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宋晓明|三十年老城记忆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三十年老城记忆


最早在灵石县城街上走时,我尚不到十岁。父亲带我们兄弟二人晚上去看电影,回来时沿着石板路在路灯下走。那时村里没有这么平整笔直的石板路,路灯也没有这么多、这么亮。这条石板路是县城最老的一条老街,两旁街面是一层,最高二层的店铺。街面店铺往里是居民宅院。狭窄的巷子蜘蛛网般分布在拥挤的民居建筑群间。后来我在这里上学,课余常常沿着巷子走。如今这些都早已消失。

老城区有石板路,石板路是商业街,那时它的商业地位已经被新街取代,虽然新街当时的最高商厦也只不过二、三层,但宽阔街道上拥有更多行人。老城区还有县城当时最高学府高中。从老城出来,北面有天石公园。公园里真有一块“天外来石”。石头安置在一个古典样式的八角亭子下。半人多高的不规则褐色石头是灵石县城的地标。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如有的城市有自己的地标性建筑。比如北京地标性建筑有故宫、天坛,上海地标性建筑有东方明珠电视塔,大理有三塔,而灵石作为小县城,却也有独特的东西。褐色、凹凸不平、不规则的石头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科学验证是国内第二大铁陨石。在科学验明这一事实之前,石头一直被传说是隋朝挖河开道挖出来的神石,说刚挖出来的时候上面还有“大道永吉”字样。石头与县城都被叫做灵石,以保佑百姓吉祥安康。一个县城因为一块石头有了故事了,方圆数十、数百公里以内,甚至更大范围内,哪里还能见到如此一块神奇的石头?灵石人最早建了吕祖阁,将石头安置在内。后又建了公园,公园里建了精致的亭子,专供安置石头。现在石头安置在文化艺术广场青铜亭子里。是人们来到灵石必看的一个天然景观。

在老城众多老地名里,马号里是个独特的地方。为何叫马号?一位朋友最近的文章里谈及此地,我从而得知它可能是养马的地方。自我记忆以来,这里显然不再养马,因此也不会让我有更多的遐想,譬如人们人山人海地在这里买卖马匹,甚至有供人健身的跑马运动。不过,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没有跑马运动,却有另一种健身的运动在这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我对门球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见人们用一根一端像是锤子一样的棍棒,就像打高尔夫球一样去击球。那时,党校、法院等众多单位部门分布在这里。职工们闲着时估计便有人来参与这项运动了。我喜欢马号里,这里有一个宽阔的场子,几棵大树,是人们放松的好地方。老城另一个独特的地方是西门外。若老城城墙还在,那些高高门楼还在,可以想象出西门外便是西城门外边区域。老城往东挨着山的区域人口稠密,房屋拥挤,往西或许是有汾河的缘故,人们怕河水泛滥,不敢在太靠近河附近居住,这一块便成了个空场子。除了一些低矮民房,很大一片是农田。这个绿色世界里充满自然气息。除了能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汾河边上有一所体育学校,校园宽敞的运动场是市民健身的好场所。在灵石,过去人们一说西门外,有的人想到的是偏僻、荒凉、人烟稀少,我却感觉空旷的农田上方鸟雀飞翔,汾河水湍鸣,一片生机。城内生活是紧张忙碌的,漫步这里却让人感觉闲适。

离老城住宅区不远,小水河畔有另一处让人感到放松的地方。至今人们都说着它的名字,清凉山。我跟人打听,都说山上有过清凉寺。清凉寺与吕祖阁一样,早已寻不到它们的身影,但我愿想象灵石永远有座清凉山,山上永远有个清凉寺。每逢炎热夏季,我可以在清凉寺的浓荫里闲坐乘凉。

灵石城自古有宜人生存的自然环境。虽然两山夹一川,但汾河岸边还是有一块平坦地形,人们在此建起城池。有了河水,农业灌溉、生活用水人们不愁。有水的地方植被不会稀缺。老城的历史里,翠峰山是一个重要的休闲场所。翠峰山,顾名思义,山上绿树成林。林中亭阁很受人们亲睐。坐在亭下,能静听山下湍流的河水,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时至今日,山顶再次建起仿古的集贤阁。市民们闲暇便来此放松心情。

今日灵石城,几十层的高楼也早已遍布峡谷盆地各个角落。车声更加喧嚣,人口更加密集,各种商店、医院、学校应有尽有,小城繁华热闹不下于大都市。




宋晓明,笔名北左河,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山西灵石人,灵石县作家协会理事,晋中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会员,文字见于《火花》(山西省文联)、《九州诗文》、《五台山》、《山西市场导报》、《散文选刊》(原创版)、《海外文摘》、《旅游散文》(湖南省旅游局)、《辽海散文》(辽宁省散文学会)、《大理文化》《岭南文学》《辽东文学》《映山红》《西楚文艺》《文化晋中》《乡土文学》《巴中文学》《辽河》《绿风》《诗歌周刊》《河南诗人》《读者》《西北信息报》《晋中日报》等。有散文《大地穿行》获国家级二等奖;《圆梦三清寨》《故乡的回忆》入选2016年晋中市“大美晋中”有奖征文活动,已刊登在《乡土文学》,还未评奖;有诗歌曾获各级奖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