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曹学林|《人系》流芳唯重宪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人系》流芳唯重宪

这是一个叫老庄的小村子,现已改名为团结村,隶属于泰州市姜堰区娄庄镇。村子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小桥,在小河南岸、小桥东侧,有一座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小院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间普通泰式民居,青砖小瓦,斑驳的墙壁上爬满瓜蔓青藤。由于长期无人使用,屋瓦、檐口、窗户已经出现朽坏,天井里杂草丛生,青苔遍地。

谁也想不到,这三间不起眼的老屋,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驱黄重宪先生的故居。一个与孙中山、黄炎培等一代伟人相交甚密,写下巨著《人系》,因“护法讨袁”而改名的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民主卫士,竟是从这里走出,最后又终老于这里。

黄重宪,原名黄仲善,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于老庄村的一个诗书之家,其父母都是读书人,在当地教育界颇有名望。黄重宪出生后,与父母一起,生活在老庄这个虽然偏僻但却风光秀丽的水乡小村里。据该村上了年纪的人回忆,当年他家所居住的老屋,不止现在这三间,而是由前后两进以及厢房组成的院落,四面环水,树木葱茏,环境优美,其书房以“逍遥斋”命名。

黄重宪小时候,因为父亲要参加科举考试,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启蒙,母亲便当起了家庭教师,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由于母亲的耐心辅导,黄重宪不满三岁时,就能认识八百多字。正如他后来回忆:就是这八百多字,给自己今后的写作立下了根基。他认为,三岁四岁识字八百,并不稀奇,唐代诗人白居易生七月而识字,是得的天籁教育,而他是受的人籁教育。所以他主张“各个家庭不可漠视幼稚教育”,应以母亲为天然良好教师。

在母亲这一“天然良好教师”的教导下,黄重宪遍读五经四书、诸子百家,尤其对《春秋》熟读精研。其时正值中国封建主义走向衰亡,民主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居于乡村一隅的黄重宪对国家和世界大势也极为关心,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知识。幼时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就痛恨清政府腐败无能卖国求荣,此时更萌生了“废除君主制度,实行民主主义”的思想。

关于黄重宪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通常的说法是十七岁闯荡上海,接触西方文明。但在他的老家也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就是他曾到日本留学,在那里认识了孙中山、黄炎培等一大批志士仁人,参加了同盟会,接触到了更多的民主革命乃至共产主义思想。可惜缺少佐证材料。但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从他的家庭背景和后来的经历,都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他的父亲、母亲虽居乡村,但都是知识分子,都比较开放、开明,思想都比较进步。而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所交所往,非有大见识者不能至也。

1900年前后,正值八国联军大举侵犯中国之际,日本帝国主义趁中国国力削弱、清廷衰落,倡议瓜分中国。年轻的黄重宪对列强的侵略行径极其愤慨。他上书日本天皇,力言不可为之三条理由:“(1)日本人种是中国所传,秦朝时期,徐福受始皇之命,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后来自由配合,传下日本人种;(2)日本文化源于中国,只要一看当今日本文字便知;(3)晓以利害,果如引狼入室虢亡虞必随之,瓜分主义虽寝,而其有此倡议,即足表现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

黄重宪的力言,当然不可能阻止侵略者垂涎中国的企图。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让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更让黄重宪痛心疾首的是,当时国内很多人仍然处于麻木状态,包括一批所谓的精英国粹仍寄希望于依靠皇帝维新救国。他深知,只有唤起民众,消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发动革命,实现民主共和,中国才有希望。于是,从1909年开始,年仅23岁的黄重宪开始了毕生巨著《人系》的撰写。

何谓人系?盖因所述之事“与全国人民有关系,与全世界人民有关系”也。在“编首例言”中,黄重宪开宗明义:“著者抱大同主义,含容寰宇,故此著无国家畛域,无种族界限,人类学说而非限于国家者也。”该书内容包括:(1)法政革命,铲除君主制度,实行民主主义;(2)教育革命,使教育独立,不受恶政治的钳制;(3)经济革命,使全国土地尽归国有,通国男女,应其劳力取所需。在《人系》序言中,黄重宪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勿使一人而偏居君主之尊则势不足争,勿使一人而偏有四海之富则利不足夺,不争不夺而乱贼剪迹矣。”这本书,黄重宪客居上海,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历时七年,皇皇三卷六册,终于完成。民国四年(1915年)春,他带着书稿,回到家乡老庄故居“逍遥斋”,写完书序,然后石印刊行。出版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赞其为“中国革命有史以来第一部革命作品,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驱,开共产主义革命的先河”。

