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王友明|永和关上读黄河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永和关上读黄河


早晨一起床,我就听到凛冽的寒风在窗外呼啸着,天色灰蒙蒙的,一副大雪将至的样子。我和司机简单地吃了点饭,便驶上了前往山西省永和县的公路。车行半道,大朵大朵洁白的雪花就伴随着寒风,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到达永和县城恰是中午12点,好友杨北林早已等候多时了。吃过午饭,我就想驱车前往永和关看黄河。杨北林极力劝阻说:“道路狭窄,雪大路滑,太危险。再说,下午的时间太短,去了也看不好,咱们明天上午去最好。”听人劝吃饱饭,我只好安心住下。天公真是作美,黎明之前,雪停了,风住了,天空忽然放晴,露出了深蓝色。早晨起床时,明媚的阳光穿透白云洒向了大地。饭后,我们便碾着厚厚的积雪去了永和关,有生以来第一次目睹了母亲河在寒冷冬季的风采,心情分别激动。

永和关,位于永和县城西北35公里处的南庄乡永和关村。它地处晋陕峡谷,古朴雄浑,具有浓郁的大西北色彩。《永和县志》记载:“永和关渡在县西北七十里,设厘金局分卡,并驻陆军,又派有稽查队搜查入境烟土”,“北齐于故城置永和镇,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永和县。恭帝义宁二年改为北楼县,属石州,旋因永和关要隘之故,始定其县名曰永和县。”永和关是一个千古雄关,是晋之窗口,交通之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如今,在东岸的山西省永和关和西岸的陕西省延水关之间,已经新建了一座长508米,宽11米的黄河大桥。大桥犹如一条腾飞的蛟龙,跨越饱经沧桑的关隘,飞渡历尽千年的天堑,静静地卧在黄河之上,为晋陕两岸的人们进行物资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站立在如此古老的雄关之口,漫步在巍峨壮观的大桥之上读黄河,自有一番别样的韵味在心头。

脚下是缓缓涌动的黄河水,那些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冰块,晶莹透明,恰似一河浮动的莲花;太阳明晃晃地照射在河面上,散发出无数条耀眼的光束,又仿佛放逐的千万盏河灯。扭转头再看那欢快地歌唱着的黄河水,好似迎头而下,扑面而来。她以博大的胸怀亲近着我、拥抱着我;她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化着我、裹携着我,恍若溶进了母亲温暖的怀抱。那黄色的河水,带着泥土的芳香,熏着我、依偎着我、浸润着我;那哗哗流动的黄河水,使我热血上涌,声声荡耳,阵阵沁心;那撼人的动感,让我神痴目眩,似幻似梦、欲飘欲仙!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她在中国大地上蜿蜒曲折,奔腾千里,穿过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挟带着滚滚黄沙,浊浪排空。日夜流泻的黄河,到了山西和陕西段,便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                             

站在永和关大桥,沿着黄河的流向,我的目光一直向前搜寻。啊,当她平缓地越过永和关,奔涌至吉县壶口时,骤然改变了性情:紧紧收束窄狭的深槽,倒悬倾注,垂直下跌,如龙腾虎跃,像巨壶沸腾,惊心动魄。随即,又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而去。闻名遐迩的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她在孟津冲出了最后一段峡谷后,便高歌着奔向广阔的华北平原,最终经过黄河入海口,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她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其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往今来,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因此,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她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保卫了中华民族,激励了中华民族!

站在永和关大桥,透过黄河历史的云烟,我似乎看见了150万年前,在现今黄河边的山西省芮城县境内出现的西候度猿人身影;我似乎看见了100万年前和30万年前,蓝田猿人与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的身影;我似乎听见了7万年前,丁村早期智人(现山西省襄汾县),奏响的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据考证,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站在永和关大桥,置身黄河母亲的怀抱,我所有的感官都被慑服,我的灵魂被干干净净地冲刷、淘洗,好像黄河之外的世界不复存在了,只有那粗犷、雄浑、豪迈、神奇使我回肠荡气,让我的血脉不由自主地随着那波涛而跳动!

站在永和关大桥,侧耳细细聆听,我清晰地听到了黄河奔流的力量!

这就是黄河,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它以巨大的洪流汇聚成巨大的自然力量,以坚韧刚强的自然品格,赋予了中华民族崛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黄河之所以被人挚爱、被人崇敬,就是因为它源自昆仑,源自夏,源自秦,源自《诗经》,源自汉赋,源自炎黄子孙的心中。每年,海内外的游子们都要去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古槐后裔都要来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像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站在永和关大桥,此时此刻,我所看到的母亲河,面容是那样的慈祥,胸怀是那样的宽阔,水势是那样的舒缓,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着黄河流域的永久秘密!灿烂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是那么的壮丽秀美,尽显一位母性的伟大与温柔!尽显黄河文化的精深与厚重!

可是,母亲河也有暴躁的时候,一旦发起怒来也是令人惊心动魄的。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来,每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徙。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曾为她的子孙们带来不可尽数的灾难。

然而,不管母亲河是怎样的性格,华夏子孙都是深爱着她的,都是用心歌颂着她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赋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啊,源自天庭,来自帝都的滚滚母亲河,有谁不惊赞你的雄伟气势!

站在永和关大桥,吟咏着李白的诗句,远望着停泊在滩涂上的小木船,我突然想起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歌曲。那八个乐章的黄河大合唱,时急时缓,渐远渐近地从黄河之上飘来,响在我的耳边……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从古到今,诗人们无不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母亲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站在永和关大桥,看着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的黄河,我似乎读懂了母亲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和信念;我似乎读懂了母亲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精神!禁不住,我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种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静下来一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文化蕴含深邃的黄河,又岂是我等知识浅薄之辈轻易读懂的!

是啊,黄河,母亲河,你是一部浩繁博大的卷帙,令世人永远也读不透、读不完!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临汾市作协名誉副主席,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作品散见香港《文萃》《华夏散文》《东方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散文世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山西日报》等百余家报刊,百余篇作品获中国作家创作年会交流评比一等奖、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第二届中国当代散文论坛暨散文精英奖评选一等奖、首届全国情感主题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全国各类赛事等级奖,多次获得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出版作品专著10部。获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全国金奖作家、中国散文精英奖最高奖“卓越成就奖”、中国散文华表奖、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十大临汾人,荣登中国散文排行榜。作品传略载入《东方之子》《中华名人大典》《中国文学百年经典》《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2009我最喜爱的散文》《2010中国散文经典》《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临汾市志》等多种选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