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专栏】李汉君|稀缺最是“大丈夫”

 新锐散文 2020-08-08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
chuangzuoxinde
李汉君

这是一篇旧作。其时,世风日下,小资情调泛滥,做人,只在一个“小”字上显功力。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严重扭曲。当是时也,堂堂须眉去了骨,增了膘,没了血气,成为了一枚枚“油腻男”,不免让人隐忧:此等样人,如何当得起民族的脊梁?是有此文。

而行文所以采取此种形式,也是写作时天马行空,思绪难羁,那些括号里的话,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虽然今日世风有变,但谔谔之士,依然稀缺,反倒是那些越来越“娘”的脂粉男,竟然充斥了银屏。


稀缺最是“大丈夫”


《史记》的《屈原列传》上记载,屈原这天来到了江边,“被发行吟”(诗人到底不可药救,落魄至此,依然不改直抒胸臆的本性,还在讽咏),此时屈原的形象,司马迁用了八个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江边上的渔父还是认出了他(楚国的高官也真易见,不然,一个奔波于江湖的渔父,怎会识得高居庙堂上的屈原呢?要知道,那个年月是没有“出镜率”的)。渔父问他“何故至此”。屈原面对一个区区渔翁,却也并不小觑,更不敷衍,直以真情相告:“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听了,却不以为然,径直劝说道:“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渔父希望屈原去作一个为朝廷摇唇鼓舌、鸣锣开道的“合作者”或是国策“诠释者”)何故怀谨握瑜而自见放为?”(读到这里,姑且不说渔父的话是对是错,让我们心生疑窦的是:古时候的老百姓,真的敢于如此开导三闾大夫这样身居高位的官员吗?他们的自身素质果真如此之高,连草民如渔父者,也有资格和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文化巨擎大谈处世哲学?)从渔父的话里,我们不难听出来,他认为屈原此人太过执拗了,总是“凝滞于物”而不能“与世推移”;他还明言屈原有些自爱——“怀谨握瑜”而不能随波逐流(的确,眼前这位高阳苗裔,应该带有某种自戕的成份,因为并没有人押解他来此。他的放逐,也算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流放——“自见放”。这便让渔父不能理解:一个人何苦这样折磨自己呢?自古识时务者为俊杰,别人不都在顺应时势吗)。但屈原听不进渔父的说辞,毫不为之所动,态度反而更加决绝了。他仰对高天远山,俯视滔滔江水,朗声宣告:“宁赴常流而葬乎江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屈原此言已流露出了投江自尽的念头。在清白赴死与苟活于世这二者间,他宁肯选择前者)

千古以来,豪杰侠士,文人骚客,每读至此,无不激昂慷慨,为屈原击节赞叹。我们要问,这幕悲剧,究竟是缘于屈原性情狷介?还是怪他杞人忧天?(想想当时的情景吧:朝廷斥责他,百姓非议他,主流社会没人理解他的另类言行,流风污雨一起扑向他……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的形象早已固定成了“爱国诗人”,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再也没人说三道四了。但倘若作个假设,假设他如今就在你我身边,或是同事,或为朋友,你会怎样对待他呢?整个社会将怎样看待他呢?恐怕我们早没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那份怡然自得了吧?你对身边的这个人,也许不但不景仰,反而反感至极,甚至想要领他去看心理医生,检查他是否为“人格偏执”,有没有“自杀倾向”……如果褚项病症一一得以排除,很多人大约便会指着他的鼻子说:简直胡闹!你以为你是谁呀?!太狂妄自大了吧)还是让我们看看后来的事实吧!屈原死后不久,昔日强盛的楚国以整个国家的迅速灭亡证明了屈原的先见之明,至此,一朝的衮衮诸公和一国的喁喁百姓方才如梦初醒,但已然追悔莫及了(历史出具的这份国破家亡的证明,实在太过沉重了。这也是屈原最不愿看到的后果)!可见,独立思考而又能坚持己见,固守真知,甚而至死不渝,确实是古往今来一切有良知、有胆识、有血性的“大丈夫”的基本品质,是他们的人格底色。

说到“大丈夫”,我们不能不提到儒家。

儒学能够流传两千多年(期间历经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等几番劫难,现在却又“死灰复燃”,甚而出现了“国学热”),其中必有其内在的存废之理。薪火相传的儒学,在现代化的今天,对于当代人来说,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价值究竟何在?这无疑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个人以为,儒家学说,除了它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除了它作为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种文化基因,除了它所倡行的仁义礼智信乃是中国人所遵循的普世价值观,更重要的,儒学其实是任何一个成熟社会、成熟民族、成熟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正在于它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顾炎武便作如是说),以国家、生民的福祉为己利(因而他们提出,要实现天下大同,进入小康社会),以仁义、博爱作为核心价值观。因此,孔孟他们才积极入世,周游列国,游说诸王,在他们那个时代“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心要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这样一来,儒家与道家、佛家就有了处世上的不同态度。道家是“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知命认命,因而放弃奋争,退而隐逸养生。而佛家所关注的,更多的则是生命的生灭轮回,讲的是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持,脱离尘世苦海。所以,此生不好修来生,此世不好修来世,与儒学志在当世截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更不是装潢门面的“文饰”,它是经世之学,致用之学,最低,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必做的功课。这大概就是儒学历经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经过数度灭顶之灾,今天仍然能够得以传播的理由之所在。