黄重宪既是一个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者。他从1911年起投身革命,成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在他倾心撰写《人系》期间,适逢辛亥革命爆发,他毅然“放下笔管”赶赴武昌参加起义。乘舟途中,他即兴赋诗一首:“革命难于行逆水,大江东去我西来。且丢笔管拿枪管,杀得清兵甲不回。”辛亥革命结束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开始了复辟称帝的罪恶梦想。黄重宪极为愤慨,为表示护法(宪法)讨袁(袁世凯)的坚强决心,毅然将自己的原名黄仲善改为黄重宪,并在家乡泰县创办《淮南报》宣传革命,讨伐袁世凯。后又到上海主办《民治周刊》,得到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五四运动期间,每天写一篇社论,声援学生运动。1924年,又与好友黄炎培发起组织以推翻贿选总统曹锟为宗旨的上海八团体国是会议。

1930年,黄重宪由于编书办报、开办学校、为革命奔走,以致债台高筑、一贫如洗,生活难以为继。幸得老友黄炎培关心,在杭州盐务机关为其谋得一份差事。但他到了盐务机关后,不是只为自己的生计着想,而是处处关心盐民疾苦、维护盐民利益。当他得知国民党财政部、浙江省公署和盐运公司决定裁减盐场、蓄淡垦殖,盐民们将会衣食无着时,不顾位卑权微,不怕丢掉饭碗,上书国民党行政院,为盐民请命,终使盐民们躲过一劫。

1938年,黄重宪回到上海。第二年上海沦陷,汪精卫建立亲日伪政权。汪慕黄重宪之才,多次派人登门,先以《中华新报》主笔、后以教育次长之职引诱,但黄重宪不为所动,决不当汉奸卖国贼。为防汪伪政权迫害,根据友人建议,他冒着战火,辗转香港、广西等地,千里迢迢,九死一生,经过一年时间,最终到达重庆。在重庆期间,他协助黄炎培帮办战时公债,并与郭沫若先生结成诗友,常有诗词唱和,还出版了诗册。

黄重宪对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日、热衷打内战十分不满,曾写诗讽刺国民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既要挑起内战,又要嫁祸于共产党,借重庆谈判来欺世盗名。黄重宪先后写了两首词谴责蒋介石、赞颂毛泽东。

其一“惜分飞”:

“不避弥天重庆雾,飞落山城聚晤。肺腑开诚布,更无虚伪装腔处。覆雨翻云难就绪,磊落光明让步。竟把苍生误,协成和约还撕去。”

其二“蓦山溪”:

“家园剪韭,召欲新朋友,人物寡英雄。论山水,青梅黄酒,双江会合,是一水东流。天府富,峨眉秀,正是春候,寻芳问柳,怎不相携手?莫谓孔明才,盖三分,噫嘻倾右。繁荣世界,何法弭争端?咨吾叟,能知否,土地归公有。”

从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出黄重宪不仅爱憎分明,而且对共产党、对共产主义充满景仰。

1947年,黄重宪再次回到上海,当时的国民党南京市长、最高法院院长、苏州高检厅长等高官先后聘请他担任相关报刊主笔,他都坚辞不就。寓居苏州与其好友顾颉刚为邻,读书、种植,自食其力。直至1950年,携妻米爱石和小儿从苏州回归故里。

黄重宪从苏州回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老家。此时的黄重宪已经64岁。从1911年投身革命,他已经在外操劳奔波了40年!当年,他从老庄村的那座小院走出,从小院后的那座小桥上走出,中途虽然也短暂的回来过,但大多的时间都是在为实现他的民主共和理想而奋斗。现在,终于新中国成立了,国民党的反动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可以说,黄重宪的理想也实现了。

