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申何秀|快节奏与慢生活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快节奏与慢生活

■申何秀

节奏再快,生活也要慢慢过。

自然的节奏依然还是那个路数,地球的转动并没有因你的步履加快而主动提速,反而因一种极具诱惑的光,使当代夸父怀揣尾气变着法儿一路向太阳狂奔,结果因其体力不支,不得不弃杖化为厚厚的雾霾。

今夕,生活的节奏受人为操纵愈演愈烈。从一日看尽长安花到半天游遍四大洋,似乎竭力在求证现代人的瞳孔存储量已足够大,其结果无非就是宣誓了一个庞大的前无古人的观花过程。从景点旅游到博物馆进出,从各类书画大展到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评奖,从各类笔试面试到工作岗位的多级跳,无一不在诠释当下生活的短平快。其实生活的节奏越快,人们越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只有忙活。“快活”其实并不快活,慢活方才显得生命的长久。闲适悠哉更符合人类的共同心理。想要活得长寿且自在,就不能撵着地球跑。总有些人在领跑生活的节奏,不必人人强跟。

要说到悠闲,明朝人堪称楷模。从《清暑笔谈》《钱公良测语》到《槎庵燕语》《六研斋笔记三笔》及《菜根谭》《反菜根谭》等众多明人写的书,皆在论述闲适与“快活”的意境内涵。学会忙中偷闲,闲时静心,投身自然,再于闲中求闲。诸如操琴听曲、踏青赏花、笔走龙蛇、作弄丹青、品茶赋诗、遛鸟博弈……,在快活中找点慢活,在慢活中体味幸福。

当代的全球化节奏,似乎就是一道催命符,由不得你不迈腿就一溜小跑跟过去了。城市的街道越变越宽,而人们的出行却越来越难,公路铁路使劲提速,还是赶不上地球的自转。何故?追求无限。其实一切的一切都不如生命本身重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重视人本的享受与快乐,推重市井生活的价值方面,我们不能和明清人比试点滴。他们娱世、玩世,绝不超世、出世、厌世。“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明人对闲适的理解很含蓄。

今人如此只图走马顾不上观花的节奏,何异于提头自撞不周山?为何我们总是乐终于殉葬这自我创造的痛苦深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才我们该有的境界生活的节奏。试问当世英豪,有几人能入“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之大美至境?抚琴、品茗、听轩雨、赏飞雪,已成为时代标本,怎奈其境犹存,其意殆失!

如今,全球人都在赶死般提速生活,其实是在无知地糟蹋幸福。君不见全球每年非正常死亡率霸占榜首的永远都是车祸,这就是典型的乐于自戕般的风驰电掣。其实不管干什么,追求越快就越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与机趣。从文化领域来说,有人居然能从 肯德基快“惨”中演化出一种叫快“残”文化!彻底废除了凿壁借光及路灯下品读的文化底蕴!而当代之所谓阅读,无非就是把手机贴在脸上,蜻蜓点水过后,依然如故彷徨,奔跑的硝烟早已湮没了读书品味的道场。

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为每年4.35本书。看看有代表性的他国年人均阅读量:韩国11本,美国13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0本。这个数据给不读书照样可以当老板的时下部分国人找到了充分的证据。再从人均年购书量看: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人每年购书不超5本!其中可能还不排除相当数量的教辅资料。从以上一系列数据看,似乎我国人民的生活节奏大大快于世界各发达国家,或者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理解:我国的发展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时间可以让我们坐下来认真细读任何一本书!其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高层也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危机。多次倡导全民阅读,为此,把图书馆阅览室铺排至中国广大农村。然而,国家划拨到全国各行政村的所有图书,不是遗失过半,就是尘封于高阁,因为,没有一个理由能让他们坐下来在书中觅到黄金与美女。改革开放后,所有精壮劳动力统一贴上了一个WTO标签——打工仔。起始是北方人给南方人打工,后来演变为南北方给所有外企打工,直至时下,渐渐发展为集国中主力为全世界打工。如果我们的奔跑节奏是为了给世界服务,那么服务背后的心酸依然还得由我们自己来埋单。如果为他人埋单是我们自愿追求的最终结果,那么拼刺的过程是不是早已失去举枪的内涵?难道我们天生喜好的一路小跑地干活,就是为了让他人在绿茵中静心阅读?

“掩户焚香,清福已具。好无福者,定生他想。更有福者,辅以读书。(明·陈继儒《岩栖幽事》)”此古人慢生活之一境也。“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邱阜之巅使人兴迈。”(明·洪应明《菜根谭》)忘情投身于山水,把阅读融化于自然,凌空飞翔的我们是否陡生汗颜?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利重比生命乎?疾驰的背影最容易丢掉儒雅,无雅的拼杀何谈功成名就之趣?无趣自然无味,无味无趣何异于久死之朽木?清风日日幽,闲月等君来。“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清·陈眉公《小窗幽记》)借陈公得闲之幽境,乘天边之游云,沉醉一把放浪形骸之悠闲,以慰生命之苦短。

作者简介:申何秀,潞城男人,一喜好文学老生。笔锋犀利,稀和雅颂。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潞城市作协理事,太行诗社常务理事,《士林文苑》纸质杂志执行主编,潞城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