说到个人修养,我们说,由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颇有不同,因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便迥然有异。此乃一般而论。除此之外,古来男女由于自然属性的不同,社会分工的差异,以及眼界的限制,所思所想所行,也会有某些区别。一般来说,男人,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认为国家大事,该有自己参与,该尽一份心力(“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放得俗人心下,方名为“大丈夫”),于是两眼老是往国是上盯,即便“处江湖之远”,也常高谈阔论,或激昂,或愤慨,或忧虞。而女人则不然,她们认为谋国兴业,乃男儿本分,即便是国难当头,也该由男人去扛着,小女子又能何为?(况且,她们实有下情禀告:今天要是不多买些米面回来,明日米谷踴贵,一斤就要多花好些铜板;另外,自己那条好看的褶裙,急需换上两个颜色更搭配些的钮扣;还有哇,家中盆子里还泡着一堆小孩的尿片没洗呢……琐事如此繁多,哪里还有空闲去扯那些远在天边的、管不着也管不了的事呢)足见,男人的眼光总爱放在自家以外(这才有“老婆都是人家的好”一说),而女人的眼光多半都是内敛,仅聚焦于自身以及自身周围的孩子、丈夫、家庭,多半只到自家小院墙以内为止,最多,也就议及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罢了(由此也可证明,中国古代女子红杏出墙,还是很少见的,不然的话,何以把卓文君、张莺莺那几个人的事编成了戏剧翻来覆去的上演?假若此类故事不是故事,现实中俯拾皆是,还演给谁看、说给谁听呢)。自古以来,男女眼界的这个边线至今也还不曾被彻底打破。

当然,事情也总有例外,偏有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专一志在寰宇,言行激昂澎湃,能成就一番事业且不让须眉。这样的女子我们不能不赞她一句:真乃女中丈夫!既然女有“女中豪杰”,男人呢?自然也有“粉面男”、“娘娘腔”等等男作女态者。但说文化艺术界:有的躲进书斋里,专一“治学”,以博取声名(他们格外在意头衔,特别留心称号,尤其喜欢“著名”、“大师”、“专家”一类的高帽);有的则钻进劳什子“工作室”,摇笔泼墨,卖字鬻画,成了一个文化小商贩,立志要“先富起来”。(这些人把圣洁的艺术当商品,热热闹闹开起了小说作坊、绘画作坊、摄影作坊、影视剧加工作坊,只为卖而写,只为钱而画,只为市场而拍摄……总而言之,一切看着赵公元帅的脸色行事,什么社会良知,什么批判精神,什么艺术原则,统统置诸脑后于不顾,“只要给钱,让我咋写就咋写,画啥来钱就画啥,多色情的镜头都敢拍,管它什么艺术不艺术!”更有卑琐者,竟然一头扎进了裤裆里,紧盯着私处去写,任你千呼万唤,他/她只不回头,直恨得老作家王蒙咬着牙根儿斥道:“文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堕落与无耻过!”)凡此种种,皆小男人也!

这种小男人,虽然高举着各式奖牌,头顶着诸多的名衔,平日里狂言傲语,颐指气使,视万众为草芥,摆出一副学问大家伟乎高哉的架势(倒也是,所谓丈夫者,本意指的就是身长古尺一丈的人),但其实,他往往不敌穷闾陋巷中路见不平拍案而起的伧夫俗子(就说那个卖炊饼的武大吧,虽说身材短小,形容丑陋,但品行却也端正宽厚,而且一直做的都是守法买卖。即便是兄弟成了阳谷县的打虎英雄,他也未曾叫喊过“我弟是武松!”特别是面对着豪强西门庆,他捉起奸来,却也未曾后退半步)。这等人虽然贱为一介草民,而一旦道义在胸,却也是血气方刚的(就如《水浒》里那个小人物郓哥,也是能出面打抱不平的,更不要说燕青、石秀和鲁智深了)。所以这些人远比那些顶着星星的这个“家”那个“者”的不知要高贵多少!当今之世,不需放眼远眺,只要瞅瞅你的左右,便不难见到,那些专一营建自己小天地的男女,比比皆是(他们恍若置身桃花源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说,中国现在不缺男人,缺的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缺有家有业的好夫君,缺的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侠者以武犯禁”,古时不为官家所旌表,他们从来只属于民间。但司马迁却独具胆识,在《史记》中开辟了游侠列传专章,这一举动说明,司马迁本身就是历史学家中的侠义之士)!

有人会说,我们今天的社会日见多元,“小资”也没什么不好(他们扭捏作态,嗲言嗲语,视奢侈铺张为时尚,拿无行、滥情当浪漫,奉自私自利为品位……不一而足)。的确,现在人心不古,世风颓变,以大丈夫之身、之态、之气行世者,已然少之又少,而以利害为考量、为算计、为取舍的人却越来越多,中国古来所涵养的“大丈夫”之气,如今早已成了稀缺元素。

那么,究竟何谓“大丈夫”呢?

