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林笔会专栏】许学琪|新锐散文榆林采风散记 (三)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新锐散文榆林采风散记

无论多么短暂的相聚,总能把一些瞬间品味成永恒。

——题记

八月五日早餐时,便请老师们餐后抓紧退房,因大庆的荆、黄两位老师下午还要返回榆林,便留下一间房给她们。上车后,我和老师们说,采风大军今天要转战陕北佳县和米脂,夜宿绥德。因连日降雨,请建军去问了佳县到米脂的路况,回复说畅通无阻,稍觉心安。

驶入榆(林)佳(县)高速,大巴一路在山间穿行。此处即是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南有山,北有沙,峁梁平缓,沟壑纵横。车到之处,雨润四郊,山山沟沟郁郁葱葱。过了通镇,公路边一扫而过的枣树上,能清楚地看到拇指大小的青枣,结得非常稠密。到了高速服务区,应老师们提议,稍事休息。陈老爷子、蔡老爷和鄢老师,利用短暂的像缝隙一样的时间,吞云吐雾,美美地缭绕了一番。有好事者抓拍下来,大家看了,都说是相当地自在悠闲。

一路听凌代琼、袁明秀、阎刚老师他们吟诗唱曲,欢快无比。快到佳县,漫山遍野,一眼望去都是绿油油的枣树。我给老师们介绍,佳县自古以枣富民、以枣闻名。这里的枣以能不能听得到黄河的浪声分为两种,听到黄河浪声的枣,品质上乘,是好枣;另一种是听不到黄河浪声的,枣的品质就要差一些了。张宝杰老师听了,马上就吟到:“榆林的枣有耳朵,能听得到黄河的浪声”,小许,你这就是诗啊。在平常的话语里能一下子品到诗意来,老爷子真不愧是国家一级作家啊!绥德晚宴上,老爷子即席吟诵,诗情万丈,得到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下了高速,大巴驶下一条窄窄的山沟。从左边望上去,山上便是佳县石城,最是易守难攻,号称“铁葭州”。我赶紧提醒老师们,马上就能看见黄河了,金志伟老师便在后面打趣,“黄河啊,你为什么这么黄?因为你没有长江长。长江啊,你为什么这么长?因为你没有黄河黄”。说笑间,大巴拐上沿黄公路,宽阔的黄河便出现了面前,波涛滚滚,一往无前。

沿黄河南行一小段,便来到白云山下。白云山,历经400余年时光,由大自然和人类合力打造的奇山,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早已在此的建军领着我们上山,大巴开到半山腰,在一个饭馆边的小广场停了下来。

因膝关节发炎严重,一路上右腿疼得实在是无处可放。瘸着下车,却再没有能力陪老师们登山了,我便说要帮厨师做饭,请老师们自行登山游玩罢,竟然有人信以为真。其实建军找了当地的同学,十来天前就将中午的饭菜定了,菜单都变了三回了。

膝盖越来越痛,腿都直了,不敢动。坐在饭馆里,一个人好无聊,只能刷刷手机。不一会,陈广伟老师带着老伴也下来,他有关节炎,最怕爬山,看到笔会通知有这山那山的,就赶紧问我,不是不爬山吗?今年五月在青州时,我们同住一个房间,他老向别人说起我在青州照顾他,扶他上山下坡。逢人说项,搞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坐了一会,我便到车上找药吃。找了药,来到山崖边,见石桌上放着一个水杯,仔细一看,却是鄢东良老师的,他和我坐在大巴前排,一路带着,估计是上山时忘记拿了。坐在崖上,看着山下滚滚黄河从历史的远处流来,又向无穷的未来流去。河的对面就是山西吕梁山。榆林沿黄的佳县、绥德、米脂几个县,深受山西的影响,喜听晋剧,爱吃陈醋,所操口音也归属于晋语系。

白云山是西北最大的道教胜地,它有五大奇观:古建风格奇特纯朴,雕塑艺术精美绝伦,壁画艺术形式多样,书画艺术异彩纷呈,道教音乐婉转优美,从各个侧面诠释了“道法自然”的秘密。它和对面山西的几个县联系很紧密,四月八庙会期间,常有山西的晋剧艺术名家登台献艺,晋陕四方群众蜂拥而至,祈福看戏,人潮似海。1947年,党中央转战陕北,曾在佳县的16个村庄住了99天。期间毛泽东主席曾与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两次登上白云山,赏古迹、揽名胜,尽领北国风光,感悟传统文化,题词“与时并进”。观赏晋剧时,有人请毛主席站到前面来,他推辞说,我个子高,站在前面会挡住老乡们的,留下了一代伟人与佳县群众共度重阳节的千古佳话。毛主席在佳县时,还给当时的县委留下了珍贵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老师们问道名山,饱览胜境,听道音袅袅,品甘泉沥沥,体味历史,感喟不已。

过了两个多小时,便有老师们三三两两返回,看看时间不早,我便在微信群里发信息,请老师们下山,在停车的地方就餐。午餐很简单,只安排了一些地方小吃,但是佳县的“包头肉”、“炖土鸡”、“炒土鸡蛋”和“凉粉”, 都做的地道有特色,给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编大人对着“洋芋丸子”感叹到:丸子啊丸子,你长这样也好意思叫“丸子”?是啊,此丸子非彼丸子,在吃惯“四喜丸子”的客人眼里,它的名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下山后,沿黄河北上不久,大巴再次拐进茫茫大山,向米脂杨家沟驶去,开始采风陕北的重要一程——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山间的道路虽然不是很宽敞,但会车没有任何问题。得连日喜雨滋润,路边庄稼绿油油的,时见硕大的南瓜吊在半崖上,惹人喜受。玉米、高粱、红薯、土豆、向日葵,一片片,一畦畦。坡上洼上,沟底山头,杂乱生长着榆树、柳树、槐树、椿树、枣树、杨树。绿云处处,生机盎然,是高原一年中最为碧绿繁茂的时节。老师们在车内仔细辨认着大山里的庄稼树木,指点品评。有老师说陕北高原的白杨没有南方的粗壮高大,估计是雨水不足所致。是的,这里的树木庄稼都是大山选择的结果,能适应高原的干旱贫瘠。它们和高原上生活了千百年的人一样,耐苦耐贫坚强皮实,以一副不屈的姿态在高原上经风历霜,生生不息。

