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李雨生|不爱看歌词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不爱看歌词


我喜欢唱歌,但不喜欢看歌词。特别是在KTV,面对着放大的赫然醒目的歌词,虽然少了记不清歌词,含糊其辞,囫囵吞枣的尴尬,却又多了几分因看清歌词而带来的伤感。

别人唱歌,可能只是为了唱歌,我却不然。我唱歌,听的是音乐,看的是歌词,想的是意境,咂的是滋味。也许是小脑萎缩的缘故,总感觉有些歌词写的太过狠巴,字字深入骨髓,句句痛彻心扉。像锥刺刀剜,像在心底划开了一道道血口。每每听到这样的音乐,看到这样的歌词,总免不了触景生情,心潮起伏,声音哽咽,泪如泉涌,似乎整个人都掉进歌词搅起的情感旋涡里。

我自幼家境贫寒,母亲四十一岁时生的我,造成了我的体弱多病。为了给我看病,父母倾其所有,几乎家徒四壁。我从小就是在父亲的仰天长叹和母亲的啜泣中长大。至今,我仍然记得父亲深夜背着我去医院看病;母亲一边打着瞌睡,一边为我煎药的情景。十六岁那年,为了自立,我毅然报名去了内蒙古插队。当我的日子稍微好过的时候,父母二老却离我而去,只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因此,每当我唱到“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和“央求你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天清福都没享过的父亲和母亲,总觉得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爹娘。于是,一种羞愧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的泪流满面,难以自制。

我在内蒙古一待就是八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和贫瘠荒凉的大草原捆绑在一起。插队的日子,我第一次知道了思念原来是一件那么痛苦的事。荒凉的高山草原,并不雪白的羊群,伴着泪水吞咽的粗糙饭菜,远离故乡亲人的无尽折磨,让我尝尽了人生的艰辛。经年不息的长风,从开春一直刮到开春,不仅吹黑了我们的肤色,也吹散了我们心底那最后的一丝热忱尝。幸亏有草原的乡亲们,从不接纳到难舍难离,情感就在磨合中加深。因此,每当我看到“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缘,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及“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的时候,那空旷寂寥的草原,那布满沙石野草的戈壁,那已经融进生命中的血色青春,就随着歌词一同出现在眼前。让我这个曾经的老知青,不禁为岁月的蹉跎,为跋涉的脚印,为患难与共的草原落下苍老的泪。

我们这一代老知青,差不多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我们那时候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包括爱情。我的两位同学,在草原上苦恋了八年,最后却因为返程的大潮来临,男的率先选调进城,女的留在了草原,两人终未能修成正果。四十多年后,当两人再次相见的时候,男的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错事,就是对不起你。”女的说:“等我死后,你能在我的坟前添一把土,我就心满意足了。”他们这种带着血泪的告白,让所有参加聚会的同学无不动容,唏嘘不已。从那以后,只要是我看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段歌词的时候,总免不了想到他俩,想到梁山伯和祝英台,想到刘兰英和焦仲卿,想到罗密欧和朱丽叶,不禁为生离死别的爱情而心痛不已。

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不敢虚度时光的人。回城以后,娶妻生子,送终双亲,盖房搭窝,经营生活。一边带着稚儿参加成人教育,一边挑灯夜战读书写作。当孩子长大成人,隔辈人业已小荷尖角,忽听得“门前老树发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时间都去哪啦,还没好好感受就老啦”的振聋发聩的发问时,还是让我的心里一阵阵发颤,头皮一阵阵发麻,感慨汉升不再,廉颇老矣。

还有“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让我想起了至今一贫如洗的草原村落;还有“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让我想起了人到中年拼搏风雨的倔强和不屈;还有“哭一哭笑一笑不用说,人生能有几回合”,让我想起了几番沉浮的人生,想起了“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的归宿……

不爱看歌词,不是不喜欢,而是不忍看,不敢看,不想看。因为每一句歌词写得都是人生四季,写得都是世间冷暖。有些歌词像风,像雨,又像诗,其中的某些字句,总能点中你的死穴,触动你的软肋,刺痛你的心房,勾起如烟的往事。读不懂这些歌词,也许就会掩埋你所留下的脚印,迷茫你未来的去向。

不爱看歌词,是因为我在用心唱歌。别人唱歌是在用嘴唱,我唱歌是在用心唱。谁都会唱歌,但不一定谁都能读懂歌词。以唱歌为消遣的人,自然难懂歌词中那些深刻的哲理和含义,只有心重的人,只有把唱歌当作是心灵洗礼的人,才能走进歌词的意境之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许因为有了像我一样的人,歌词的作者才不会觉得孤独,才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俞伯牙和钟子期。



李雨生,男,1952年生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初恋草原》,散文集《岁月难忘》《生命就像一只五彩气球》《怀旧也是一种享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