊天地动鬼神,衬托出一种风云激荡而又气贯长虹的悲情与苦涩。

这出折子戏里的主人公角色,在民俗文化的土壤里,就是在古代,被视为芸芸众生的中国老百姓,建庙立祠尊奉为财神而膜拜的黑虎赵爷赵公明。而作为配角人物出现在舞台玄坛之下的三肖姊妹,则是民间庙宇里,三霄殿神位上供奉的神主,即云霄青鸾,琼霄鸿鹄和碧霄花翎鸟等三位娘娘神祗。

作为一方神圣和戏剧艺术人物,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他被塑造成一个骑着黑虎,手执金鞭的花脸黑面人物形象,也给世俗的人们,留下了深刻而又独特神奇的印象。在明代许仲琳所著的小说《封神演义》里,他以武王伐纣历史为张本,结合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饱含着古典神奇色彩的英雄故事场景。

赵公明因讨伐西岐而殒命沙场,而他和自己的三个胞妹,一个个都是封神榜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待姜子牙在灭了商纣之后,封神归位。在他陆压道人身背七箭祭祀七天而死之后,三肖姐妹,为了给兄长报仇,便摆设下黄河大阵,以致让崛起于渭水一隅的周族和武王率领的周朝征讨大军,面对黄河阵而损兵折将,一时陷入困境。

远古的历史,武王伐纣的义举,在历代文人和小说家的笔下,让那些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一时风云际会的英雄人物,被赋予了一层弥漫着浓浓的文学气息而散发出神奇幻化般的美丽光环 。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民俗文化的深广地域里,古老的华夏大地,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之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民族,因为记忆里有了自己的英雄人物,便让这里的一切,在时代变迁的足音里,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神圣色彩。

在终南山下的集贤镇,参观位于田峪河东岸的华夏正财神赵公明财神文化展示区。季秋十月的西安曲江楼观之行, 在游览景区的第一个上午,便赶上了当地晴日朗朗的好天气。 我们这些从四面八方来自全国各地的57位作家诗人,在导游姑娘的引领下,乘坐的是大小不一的两辆旅游专用大巴客车。从住宿的曲江农业博览园5号展馆酒店所在地,在7展馆里的有机食物体验馆吃完了自助早餐,便从博览园北门而出,驱车向西,直奔此行的第一个采风景点,位于西边不远处田峪河畔的财神文化区。

眼前的景观,在一片阔大的田园之上,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是那样空旷而又恢弘壮观。在我们的足迹踏上这里的那一时刻,放眼望去,第一个深刻的感受,便是这里开阔大气的一派气象。弥漫在当地终南山古老而神奇的道文化背景之下,此前头脑里关于财神赵公明的碎片化认知,便在眼前的这一景致里,被瞬间的所见所闻彻底的颠覆了。

原来正财神赵公明,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啊。而我们刚刚踏上的这片土地,后来在有人问及导游姑娘,这里附近有没有村庄的时候,她说,这里新开辟的景区和建筑用地,是旅游开发单位征用的,在附近有一个村子,叫赵代村,其中的赵姓村民,就是华夏第百姓之首赵氏的后代。这里原先就有赵公明祠堂和墓冢。

在进入财富广场的牌楼门前,位于前边正中心的区域,是一尊赵公明高大威严的汉白玉站姿雕像。他所在的位置,就是玄坛。

我们这一拨人等来到这里,大家以雕像和牌楼为背景,留下了这次采风笔会中,在景观里的第一张集体合影后,便穿过南山门,进入核心景观建筑区域。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重点参观了赐福殿,又登上了高达34米,有四层分区功能的核心主体建筑,这里就是供奉着华夏正财神赵公明的主殿。这个建筑,从整体上看,一眼望去,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显得雄伟壮观且气势不凡。在主体核心建筑院落的主线和它的外围,沿着对称方向的四个角度,又在每一个方位的空间地带,布局和建起了两层阁楼形制的亭子,里边供奉着的,就是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四路财神。他们与正财神一道,体现和构成了中国传统财神文化里,四水归堂,五路财神的观念。   

在靠近财神殿主体建筑的西侧,有一个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传统庭院式建筑群落,这里就是供奉着武财神的关帝庙。它是一处八柱七间悬山顶式建筑,和其他地方的关帝庙一样,里面供奉着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侍者周仓。而在另外一处叫护国殿的庙堂里,供奉的则是比干和范蠡两位文财神。       

