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紙的防蛀法考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8-08

“飽餐文章,胸無點墨”,這是古人形容書蛀蟲蠹魚的比喻,這種蟲身上有銀白色的粉而像魚,故又稱白魚,它以食紙為生,是蔡侯紙的大敵,是濕氣中自然化生的害蟲。一七八六年,美國費城的科學協會,曾提出獎金,徵求防蛀紙的有效製法,並規定給獎辦法,其實,中國古代早已有了紙的防蛀法了。

三國曹丕的典論中載有:“芸香辟紙魚蠹”。六帖中也說:“芸香能辟紙蠹,故書曰芸編,藏書曰芸閣”,可見芸香可防蛀。此外,把紙染成黃紙,稱為“入潢”,也可防蛀,漢劉熙釋名:“潢,染紙也”,但未說明用什麼染紙。西晉陸雲給兄陸機信中說:“前集兄文為十二卷,適訖十一,當潢之”,經考證那時可能僅用薑黃來染紙。直到東晉的葛洪(公元二八四~三六三年),才首先用更有效的中藥材黃柏染成黃紙防蛀,所以後世的染紙坊都奉葛洪為祖師,用黃柏染紙的方法,齊民要術中介紹:“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黃柏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袋壓訖,復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加純汁者,其省四倍,又甚明淨。寫書經夏然後入潢,則縫不綻解”。

東晉安帝元興三年(紀元四〇四年),桓玄篡晉稱帝,國號楚,他下令:“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恭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實際上蔡倫發明造紙後,紙即通用於民間,竹木簡早已不用了。西晉皇帝的聖旨,也已用青紙書詔,用黃紙抄書更為普遍。但是,臣下給朝廷的奏呈公文,則仍守傳統舊制用簡來書寫,所以桓玄才正式下令停止用簡改用黃紙。朝廷發下的公文,則用白麻紙,直至唐高宗才又下令:“比用白紙,多為蟲蠹。今後尚書省下諸司州縣,宜並用黃紙”。唐代有名的硬黃紙,也染以黃柏,再經槌治塗蠟加工而成。

宋代宮中藏書,另以黃紙寫別(副)本,以防蛀敗。嘉佑六年(一〇六一),三館秘閣所寫黃本書六千四百九十六卷。南宋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詔諸軍(省)應有刻版書籍,並用黃紙印一帙,送呈秘書省存藏。其後又發現用蜀椒(花椒)染紙,亦能防蛀。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命令用棗木版椒紙刻印壁經、左傳、國語、史記等書各十部。由曹棟監造,至明年九月完成。這項椒紙印書,書林清話介紹說:“其紙若古金粟牋,但較更薄而光,紙力堅固,色有黃斑,無一蟲蛀之處,豈椒味數百年而不散乎”。

到了明、清間,廣東又發現更有效的無機物塗料防蛀紙,用黃丹(鉛丹)和膠液刷成火黃色紙,具有強大無比的防蛀力,能使蠹魚望風逃避。其妙在只須在每本古籍的封底各襯上這種黃紙一頁,整本書中的白紙就永遠無蟲蛀之患,它的功效已被圖書館所證實。不但簡化了染紙手續,其殺蟲力較之DDT(有機氯類殺蟲劑)更勝一籌。中國的防蛀方法,豈不妙哉!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