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曾 荣 |我的小学,我的书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我的小学,我的书


我是七十年代末期上的小学。

一年级时,由于村小学的校舍紧张,当时好像村里除了一到五年级各两个班外,还有初中一年级,我们一个班大约四十几个人就是在校外河边上的一个树林里上课。在一棵大树上挂块黑板,就在这块黑板上,我认识了a、o、e等汉语拼音,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印象中只要刮风下雨就停课,到农忙时就放假,所以我那一年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到二年级时,教室安在校外一户人家废弃的土房子里。当时的教材只有语文和算术两种,语文课本上大都标着汉语拼音,只记得这一年里我们的语文老师基本上没有上过什么课,因为我的汉语拼音学得好,课堂上基本都是我带着同学们在读课文造句子。据母亲讲我当时的小学老师大多都是高小毕业(小学),他们本身的教学水平也真心地有限,而且用得都是方言,所以那时还算聪明的我俨然就成了一个小老师。想起自己那时真是勤奋,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是第一个到那个破破烂烂的教室。当时的课桌是底下两个泥墩支起的水泥板,地面是泥土的,打扫起来尘土飞扬。可我不管这些,总是在老师和同学到来之前就已经把一切整理得干干净净的了。因为我觉得较之一年级时连个教室没有在树林里上课幸福得多了,所以我倍加珍惜也倍加努力,一年来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上三年级时,我们这批学生的待遇提高了。由于毕业了两个班,我们就得以搬到学校里的教室里和其他班级一样正常上课了。在三年级期间我除了完成自己的课程作业、帮母亲干农活打理家务、看弟弟外,还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活。凭着自己识得少得可怜的几个汉字,我看完了从四叔家借来的一部长篇小说——欧阳山的《三家巷》。对于小说的内容并不完全理解,甚至个别词语见几次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但里面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周炳、区桃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对他们的定义就是他们俩都是好人,其他两家姓陈的和姓何的大多都是坏人。现在想起自己那时看此书的经历还觉得可笑。

当时我看这书时,常遇到“夫妇”一词,课堂上没有学过这词,自己也不理解,而这个词通常还都是前面一个男人的名字,后面跟一个女人的名字,如什么陈文雄周泉夫妇、何守礼陈文娣夫妇、宋子廉陈文婷夫妇等,我当时就纳了闷了:夫者,夫子,男人呗;妇者,妇女,娘们呗(当时村里的对结了婚的女人都这么叫,谁谁家的老娘们儿)。怎么会一个男人跟着一个女人呢?不对啊!后来再看第二遍时才弄明白,“夫妇”原来就是农村人所说的“两口子”,搞得自己直骂自己愚蠢。正是因为有了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小说的这样一个小小的典故吧,后来为了不至于看小说再闹出这样的笑话,于是就缠着父亲从牙缝里给我省出一本新华字典,这才让我多认识了几个字,进而才让我有机会有能力去看更多的书。

我看的第二本小说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当时条件有限,一般人家是没有小说可看的,这本小说不是借的,而是我们家自己的。说得确切一点的话,是我不识字的母亲用来盛放鞋样的破得不能再破、无头又无尾的一本书。当时我是见到有字的东西就读的,可惜那还是竖排的繁体字本,看得我是千难万艰,直到再大一点回过头来再看时,根据对内容回味,才知道了那本书的名字。

在这一年里,我还断断续续读了爷爷珍藏的那本文言文版的《聊斋志异》。这样星星点点的看书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在课堂上给同伴们上课的内容。我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是一个识字不多的知青家属,她既上课又带孩子还要干农活,所以语文课自然也还是大多由我来上。于是我就把自己看到小说上的内容讲给我的同学听,无形中让他也长了点“见识”,这是在其他班里没有的情况。

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习也稍微抓得紧了些,可因为我们村小学的教师都是民办教师,他们大抵家里有田,照例农忙时就放假,有时他们还会带着我们到他们自己的田里帮着劳动,我们也乐得跟着去,所以,我们也都没有能在那些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日子里,学到多少东西。

说起我的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一个小典故,现在想来,虽觉得得好笑,但笑过之后,也不免让人心酸。我们在学《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时,对于其中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我产生了疑惑。因为那时候没有学过地理,不知道“加拿大”是什么意思,就起来问老师。他是这么给我解释的:“加拿大共产党员嘛,就是比优秀共产党员还要优秀一点的共产党员。”“哦!”我当时恍然大悟:“老师,那么我们年终是不是还要评出“加拿大”三好学生呢?因为也会有比三好学生还优秀的三好学生呀?”现在想来真是啼笑皆非。有时我还会在课堂上把这个小笑话讲给我的学生们听,不是在哂笑我的老师,而是让这些孩子们认识到他们生在当下是何其幸运,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记得在上五年级期间,我不仅担任了我自己所在班级里的语文教学任务,晚上,校长还安排我代一个扫盲班。扫盲班又叫识字班,班里的都是村里七大姑八大姨们,她们大字不识,无法跟得上当前的社会形势——推广科学种田养植(我只依稀记得有什么间作套种、退耕还林等)。所以晚上那些还算求上进的农妇们,有的带着孩子,有的带着针线,三五成群地都涌进了扫盲班上课。那时农村里还没有电,照明用的都是自家带的小煤油灯。到上课的时间了,她们还是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东家长西家短的叨叨着。