赤松殿里的赤松子,就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信奉的地方神祗。这里的建筑,是一处六柱五间歇山顶式建筑,游历期间,不由人想起了民间常见的“问道赤松子,投书黄石公”这样的警句名言,也让人想起了曾经辅佐刘邦,成就一番帝业,功成后全身而退的谋士张良,以及和他有关的相关历史场景。

赐福殿供奉的赐福天官,它体现着道教神仙谱系里,天官、地官、水官诸神中,天官主司人间福禄的寓意。天官赐福,据说它能够给人间带来美好幸福。

三霄殿坐落在核心建筑后面的东北方位,是一处四柱三间歇山顶建筑,里边的三位娘娘神,就是前面提到的赵公明的三肖姊妹。

在招财殿,可以看到财帛星君、刘海蟾和招财童子三位神仙。这是一处建在三霄殿西南方向的六柱五间歇山顶式建筑。

除了以上这些反映传统财神文化主题的建筑群体之外,在整体景观位于东部的边缘地带,还布局有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商贸物流场所,这就是融和了古典建筑特色和现代商业气息的财神文化一条街。在这里,前来游览的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住宿购物和消费,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和小吃,旅游产品,一应俱全。总的印象,这里的一切,可以看作是浓缩和汇集了财神文化现象中,传统和现代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景观。

在以道文化诗画舞剧为主题的小剧场,还可以让人们在游历的体验中,感受这里与众不同的道文化非常体验之悟,在可视可闻的感官享受中,获得一种道法体感浓厚的心理体会。

在参观和游览了这里富丽壮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之后,主人还为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以祭祀表演的形式,在位于财神殿前面的祭祀场所,现场演出和展示了一场以《道 。梦空间》为主题,表现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贤古乐的祈福大典和迎宾祈福礼。

在笙歌的演奏场面中,表演者以古典的服饰打扮,身着灰白两色搭配的演出装,再点缀上以浅浅的淡褐色为底色的花边披带,悠悠抑扬的音乐声,分列成两组的奏乐者,前后相继间款款移步登场,在到达指定位置后,以站立的姿态捧笙献艺。其他的参祭人等,则是一副峨冠博带的打扮,身着以白色为底色的长袍大衣,再衬以深红色边饰和腰带, 在司仪的指挥下,依祭祀仪轨, 鱼贯前行,整饬有度,表现和营造出一派庄严肃穆的祭祀歌舞气氛。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这些作为客人的作家诗人们,第一次从文字的记忆里走出来 ,亲眼见证和感受到了,一种来自远古时代,在古诗经里所描绘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和“吹笙鼓簧” 的古典与道德之美。

此情此景,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好像置身于历史悠远的过去时空里,俨然有一种自己与古人为伍的现场感和亲近感。感受着这种从远古到现在,一直以民间乐舞的形式,存活在乡土民情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顿然让人从心底里,滋生出一种新鲜而又别致典雅的尚古之思。中华文明的烛火,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粹,以它多姿多彩的表现力,让人回味不尽而流连忘返。

应该说,集贤古乐,作为一种流传在终南山下,在以道林张本为土壤的集贤镇一带,无疑地,在它作为一种民间乐舞的特质里,不可避免地,是会受到当地道教音乐和古代宫廷音乐的影响的,因为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终南山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在传统文化的背景里,被注入和涂抹上了来自皇家和宫廷音乐的的色彩 。

行走在终南山下,在问道楼观的这样一个美好时光里,感受一种来自古老的道文化的魅力。在集贤镇所在的田峪河畔,在游历财神文化区的诸多景观之后,所见所闻,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别致,又是那样的饶有风味。诸多美好,伴随着耳畔里轻扬悦耳的集贤古乐。笙歌悠悠,那是一种孕育着天籁与人籁之美交融的协奏曲。道法自然而又生生不息,在云卷云舒间,品味这里的古老文明,那当是一种与时俱进而历久弥新的倾听与呈现。

 


作者简介:

李三祥,男,1968年10月出生,甘肃天水人,中学教师,中级职称,文史专业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天水杜甫研究会会员、天水诗词学会会副秘书长、天水市作协会员、秦州作协副秘书长、天水南山诗社副社长、天水秦腔研究会副会长、 《秦州文艺》编辑。2009年7月起开始涉笔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已在《兰州日报》、《天水日报》、《天水晚报》、《远方》、《南山诗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古韵诗词、随笔和天水民俗方言等文字20多万字。其中《天水晚报》文化秦州栏目已发表方言天水系列文章51篇,2010年在第25届中国地市都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三等奖一次。散文集《官屯岭上的牧歌》(南山文丛之一)于2015年获天水市第二届麦积山文学艺术奖优秀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