来到杨家沟,因我行动不便,客人中年纪大者众多,增龙便和司机商量,请他把车开到山上的停车场去。上山后才知停车场已经停满,等老师们下得车来,师傅费了老大的劲才将大巴倒出去。路两边的老乡热情地招呼一瘸一拐落在后面的我,兜售山桃,还有一种叫玉黄的果子。尝了一个玉黄,甘甜无酸味,便买了四五斤。提着袋子,慢慢拐一个小山峁,来到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院前,在两尺多高的石墙上坐下,我把玉黄递给一个老师,让他去分发,请老师们品尝解渴。有老师说天有及时雨,我是“及时果”啊。

杨家沟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旧时马氏地主家族的村庄。山下寨门大书“扶风寨”三字,一道石坡直达山腰。马氏家族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发展,在此建起了风格迥异的窑洞式四合院。l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随行官兵共计600多人,转战陕北来到了杨家沟。在此处住了四个月零两天。2005年米脂县建成“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单位团体来此接受红色历史文化教育的络绎不绝。

中午的阳光明亮而灼热。老师们在十二月会议的院子中出出进进,听讲解,看展览,留影纪念。观看一番,便移师“新院”,来到毛泽东、周恩来旧居。这个院子的修建风格非常独特,设计师巧妙地将西方建筑文化与陕北窑洞结合在一起,堪称中西合璧,是中华民族建筑瑰宝。

一一参观了毛主席、周恩来的卧室,听完讲解人员对中共中央在杨家沟的工作和生活介绍,我们不仅为领袖们的简朴、勤奋而深深感动。电波穿过茫茫高原,陕北的小山村——杨家沟,一时成为中国革命的心脏。在窑洞里,领袖们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感动之余,湖北秭归的邓贵环老师一回家,就学着煮了黑豆钱钱饭,亲自品味领袖们的艰苦,寻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源。

院子中间,采风团的老师们分别站在毛主席铜像两侧,拍下了第二张集体合影。然后你拉我扯,呼朋唤友,三三俩俩拍照留念。

院内参观结束,有的老师去防空洞探险,有的老师原路返回。我以为大巴停在山下,便指点一些老师从山寨的石坡下去,自己和两个老师从车道慢慢走下。一会何五社老师他们开车下来,正腿疼难受的我便艰难地坐上车,在山道拐弯处,看见了大巴。下了车,大巴司机和增龙正等着我们。不一会,主编她们也从山上下来。这时一个50多岁的老伯骑了摩托,载着半箱子桃子和玉皇过来。王澜老师叫住他,想买几个尝尝,我赶紧拦住她,将这些水果都统统买下。厚道的老乡取出笤帚,把桃子外表一个一个清扫干净,满满地装了四大袋子。这时,被我忽悠下山的老师们由沟底返回山上,从车道下来了。真是不好意思啊。

离开杨家沟,我在车上让老师们向后传递水果。老师们纷纷称赞杨家沟的水果很甜美,可惜毛主席他们去的时候是冬天,没能吃到,真是替他们遗憾。

米脂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家乡,人称“闯王故里”。此地不仅有上等的小米,还有一句名扬天下的话——“米脂婆姨绥德汉”。传说貂蝉就是米脂女人。一路上,就“米脂婆姨绥德汉”这个话题,几个老师向我一探究竟,我其实也说不好,只好请他们亲自看看,去感受。进入米脂县城,大巴来到盘龙山下,在行宫100米处找了停车位。管理所马林军见我一拐一晃瘸着进来,便找了个凳子让我在阴凉处坐了,又给我拿来一杯热水。我和他开玩笑说,你们对待客人这么周到体贴,深感无以回报,要不我给你们收一会门票吧,他连说不用、不用。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命侄子李过回乡修建了这座行宫。行宫依山就势,别致精美,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和玉皇阁联结而成,蜿蜒曲折,直达山顶,山顶上建有庄严巍峨的启祥殿和兆庆宫。盘龙山前有无定河回绕,后有群山环抱,虎踞龙盘,气势雄伟。山上树木苍苍,清闲幽静。上海和酒泉的两位陈老师,尽管和我一样,腿脚不便,但勇气可嘉,同老师们上山游赏了一番。山上建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览馆,集中展示了“米脂婆姨”美丽、善良、纯朴、勤劳、坚强的感人事迹。

传说李自成兵败后,为保护行宫不被清政府拆除,当地百姓将行宫改为庙宇,进行了妥善的保护。李姓后人为了避免清政府的迫害,多有改姓为“叶”者。“叶”姓是李自成外公的姓,他们旧居在距米脂城北三四十公里的上盐湾,现属榆阳区管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离开米脂,沿着在古诗里流淌着无限感慨、寂寞和悲伤的河流——无定河,我们的大巴沐浴着淡淡的落辉,向绥德疾驰而去。

作者简介:许学琪,男,陕西绥德人,陕西财专(现西安财经学院)毕业。先后在绥德工商局、榆林市工商局工作。热爱阅读和写作,大学期间曾担任校刊《学习与生活》特约编辑。参加工作以来有逾百篇通讯在省市工商局信息网和县市报刊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