“大家安静了!现在开始上课!”我站在讲台上踮着脚用板擦敲打讲台。台下有人叫起来:“上课了?怎么不见老师来呢,你一个丫头片子在那上面吼什么?”当时十一岁的我在讲台上还只能露出个大脑袋:“婶婶,怎么没有老师,我就是你们的老师,这节课由我来上,大家拿出课本来跟我读。”这阵势对我来说太小菜了,我二年级就给学生上课,那帮农村的野孩子当然要比这伙儿大娘婶婶们厉害多了。一节课下来,她们都称真是奇了怪了。

“他婶呀,那谁家的大丫头咋自己还小学没毕业就当起老师来了呢?”

“不过,这丫头还真厉害,懂得比大人都多!”

“耧耙、扫把、扬场锨,筛子、簸箕和扁担,菠菜、韭菜、藕,黄瓜、葱、地蛋,队队有菜园,社员很方便……”就扫盲课本上的那几句话,我是背得滚瓜烂熟。为了能让自己的课上得更精彩些,我拼命地四处借书看。

当时的教材内容少而单一,而课外书在那时的农村是没有的。好在我有一个有学问的爷爷,我除了能从他那儿听到故事外,还可以从他的书架上“借”书看。爷爷严厉得很,他的书是从不外借的,当然我是用非常手段“借”来的。

我那时找的大多是农村大妈们能喜欢的东西。有爷爷剪报上的《小二黑结婚》、《山猫嘴说媒》、《老二黑离婚》等。记得有一个故事叫做《王魁休妻》的,我在夜校的扫盲课堂上一讲,大妈们极感兴趣,对文中的焦桂英充满了同情和敬畏。而这个故事得来的途径呢,现在自己想来还觉得有点心酸: 由于我学习成绩一直很突出,爸爸就把他当“先进工作者”得来的伟大奖品——一部半导体收音机——送给了我,尽管爸爸十分喜爱这个收音机(他可以在工作之余用它来听音乐,来消除对家中妻儿老小的思念),可是为了表示对自己大女儿的疼爱,他还是把它留在了家里,说得准确点就是留给了我。而那焦桂英的故事,正是我在帮妈妈用干柴草烧一大锅猪食的无聊间隙里,从这部半导体收音机里听来的川剧广播剧。那时的节目毫无选择,逮什么听什么。不过这个剧情还是深深打动了我,以致于把大锅都给烧糊了,还挨了母亲的一顿打。之后,我就拿起笔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记录在练习本上,于是就有了在扫盲班上大妈们称我会“说书”这一说。而我自己同班同学对这些是不感兴趣的,于是我就又拼命看一些在白天的课堂上能拿得出手的故事。

在这期间,我疯狂地读了《封神演义》、《说岳全傅》、《兴唐傅》、《明英烈》、《三侠五义》等书。记得有一次我看书极为入神了,还差点引得家里发生火灾。

那天傍晚,母亲让我在灶间用铝锅烧水煮稀饭,我把锅坐在灶上,忘记了添水,就开始烧起来。我是不肯让这么大好的空闲时间溜走的,于是就拿起《隋唐演义》边看边往灶膛里加柴,不知不觉我就被里面的皂袍大将尉迟恭日抢三关、夜夺八寨、飞马跃城楼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了。过了很长时间母亲觉得灶间烟雾弥漫,就问我怎么锅还没有开,我沉浸在故事里,没有吱声,她觉得不对劲儿,就来到灶间里看,不得了啦:铝锅底被烧得红红得鼓起来了,灶膛里柴草加的太多,火苗都窜到了灶间的顶棚上了。顶棚上也堆满了干柴草,而且已开始有火苗蹦跳了。母亲一把把我拎出去,拼命地从水缸里舀了数瓢水泼在火上,这才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我把好好的一个铝锅烧坏了,还吓得母亲哇哇大哭,免不了,我又挨了一顿苦打。所以这书里得之不易的情节,我到死都不会忘记。

第二天上课时,我就把自己看到的尉迟恭抢三关的故事,学着用我一个会说书的表姑父的腔调,拿黑板擦把讲桌当作鱼鼓敲击着唱道:“话说尉迟恭他骑得这匹白龙马啊,它能窜山,能跳涧,日行千里还嫌慢呐,它是日行千里的白龙马啊,日行千里的白马龙……嘣嘣嘣……”直把我的同学听得个个伸颈、侧目、大笑、叫绝。

我的小学生活,没有什么沧海桑田的拥有,它只是我人生开始的一小段路程。在这五年的旅程中,是书香在我生命的每一页轻轻摇曳,给我黑白的童年点染了些许色彩。感谢书香,是它让我儿时的生活、儿时的游戏、儿时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在记忆里明朗。




曾荣  中学教师,发表散文数篇,著有长篇小说《大道成河》,第二部长篇小说《镜中人生》在创作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