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郝瑞民|触及灵魂的乡情咏唱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郝瑞民,笔名阴山散人,作家、摄影家。戎马生涯20余载,曾担任军事记者,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次4等功。新闻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和《内蒙古日报》等媒体,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文艺评论、杂文等千余篇作品散见于不同报刊,有作品获奖,被收入多家文集。脱下戎装,进入地方工作后,仍不忘初心,业余笔耕不辍。著有《郝瑞民新闻作品集》、《郝瑞民思索文集》。

触及灵魂的乡情咏唱

——写在丁尚明散文集《故道长河》出版之际

窃认为,在当今社会,出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对一些名利思想较重的人来说,找“枪手”操刀、让他人代笔,或者直接用大钞购买一个版本,然后再胡乱杜撰一番,请所谓的“大家”“名人”予以“斧正”,几经反复炒作,一版再版,于是乎,便博了个“名家”的称号。

山东作家丁尚明则不同,他是站在山东半岛那块永远无法舍弃的故土上,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山水和人文,梦中袒露一草一木带给他的膜拜情结,一笔一划去勾勒精神的故园,饱含深情地体味血液中流淌的至深情韵,咏唱着浓郁的乡音乡情乡风。最终以出版《故道长河》的方式,给予了那片厚土触及灵魂的素描。

千里之外,我在为丁兄尚明点赞的同时,也因见证他为出版《故道长河》展现出来的那股严谨、细致、执着的劲儿,而生发出许多感慨。这让我心生隐喻:就是当今计生国策调整后,一个中年男子对生育“二胎”的奢望和憷痛。假如《故道长河》是他经“十月怀胎”艰辛孕育而成的宝贝的话,那么,这“宝贝”不再是他孤芳自赏的奢侈品,她已经属于那片山水,属于齐鲁大地的精神传承。通读他的书稿,让我的内心温热而安静。

(一)

真的,我了解丁兄尚明出版《故道长河》历经的艰辛之路。他从自己众多的散文作品中遴选出54篇精品力作,其中不少作品发表后都不同程度地引起较好的反响。有的作品入选了《中国散文大系》,有的在全国的文学征文大赛中屡屡获奖,有的被全国纯文学刊物转发转载。作品交给我国出版业的大腕-----­­中国文联出版社之后,既有名家题写书名,又有专家精心设计,且数十次易其封面设计。他不想通过浮华虚炫的包装来博取读者的眼球,不想找一个宣传噱头来博取声名,而是想寻觅一种沧桑悠长的韵味。我想,这就是精神的寄托,也应该是他对乡音乡情乡土阐释的真实之处。

我认同并为此敬佩他对《故道长河》的认真程度。运作、筹备出版过程中,他常就一些问题,通过微信、电话和电子邮件与我探讨,还将全部书稿传给于我。哪怕细微之处从不放过,大到篇幅、章节,小到句式、字词。这不仅仅是我与他个人的兄弟情谊问题,而是他做人和写作的积极态度;他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出书绝不是个人品味把玩,亦非聊以自慰。更多地想通过细腻的完美的过程对得起每一个读者。尚明兄孜孜不倦的追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尚明兄说,评判作家作品的好坏或者优劣,其一要看是否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弘扬正气、主持正义、歌颂美好、催人向上的正能量,其二则要看字里行间是否蕴藏着一种深情大爱。人,是因为爱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要爱脚下的每一片土地,爱一个生存的环境,爱周围和相遇的每一个人,爱一些风花雪月,甚至爱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只要胸中有爱,自己才能让脚下那片土地更为厚重,让那片故土站起来生动地发声。他还说,抒情故乡的文字并非需要无限的华丽,应以浑厚和真实为上;笔法技巧不可以玄虚故弄,理应朴素写实为真;书面设计应该简洁明了,不可花里胡哨。于是,该书从封面设计到文字的遴选和排列便可见一斑,突出了写实的风格,隐含着浓浓的乡土之情。恰如他在代后记中所言:因我本就是直白朴素之人,就整部集子而言,那“土”劲儿拎起来就能听到土渣儿“哗哗”落地的声音,嗅一嗅书里的文字,那浓浓的土腥味儿会把人呛晕!

