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专栏】马明高|杏花村里访汾酒

 新锐散文 2020-08-08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家简介



▲ 马明高

马明高,山西孝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全国第三届高级研讨班学员。吕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孝义市作家协会主席。在全国性报刊发表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六百余万字。创作的五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卫视播出。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影视文学剧本集,评论著作,散文随笔集等十八部。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全国优秀电视艺术节目一等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赵树理文学奖和山西省文学评论一等奖等奖项。

杏花村里访汾酒

马明高

嗅着你幽幽的清香味儿,我来到了杏花村。

杏花村,不是一个村,是一个古镇,有一个很老的酒厂,在山西省的汾阳市。此处古称汾州府。

汾州府里杏花村,悠然品喝老白汾。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有古意的优雅事儿。所以,先拿瓶老白汾酒来!三朋四友,你呼我唤,啧啧啧的,一会儿浑身就洋溢了不少酒意。

酒,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东西。古老得都不知道甚时候就有了这东西。《战国策》里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绝旨酒。”这恐怕就是记载最早的文字了。大禹知道酒是个好东西,关键人是种有欲望的动物,往往在快乐的时候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控制不住自己,连自己都“饮而甘之”,何况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呢?于是他把仪狄驱逐出境,下旨禁酒。然而,制酒的技术还是传播了下来,而且酿酒业也愈来愈发达了。在中国以214个基本部首构成的数千个汉字里,凡是有“酉”字旁的字,大都与酒有关。“酉”,是一个两耳细颈的酒灌或酒瓶。抱着“酉”喝得好了,就“酣”了。再多喝,就“醉”了。我说我喝醉了。朋友说你的脸都没红,怎是醉了?我说我是周作人说的,“愈饮愈是脸白的朋友”。朋友笑了,说那你就是,“愈能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像是美人之不肯显示她的颜色,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摆着手连连说,不喝了,不喝了,我还要去汾酒厂里看酿酒流程呢!

大麦粒圆皮薄,豌豆大放金光,高粱饱满均匀,它们以各自活泼的姿态感动着我。我抓起一把放下鼻下闻闻,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石磨粉碎。大铁锅加水手工搅伴。曲坯出来了,便是工人们赤着脚嗨嗨地踩曲。踩过的曲坯很细腻,光滑匀称,要搬到曲房去卧曲,然后晾霉,潮火,太火,后火,去细细养曲。师傅徒弟形影不离,口授心传,十数次翻曲,开窗通风,扞撒苇席,百炼成清茬、红心、后火三种汾酒酿造用曲。醇甜柔香,余味爽净,已经有了老白汾酒清清幽香的影子了。老师傅告诉我,曲是酒的骨头。《书经》说,“若作酒醴,尔惟曲蘖。”《天工开物》说,“凡酿酒必资曲药成信。无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咱们的酒都是用曲发酵,所以与其他地方用菌种发酵的白酒、红酒和洋酒有根本区别。这样,才有了南北朝时期的“汾清”赫赫然闻名于世。《北齐书》载:“帝王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

水是酒的血液,必须是好水。我在杏花村的八槐街古井亭里尝过那水,也在卢家街的申明亭里喝了口那井水。水亮清澈,甘馨爽净。映得那傅山书写的“得造花香”四个字,闪闪发光。我搓搓刚洗过的手,绵软清利,吟着《申明亭酒泉记》,“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为最。”

酒,终于出来了。又圆又大的木缸壁上插一斜管,汨汨流出,细而亮,犹如一条白线,却散发出了满世界的清香。老师傅蹲在浸满旧时光的酒蒌前,手捏小锡壶迎着那崭新的酒,满脸的笑容,递给我说,尝一口,新出的原酒。我静静地屏住呼吸,细细地喝了一口。清,正,甜,净,长,清香纯正,醇厚柔和。我对旁边的朋友说,比昨天的那酒好喝。朋友笑而不答。老师傅说咱杏花村酒厂出的酒都好喝,过去义泉泳老掌柜杨德龄传下来的汾酒酿造秘诀,一直没有倒,“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粮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

我徜徉在古雅庄重的汾酒博物馆里,静静地观看,凝视,流连而忘返。从隨唐宋辽金,一直至元代,汾州一带都使用“干和”工艺酿酒,被称为“干和酒”,连续八百年称雄酒坛,是“六朝元老”,为世界酒文化中一大奇观。《唐国史补》说唐代名酒有:“河东之干和、葡萄,郢州之富水……”北宋《酒名记》载:“汾州甘露堂最有名。”美酒飘香,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品饮传诵。最有名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过,却有人说此诗所写“杏花村”,不是这里的杏花村,而是安徽池州的杏花村。理由有三,但都经不起推敲。一说杜牧没有来过山西。但杜牧的《樊川文集》中有首《并州道中》,记载了他在山西游历醉酒的情况;二说汾州杏花村在北方,清明时节不下雨。但谢觉哉老人有诗云:“我来仍是雨纷纷”;三说杜牧当过池州刺史,此诗写的自然是安徽池州。但一方诸侯大官怎能踽踽独行,连路都要亲自去问牧童?再者安徽的白酒比汾州的“干和”有名吗?到了明朝,对酒实行了征税制,取消了专卖政策,杏花村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迅速成为名闻天下的“白酒祖庭”。明代《酒品》中曾赞曰:“羊羔酒出汾州孝义等县,白色莹彻,如冰清美,饶有风味,远出襄陵(酒)之上。”政府便将羊羔酒以中华特产出口英法等国,并在出口酒瓶贴上杏花村的商标,还题联做广告,“金蹬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世间有谚语,“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会做山西酒,腰无半文天下走”。1939年编的《贵州经济》说:“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郭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梁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于是,山西汾酒走到东北,有了东北的“三泰号”;走到新疆青海,有了新疆青海的“天佑徳”;走到武汉,有了汉汾酒;走到陕西,有了西凤酒……

我在那张汾酒老字号“晋裕公司”全体董事的黑白照中,看见中间站得那位的白髯翁了!身着黑褂白袍,高大壮实,他叫杨德龄。他十四岁从孝义到汾州府当学徒,十八岁熟练掌握汾酒的酿造工艺,升为三掌柜。1882年,与汾阳南垣寨乡绅王协舒合作,创办了宝泉溢酒坊。民国初年,先后兼并祟盛永、德厚成,形成了“人吃一口锅,酒酿一眼井,铺挂一块牌”,被人称为“一道街、一片铺、一东家”的格局。1915年,酒坊易名义泉泳,杨徳龄出任总经理。这年2月至12月,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老白汾酒送去参展并一举夺冠,获甲等金质大奖章。

就是这位白髯老人,在1937年日军入侵,太原沦陷之时,毅然辞去总经理,并在汾阳尽善村主持召开了最后一次董事会,决议:“国之名酒,不能为外敌所用”。日军专去孝义下栅请他“出山”,老人鹤发白须,卧炕闭目不语。日本人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猛然去抓先生的垂胸美髯。杨老夫人上前阻挡,被日本人一掌推倒在地,还打了先生一个耳光扬长而去。先生望着他们灰溜溜的样子,哈哈大笑。

从汾酒博物馆出来,阳光朗照,万物生辉。我和朋友来到汾州酒文化园区。登高眺望,新建的园区内酒作坊古色古香,高低林立,人群攘攘,一派生机勃勃……

作家专栏栏目说明

应文友要求,新锐散文平台开通《作家专栏》栏目,旨在展示名家作品,推介优秀作者。

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