在家乡,黄重宪又成为了一个农民。他将已到当兵年龄的小儿子主动送去服役,五年后转业考进了天津大学。儿子参军后,夫妇二人在老庄种田,过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田园生活。黄重宪从小生在农家,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十七岁那年,他一人种了二亩六分地棉花,一边读书,一边除草,结果收获的棉花能做两条棉被还有多余。二十岁那年,他养了一回蚕,夜间起身给蚕喂桑叶,白天还要读书,最后获得的蚕茧换得绸衣两件。黄重宪的妻子也是劳动的好手。她常说,一个人当凭劳动吃饭,不肯劳动就该饿死。1951年,政府分给每人两亩地,他们交完公粮后,还能保障自己的生活。除了种田,他们还搞副业。黄重宪对养鸡很感兴趣,也有研究。没有稻米喂鸡,他想起苏东坡的话:“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人且可饱,何况乎鸡?于是他春天到田间采草,剥树上的嫩蕊,用刀切碎,调糠少许,作为鸡食,夏秋季节捉活虫给鸡子吃,冬天用萝卜拌和制作饲料。他养了两只鸡,生的蛋不但吃不了,还有多余的蛋可以出售。

1953年,黄重宪的长子客死异乡,其后一个月,妻子也不幸去世。儿子在遗书中要父亲将《人系》说给三个弟弟听,说此著过去不合时宜,今后应该到了它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妻子米爱石临死前也对他说,再有两年,《人系》上的话必将应验了。可见他的妻子和儿子,对《人系》是如此的眷念,更可见《人系》的思想是多么的具有超前意识!这样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黄重宪又何尝能够放下呢?1956年元旦,他五易其稿,写成八千字长文,又按照国务院向社会各界征集汉字简化字的要求,潜心研究,写成360个简化字,连同《人系》一书,一起寄给了毛主席。不久,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来函致谢,告知他所提供的简化字“确可供参考之资”。黄重宪接信后发出感慨:“写作写作,不甘示弱,只嫌肤浅,还要习学。”

其后时间不长,泰县(今姜堰区)统战部接到中央来信,对黄重宪表示慰问,并邀请其去北京任职。黄重宪以年近古稀、身体欠佳为由而婉言谢绝。之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了泰县第一届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等职,发给一定的工资。

黄重宪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他的父亲黄佑青,民国时期担任泰县督学,倡导兴办了娄庄小学、吕庄小学、六桥小学和张尤小学。民国二年(1913年),黄重宪曾任娄庄乡立第四初等小学教员,1924年,曾在上海与好友黄炎培一起创办职业教育。晚年回到家乡后,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坚信国家要兴旺必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他继承父亲遗志,利用担任县政协委员的特殊身份,于1957年在家乡倡导兴办了娄庄中学,成为娄庄中学教育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们的国家走过了一段建设狂热期和因天灾人祸造成的极度贫困期。以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却不料掉进了灾难的深渊。黄重宪在老家也过着极端清贫的生活。每天,他以衰老之躯,独自一人在田地上劳作,与庄稼为伴,与鸡羊为伍,但他的内心却很平静,对国家的困难能够深深的体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写信询问他的生活状况,他以诗作答:“嘉禾美景一齐收,心力兼劳不怨尤,镇日鸡羊勤畜牧,偷闲鹿豕共遨游。”其幽默之情高洁之品让人想起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

可是此时黄重宪生活的乡村已不是超尘脱俗、恬静怡然的一首田园诗,更缺少令人赏心悦目的“嘉禾美景”,多少人在饥饿线上挣扎,多少人背井离乡。以他在《人系》一书中描绘的理想境地,面对眼下的情形,他的内心不能不充满忧虑!历史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当他在1967年的某一日,于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时,他对这个世界一定有着太多的疑问!他也许会想起《人系》序言中的那句话:“勿使一人而偏居君主之尊则势不足争,勿使一人而偏有四海之富则利不足夺,不争不夺而乱贼剪迹矣。”他也许还会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谁也不知道。人们甚至已经淡忘,他的思想的大脑到底停息在哪一天。只有那座百年老屋至今依然矗立在老庄村的大地上,只有老屋后的那条小河依然在不停地流淌。



曹学林,江苏省泰州姜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副研究馆员职称。发表小说、散文作品逾百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杨柳叶子青》《菜花灿灿》,散文集《泥土与月光》《寻踪与倾听》等。供职于泰州市姜堰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