标准不一,各人眼中的“大丈夫”各有不同。《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在他的眼中,能够统御四海,称孤道寡,这才算得上是“大丈夫”)而宋朝的文莹在《玉壶清话》里则曾记述:“一卒白昼持刀求害于(孙)忌……(忌)谓贼曰:‘尔辈杀吾未晚,大丈夫视死若归,无名而死,然亦可惜。’”(在孙忌看来,死不足惜,怕的是名声不显。后来他为了不卖主求荣而自刎,果然是个视死如归的“大丈夫”)而诗人白居易对“大丈夫”则另有解说,他说:“敦诗说礼中军帅,重士轻财大丈夫”。更与常人所见不同的,则有三国时候的李谧,他竟然说“丈夫拥书万卷,何暇南面百城”(拥书万卷、读书明理即为“大丈夫”,给个皇帝的宝座也不稀罕)。在这些众说纷纭之中,最为大家认可的,恐怕还是孟子的说法。他那段定义“大丈夫”的话,实乃千古绝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三句话已成为了经典名言:得其富贵不放纵,身处贫贱不移志,面对权势不屈服。这样的人,就够得上“大丈夫”了)。

其实,“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虽志存高远,但终究强不过时势造化(正如刘向所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人生一世,功业固有成败,所事者亦有大小,处身自然也有高有低,但“大丈夫”不以成败论,不以大小分,那些失败者、小角色、寻常人,其嘉言懿行仍是可以风范千古的,正如南宋诗人谢枋得所言:“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夺人之心。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而且,他本人就是这段话最好的脚注:宋亡之后,他坚决不肯降元,最后竟至绝食而死。

历史上固然有许多建立丰功伟业的人,如文王开周朝八百年基业,非“大丈夫”安能至此!但其子周公旦,一生无改父王遗志,不负兄长所托,任劳且能任怨(须知:任劳乃身体之累,较容易;难的是任怨,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委屈,很痛苦!周公不避误解和诽谤,自行王权,实非私心,更无权欲),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平三监,分封建,制礼作乐,成王长大之后,他便还政而退(退则休,且心安,也不是每个执掌过权力的人所能轻易做得到的),这不同样居功至伟吗?他自己虽然没有成为一代帝王,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却远非后来的那些帝王可比(包括成王在内。故而孔子以不梦周公为憾)!还有诸葛孔明。其以一人之智,谋定天下三分之势,本可建不世之业(刘备临终亦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凭诸葛之智,如欲自己做皇帝,十个阿斗也不在话下),但人算到底不如天算,奇才竟然未胜常才。白帝托孤之后,孔明虽三擒孟获,两出祁山,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但至其死,也未能恢复汉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志虽未成,但他的人格却成为后世的楷模。据说,当他的死讯传回成都时,不要说全军恸哭,就是“全无心肝”的刘禅也哭得昏厥,连东吴的吴国太,闻讯后亦放声大哭。曾有书记曰:“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政声人去后”。一个人,死后评价尚能如此,夫复何求)周公也好,孔明也罢,他们都不是开国之君,也非守成之王,但他们却在自己的位置上,成为了彪炳千古的大丈夫。

如果说,那些人都是大人物,一般人学不了、做不来,那么,且让我们来看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吧(央视曾过做报道)。她在六十岁左右死了丈夫,当时欠下了五万多元的外债。她本欲一死,但转念一想,尚有债务未偿,自己怎可撒手而去?于是她坚持活下来,并决心用自己的余生还清所有的债务。平日里,她吃干馒头就着咸盐水,天寒地冻而室内却星火不生(救济她的煤炭她一粒不留,统统换钱),捡垃圾,拾剩菜(卖菜的小贩把好菜送给她,她却一概不要,只捡地上丢弃的菜叶),把钱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以十年之功还上了四万多元的外债(后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终于偿清了所有的债务)。借而有还,一诺千金。这小老太与屈原、周公、孔明,骨子里的那份高贵不是一样的吗?她难道不同样也是位“大丈夫”吗?如果说,自家一介平民,凡夫俗子,比不上周公,作不了孔明,更成不了屈原,那么,面对这个年过古稀的小老太,我们又该怎么说呢?

今天,那些肥头大耳的“油腻男”,如果你缺乏义气、豪气、侠气和胆气,也没有锐气与火气,那么,你最起码该有点男人本身带有的“爷们儿气”吧?

的确,时代不同了,古今有别。但无论什么时候,作为一个男人,还是应该有点精神寄托,有点气节,有点阳刚之气。生活中,应多一些“大江东去”,“气吞万里如虎”,少一些小家子气,甚至只会作埋头浆洗缝补的“模范丈夫”,更别去入“宅男”、“啃老族”之流的伙……

须知,大丈夫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是英雄豪杰产生的土壤!现在,我们的社会太少男人气了,我们的男人太少大丈夫气了,而我们的一些丈夫们则操着一口娘娘腔,早已不再血气方刚了。

不信,你看看身边的男人,又有几个堪称“大丈夫”呢?

作者简介:李汉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