书的封面充斥着恬淡怡然之情调,轻轻几笔勾勒,故道长河日影掩映,形成了一个意象扩张、温情恣意的暖暖画面。这无限张力的背后,怎会不驱使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

 尽管我没去过作家生活的城池,却多次经过那片他生活的热土。每每出差或者南归故乡,我从连绵不绝的阴山穿越黄河,从京城一路南下,总很快被齐鲁那片炙热的土地感动、包围着。不仅是黄河在济南以“悬”成名,还是盛名于世的泰山坐镇山东。车窗外还忽隐忽现平原、低丘、河道、村落,让我犹如梦中,那些袅袅升腾的乡村炊烟,无不叙说着厚重朴实的齐鲁民风乡情。我作为这方水土的匆匆过客,都深爱着这片大地,而生长于斯的作家丁尚明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多情?

我深信那片土地早已融入了作家的血脉。写景抒情,大多是源于他触景生情时的心理自然流露;写人写物,其思考多于直接描述,力求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去回望乡村、观察社会、探索人性、感悟人生。或许不通读本书,读者无法一时理解作家的站立点。他响应祖国召唤,高中一毕业便参军入伍,从此离开了鲁西平原那片深情的土地。结束24年的军旅生活后,转业到新中国最年轻的城市——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东营,便成了他后半生安身立命的“城池”,也便有了他“在城池牵挂故乡”的缘由。

他的散文集《故道长河》共设置了6个专辑,从第一辑的“我在城池牵挂故乡”到第二辑的“像树一样活着”,再到第三、第四、第五的“一个人的行走”、“我的世界雪花开”和“秋水文章不染尘”。最后一个专辑则为代后记的 “何人不起故园情”。从这“辑”的设置看,尽管多了些诗意的流露,却始终隐藏着一根“扯不断”的主线,而这一主线贯穿了整个作品集子。“城池”、“树木”、“一个人”、“洁白的雪花”,“不染尘的秋水”,直至“故园情”。不管是咏景、述物、写人、喻情、写现实,都力图创造一种清新疏明、淡雅闲定,具有离尘格调,虚实相生,环环紧扣,借助写实主义的风格,将文境、心境、物境交错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既尊重历史又超越现实的情怀。从始至终,他都显现着对乡土的炽热爱恋,袒露出一种至真至纯的赤子情怀。

(三)

是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来已有的思乡之情,随着丁尚明年纪的增长,愈发紧密地缠绕着他的血脉。在这个“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精神的枯竭往往容易忽略,文化的背后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家国情怀和精神故园。走的太快了,容易忘却一些不该忘却的东西。你眼见乡村的淳朴渐行渐远,你难以分辨是炊烟还是雾霾之时,你眼见城市化进程淹没了乡村的记忆,留守的孤寡老少守望在村头田间……当不远处的工厂隆隆响起,你的小河、小草、小树,你儿时的梦,甚至纸飞机在哪里?匆匆行走,忘却归途,甚至思念渐渐淡漠;山野花绽,小溪潺潺,空灵的记忆不再。我们到了该呼唤故乡乳名的紧要关头。

在一个安好便是晴天的哲学社会,作家的责任不仅仅是要讴歌美好的生活,更要引领读者温习过去,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灵寻觅一缕宁静的时空。而《故道长河》绝不仅仅是一味完全可以治愈乡恋的良药,掩卷一思便会豁然开朗,它的价值或许体现在令人感悟之上,往往感动能够激发感悟,而感悟能够拉回渐行渐远的回想。

这篇短文,我并没有刻意评论作家书中的任何文章,因为书中已经收录了不少名家的点评,此前,我还认真地对他的作品写了评论文章——《吹尽狂沙始到金——丁尚明散文作品赏析》,此评论先后被《文学月报》和《金田》杂志发表。我对他的作品集有了全面、系统地了解,也可以自信地认为,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层地理解。由此,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对这本书如此认真和挚爱。想见证原玉塑成美玉的过程,或许也是他让我上瘾阅读的一个理由。读读便知。

我坚信《故道长河》会填补一些现代人的心灵空虚,织补一些被风吹日晒形成的精神家园的破绽,找回一些支离破碎的童年乡土记忆,染色苍白的故园印象,勾起几多浓郁的乡情乡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