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哲学-剖决曲直,毫不假借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8-08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每个人一生中总会碰上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各色曲折离奇的事,其中不乏需要靠我们自己去辨明真相的情况。虽说是非曲直总有公断,真相始终会水落石出,但是优柔寡断,判断不清始终会让人深受其乱。特别是对于决断者来说,遇到是非时站定立场,理性地剖析是非,辨明曲直是十分重要的。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到:“应严者:一则礼文疏淡,往还宜稀,书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则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与官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境,及来诉告者,必当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惩治。”

(对待理应受到严厉对待的人:一方面是疏淡文礼,来往应该稀少,相互之间的信件应该简洁,话也不可以多说,情谊不能够太亲密;另一方面要辨别明了是非,只要那些胆敢与官府对峙的鲁莽大胆之徒,而恰巧在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当有人来报案时,定当机立断,判决是非曲直,一点也不弄虚作假,绝不含糊,对这些大胆之徒给予严厉惩罚。)

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不管是在生活里还是在职场上,刚正不阿、明辨是非都是十分重要的。

《书·洪范》中写道:“三德,一曰正直。”纠正曲邪,是为正直也。正直自古以来便作为一种君子之道被圣贤所推崇。

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叹道,独爱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豁达,不攀附权贵,实为君子姿态也这世上,正直的人不少,他们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但他们不是君子,只算得上是有些侠气。

为君子者,说话做事自然应铭记“公道”二字,公正不阿,还要拥有一双看清是非曲直、人心真伪的慧眼。

一个人有着一身正气,做人做事刚正不阿,这是一种气质、一种品性;一个人拥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能够分辨得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看人看事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则是一种智慧。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空有一身正气的人,往往是见到不平之事,不问缘由,拍桌就上。这样的人极易被人利用了一腔热血,好心却办了坏事。若是一个人有着辨人看事的大智慧,总能一眼看到事情本质,分辨是非黑白,但他心中毫无公道正义的概念,那么这人的智慧便是把双刃剑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

只有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以上两者,才能成为被人称道、受人尊敬的君子。

曾国藩叱咤政坛几十年,他的思想、他的智慧、他的经历深深影响着几代人,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曾国藩一生为人正直,善于识人用人。作为一个大官,而且是在圣上面前恩宠不减的红人,他的一句话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晚清的政局其实早已开始腐朽,贪污受贿之风四起,权贵勾结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淫不邪,公正无私。

曾国藩自有一套对待是非的态度,总结起来是两点:不干第一,对待应受惩戒之人,应该“礼文疏淡,往还宜稀,书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意思就是说,要疏淡文礼,来往应该稀少,相互之间的信件应该简洁,话也不可以多说,情谊不能够太亲密。言下之意就是要懂得避嫌,不与之同流合污,内外勾结。官官相护一直都是古代的官场文化,官与官之间勾结的结果就是使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于是一时冤案错案丛生,高官富贾活得肆无忌惮,蜜里调油,平民百姓则苦不堪言。而历代的清官,如曾国藩,如包拯,如海瑞却始终不与权贵相交,站定了立场便不再改变,如莲一般不蔓不枝,遗世独立。

第二,则是要“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与官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境,及来诉告者,必当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惩治”。这就是说要辨别、明了是非,只要那些胆敢与官府对峙的鲁莽大胆之徒,而恰巧在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当有人来报案时,一定当机立断,判决是非曲直,一点也不弄虚作假,绝不含糊,对这些大胆之徒给予严厉惩罚。当机立断,明辨是非,这是每个决断者都应该拥有的能力。当机立断才能使有罪之徒毫无空子可钻,而明辨是非才能不被他人迷惑,让狡黠者无从狡辩。

想要明了是非,最重要的便是用一种理性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过多的私人感情掺杂其中只会让人偏听偏信,有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只有用独立的思维去听去看,才能看见最真实的状况。所以,曾国藩所说的第二点,是在做到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一只有与戴罪者无甚牵连,才能做到真正的公正。

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这是曾国藩面对邪曲之事的态度,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为君子者,需如莲般中通外直,正义存心而世事洞明,才能香远益清,流芳百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