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专栏】王淑萍冬日的王陵

 新锐散文 2020-08-08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
chuangzuoxinde
王淑萍

我是乡村的女儿,乡土是我的根。文字在我的笔下,永远都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冬日的王陵

新年伊始,顶着北国刺骨冷风带来的寒意,驱车来到西夏王陵,看那厚重的封土堆,穿越重重的光阴,将一段被掩埋的历史,一个已消失的民族,轻盈而沉重的呈现于眼前。

冬日的王陵,孤独而悲凉。仿佛一只山鹰盘旋在曾经辉煌的王朝上空,低鸣着,呐喊着——为被屠城的冤魂,为被泯灭的文明,为一个王朝的兴衰……

冬的寂寥,增添了王陵的肃穆和悠远。大门外不规则的石雕上,刻着天书般的西夏文字。离陵墓还有一大段的距离,神秘就先一步占据了眼眸。

旅游观光车将我们几个单薄的游客送到一幢两层白色亭台仿古式建筑前,“西夏博物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馆内很安静,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在参观,孩子扑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四处张望着,不哭也不闹,细心的丈夫为妻子整理了一下有点凌乱的头发……心里忽然很感动,这样寒冷的季节,这样年轻的夫妻,这样幼小的孩子,这样安静的艺术氛围,不由得让人心生欢喜。

一块块的文字残片,像衣不蔽体的流浪汉,在寒夜中孤独行走;沉重的铁甲衣,不知为它的主人挡住了多少利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诗句里的铁衣,就是这个样子吧?这件雕花的瓷器,那双绣花的鞋子,曾被怎样一双纤纤玉手仔细抚摸?这残碑,这利剑,这雕塑……如果没有遇上蒙古铁骑,如果没有那场地震,没有那把大火,是否就不会被掩埋地下,雪藏千年?

西夏,曾经是多么辉煌的一个王朝——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服饰和发型,懂活字印刷,会棉麻纺织,开凿了流淌百年的昊王渠,修建了屹立千年的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

石径蜿蜒着,穿过错落的西夏碑林,在弥漫着古老而浓郁的文化气息里,想起看过的日本著名小说家井上靖的《敦煌》,被主人公赵行德数次情不自禁赞叹的,就是眼前这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的西夏文字。

经过一片小树林,冬日的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斑驳在身上。猛一抬头,一座巨大的圆形封土堆出现在一大片平整开阔的土地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从书本和资料中跳出来,威威严严地矗立在了眼前。

对于黄土,我是熟悉的。黄土地上生,黄土地上长,爬过黄土堆,翻过黄土墙,住过用黄土砌成的土坯房。离开乡村多年,但对于黄土地的留恋丝毫没有改变,任何时候想起,任何时候看到,心,都是温暖的、快乐的。

可是,此时此刻,我面前的黄土堆,黄土墙,不仅没有带给我温暖和快乐,反而让心情万分沉重,甚至有种莫名的忧伤。

这不是我记忆里的黄土堆,这是用黄土夯成的座座陵墓,里面躺着曾经叱咤风云的几代帝王。数百年前,西夏帝王和他们的子民在这片土地上开垦荒地,修筑宫殿,修建寺庙,创造文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几百年后,还是同一片天空,还是同一方土地,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只有野利仁荣创造的西夏文字,和九个西夏帝陵记述着曾经远去的文明。

冬风寂寥,刮来不安与沉重。是宏伟的,也是荒凉的;是肃穆的,也是悲壮的。所有的情绪表达着同一个主题——这里,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尊贵。

年代久了,很久了,几近千年——即使知道这堆黄土何时落成,也无法推算那一天是阴是晴,月亏月圆。790年前,公元1227年的那一天,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第六次踏破贺兰山阙,直捣西夏王朝的国都兴庆府。锐不可当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却在西夏国的门前遭遇顽强抵抗。恼怒的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残忍地将包括投降的皇帝在内的西夏人斩尽杀绝,党项民族遭遇灭顶之灾——尸骨横野四处,典籍文字濒于泯灭,拥有辽阔疆域的帝国瞬间消失,立国189年的西夏历史骤然而止,只留下如今贺兰山下的这一片古冢,荒凉而悲壮。散落在地上的残瓦碎片,连同一个个西夏文字,向游人诉说着谜一般的身世;脚下的一颗颗碎石,仿佛一双双不肯瞑目的眼睛,守望着自己的家园;稀疏杂乱的无名枯草,相互依偎着对抗严寒……残酷的杀戮,挥舞的刀剑,将士的热血,帝国的辉煌……时间过去了近千年了啊,只有这堆黄土,见证和记录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

那高大阙台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即便是代表着皇权威仪,却终是经不起岁月的侵袭,曾经的霸气和威风,都被遗失在了风里。碑亭,月城,献殿,陵台……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建筑,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中,显示着一种与时间和沙暴抗衡的顽韧。在一块写着“墓道”两个字的牌子前驻足,“此道乃通向墓室的通道。该墓道呈前宽后窄的梯形状,长四十六米,斜坡二十四度,墓道因填土而隆起,呈鱼脊状。”七百多年前的某一天,西夏王元昊就是在这里和他的江山作别,永远沉睡在了西夏的土地上。

脚步终于停到了曾经无数次从书本和影视资料中看过的王陵前,泪水迷蒙了我的眼。它离我太近,我离它太远。它在人间矗立近千年,我第一次来到它跟前。这黄土味,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这卓然又独特的造型超越了皇权、战争、爱恨、生死和历史,屹立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无声的诉说着昔日的悲壮与辉煌。

寂寥异常。大漠长烟,沧海桑田,时光用最温柔也最残酷的方式摩挲着历史,看时代更迭,阅人间悲欢。

一个以独立王朝身份卓然而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被屠城,被焚烧,被遗弃在历史长卷之外,就连“西夏”这两个字,也被“宁夏”替代,意思是安宁西夏。这种比屠城更为决绝的消灭方式,使得创立了西夏文明的党项民族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一个曾经雄居北方几个世纪的游牧民族,从此消失于历史的荒漠中。

数百年后,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那段被烧毁的文明——《西夏史》、《西夏演义》、《西夏帝国传奇》……文人墨客用文字赞美那个被遗失的王朝;国家投资修建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馆、西夏碑林……用图片和文物,追述那段消逝的文明;西夏啤酒、昊王米业、昊王酒庄……商人们用商标纪念那段被掩埋的历史,和那个命运多舛的王朝——西夏。

作家专栏栏目说明

应文友要求,新锐散文平台开通《作家专栏》栏目,旨在展示名家作品,推介优秀作者。

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