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洪泓|纸上情怀(156)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纸上情怀(156

文/洪 泓

情怀,一个似乎熟悉但又很生疏的感觉,这如同雾里看花,明知在下却又看似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有时了然于胸,有时清弭一净,让人捉摸不透,也许这便是她的魅力所在。纸上情怀,让我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写作。在文字之上横竖可见“情怀”二字。从前读古诗,片面觉得情怀是豁达的,如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工作之后,方才知情怀担当。愈是艰难,愈是恒定,愈是困苦,愈是坚韧!此时的情怀便有着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热情……

老乡董桥先生说过:人心是肉做的,我相信文字也是。于是,他的一本集子的名称就叫《文字是肉做的》。人性的光辉发诸文字,文字也沾染些许温暖。人怕老,文怕嫩。老董曾不无自豪地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他的作品具有文白杂糅、中英相间、亦雅亦俗的杂语风格。老董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最终没有写成“董桥体”。因为我相信文字是我的脚印,可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人如草木,一生一世,什么都没能留下,只留下清晰的脚印。岁月有多深,脚印也就有多深。跬步以至千里,勤奋缘于情怀。

西街,对于今天的泉州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像似一个文化高地,一个精神记忆的胎记。书稿既成,漫述情怀。2013年,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西街再获关注。也是在这一年,我的一篇关于西街的散文《寻常巷陌》在《泉州文学》、《闽南》等杂志上刊登并获好评。这篇散文曾被福建省作家协会评为2013年“逢时杯”海内外散文大赛一等奖。尔后,又有一篇文章《乡愁是井盘上的一根绳索》被评为2016-2017年度庄逢时海内外散文榜佳作榜。说句心里话,这二篇散文缘于闽南语民俗散文《西街》一书。写《西街》初心是以真实不虚的自身、亲人以及厝边头尾所经历的艰难前行的底层故事,也不惮于亮出自己囝阿的臭贱(调皮)以及卑微的身世,这种带有自叙传记色彩的写作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尝试。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西街》最忆是童年。写作过程也是一种回忆。从2014年起,我着手写这部大型民俗文化散文《西街》,36万余字的闽南语文章,就是要把那些发生在寻常巷陌的故事以及历史传说在纸上重新焕发出生命,而且每一字都离不开我朝夕相处的老街,以及那些琐细的往事。当我将这种纸上情怀经由岁月醇香的佳酿捧在读者们喝时,无奈酒阑时,首先醉倒的是我自己,那些忘不可追及的过往,却在梦中一遍遍诵读。对于家乡我亦多情,且无关年龄的热泪盈眶,又不计时间的坚持不懈,我对待老街异于常人,这大抵就是一种情怀。且行且思,且思且写。我的纸上情怀,就是专注甚至偏执于写作之上的一种心里状态,这东西,相信是喜欢码字者都有。纸上情怀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喜欢,就是这么任性。甚至于,再简单枯燥平淡无奇的文字也要注入了生命。情怀是深入浅薄之后获得的个人,可同与群类遥相呼应只需只言片语。当然从纸上同时也可看到底层精神世界中的善意、坚忍与光芒。坦白地说,当初我是设想以文学踅入历史深处,让大块的文字有一种介乎讲话和叙事的效果,显示文本的个性,反映市井的状态,以及市井接近水底泥沙的那种波动和生态。《西街》一书在一些报刊上节选连载,引起巨大反响,这确实我没有想到也想不到的。它并衍生出许许多多故事,许许多多围观,许许多多评论。窃以为,乡愁原是一个文化哲学范畴,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怀,更寄寓一种文化情怀。方言保护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载体,是一种交流工具、一份故乡回忆、更是一种情结、一种文化。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如果说《西街》一书中有我最珍视的纸上情怀,那就是常人所忽视的诚实、感恩、坚韧。人世里有天道,普通人家也有高远的心灵。宽恕的果子就长在现实的土壤里,它需要慢慢成长。这就是纸上情怀所能带给我的力量,以及支撑背后无数的故事,温暖。纸上情怀不可或缺,隐藏于心,付诸于行。我的经历随着我的纸上情怀而不敢老去,情怀依旧,温暖同行。历史缘于记录,能够成为西街的一名记录者,夫复何求哉!

作者简介

洪 泓

洪泓,字闻之。男,公务员。偶得弘一上人(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之言后,遂自号日二一堂,又号龙宝斋,别署半学斋,温陵人。生于花棚下,长在曾井边,行走于古城内外。定位品茶人,文字客,云游者。信奉名不必显,钱不在多,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在!勉强的不要争,该为的尽管作,平常心本分事,甘愿做欢喜受。不负花月,不废笔墨,不离山水,不绝音韵。冷眼观世,潜心笔耕,忙碌于现实,自驰于内心。

丝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