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峰专栏|秦岭之风入画图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柏峰专栏

柏峰散文的语言精粹而富有艺术表现力,思想深刻,意境优美。

作者简介

柏 峰

 柏峰,陕西蒲城人。著有多种文学理论专著、散文集。曾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秦岭之风入画图

——略谈范宽及“关陕画派


范宽:雪景寒林图

著名美术史学家佘城在《宋代绘画发展史》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这就是范宽与“关陕画派”,他说,“关中、陕西地区,唐代以来即为山水画发展的重心”。事实确实如此。我国的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摆脱从人物画的背景与陪衬的次审美关系,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而真正的出现比较完全意义的审美特征,是在隋唐时期。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相继推进了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五代时期,虽然军阀割据,战争频繁,但正是此时,我国的山水画进入到崭新的艺术审美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山水画大师。继承了隋唐以来优秀的山水艺术传统,又经过艺术的新实践不断推陈出新,犹如魏晋时期是文人创作的“自觉时代”一样,山水画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也进入了一个艺术的“自觉时代”。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山西省沁水)人,在后梁时期,因避战乱,他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潜心于山水画,提出了山水画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理论要求以及在《笔法记》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绘景“六要”的艺术观点,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理论中很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关仝,是五代著名的山水画家,长安(今西安市)人。早年师法荆浩,其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的气势。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他喜欢描绘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学艺术领域,都出现了超级的“巨人”:周敦颐、二程、朱熹、张载等思想哲学家,把我国传统的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并不断创新,建立起以心性为主体概念的“理学”流派。而文学艺术方面,则有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李清照等文学家,共同打造了宋代文化的高峰。如果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宋代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学艺术,均出现了许多流派。影响比较大的,前者就有濂学、洛学、关学和闽学等流派,这些学派,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把我国古代哲学推向春秋战国哲学文化繁荣昌盛之后的第二次高峰期。在后者来说,同样出现了起端于唐代在宋代继续发扬光大的散文复古运动。在诗词方面,也有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诸流派。众多的哲学和文学流派,说明宋代具备了社会政治经济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快速发展条件,这是非常值得怀念的时代。就绘画书法来说,如同哲学与文学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出现了不同风格不同审美追求的流派。山水在进入一个艺术的“自觉时代”里,仍然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局面,出现了专门的山水画大师。他们积极秉承了唐代以及五代以来的山水画余绪,并且把山水画提升至完全崭新的历史阶段。

关仝作品

荆浩和关仝最为显著的艺术功绩就是促使山水画独立地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我国的山水画,至此才与人物画、花卉画等分门别类,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脉系,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壮大繁荣起来。应该说,他们是宋代以范宽为代表的“关陕画派”的启蒙老师,范宽直接继承了其山水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能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终于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而又极具我国山水画史价值的艺术流派,支撑起来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北方阵营的半壁江山。

说到范宽,他的生平与绘画创作的历史资料极少,目前可以见到的有关历史资料,特别是他的山水画理论和山水画作品,就足以震撼人心,可以从中吮吸山水画发展的有益的美学营养。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据画史记载,约生于五代后汉乾祐年间。他用一生专门进行山水画创作,早年师从荆浩、关仝、李成等画家,后来,他深刻地感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余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与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他舍去旧习,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浏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将山川气势以及四季变幻尽收胸臆,再默与神会,“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终于获得大成。《宣和画谱》也指出“天下皆称宽善于山传神”。刘道醇称其“刚古之势,不犯前辈”,也就是说他的笔触,已经达到能够完全彻底地摆脱前代画家的艺术影响,达到了非常高的山水画美学境界。

“最善于山传神”,这句话是对范宽山水画艺术的关键美学概括。正是由于范宽在长期的山水画实践活动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是要经历一个“师诸物”到“师诸心”的非常艰难而又必须走过的创作过程,而这两者,又是“存在”与“认识”的哲学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生成条件与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神领与默会,也是认识上的更高层次的提升——没有“师诸物”就不会“师诸心”,而“师诸心”是对“师诸物”的精神超越和艺术表现。

范宽正是摸索到了这样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山水艺术创作规律,所以,他坚持深入终南、太华山脉,不断领会山水,不断获取山水画的创作激情,因而创作出《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重山复岭图》《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至今仍然令人难以企及其美学高度的山水艺术作品。

他的山水画,选取的描绘对象,大多是关陕一带也就是故乡的山山水水,其笔下的山水都是可以在高耸的秦岭找到“原型”的山水。当然,这与他深刻受到荆浩、关仝和李成山水创作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在范宽看来,只有故乡的山水里,才能找到艺术的灵感,通过对壮丽的故乡山水的艺术反映,才能强烈地传递出自己的山水艺术感受和表达出具有极大震撼力的艺术情感宣泄。

范宽的山水画,有这样几个美学特征:首先,在选取创作题材上,以关陕一带的山岭溪谷为主体。其次,关陕地区土厚水深,山川峻厚雄壮,风俗纯古的风貌,在范宽的山水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擅长从正面描绘近山,景物平实真切。这在他的《雪景寒林图》里,得到很好的艺术反映: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最后,范宽为了从本质上再现关陕山川之浑然雄厚的美学气象,领悟出一种“皴法”。刘道醇给出这样的评价: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

在范宽的绘画艺术的影响下,出现了“关陕画派”画家群,成为我国山水画北方画派的主流与中坚力量,不但影响了宋代山水画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以后的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其中有著名画家黄怀玉、纪真、商训、王士元等人,他们共同的山水艺术追求,一是在题材上主要反映故土高山大川的气象风貌;二是具有张载的哲学思想因子,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先“师诸物”,后“师诸心”的艺术道路;三是不慕荣华富贵,甘于寂寞,在真山真水里寻求艺术创作的灵感和获取艺术题材,反映出带有关陕地域色彩的山水画卷,在我国绘画史上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艺术遗产,也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并从中不断获取艺术能量并探索不尽的美学矿藏。

原刊《陕西日报》2018.5.28

丝路


高端平台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