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烛颂"征文】甘茂华|一棵香樟树(23)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首届“红烛颂"散文征文23号作品

 

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教育文学繁荣发展,《教师报》与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红烛颂"散文征文活动。

征文启事

【有奖征文】关于举办首届“红烛颂"散文征文活动的通知

一棵香樟树

人的记忆宛若深井,平常无人光顾也静默无声。如果投进一颗小石子,它就会像唱片一样展开波纹,心灵得到感应,思绪立即走向遥远。郑琦老师就是这样一颗普通的小石子,他那永恒的师爱投入我的记忆,使我久已微波不兴的心井,禁不住掀开一页页诗篇。

我现在能记起的最深印象,是我和同伴们坐在郑琦老师家院子里的情景。那是五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昨夜下过雨,风吹到身上略有寒意。在郑琦老师创办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我们围坐成半圈,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郑琦老师已经65岁了,中等的个子,偏胖,眼睛小小的,皮肤黑黑的,头发有些花白,但特有精神,和我们谈话时,始终是一张笑脸。

一阵风簌簌吹过。我感到脖子突然凉沁沁的,摊在膝头的笔记本上洒落几滴水珠,抬起头来,这才发现我们坐在好大的两棵香樟树下。是风吹落了树上的积雨,也是风带来了院墙上牵挂青藤的金银花的香气。记得进门前,紧靠院门有一口池塘,那里开满了紫红色的睡莲。门口有一副对联:晚霞映红下一代,秋光照绿一片春。进门后,只顾忙着参观图书室、音乐室、菜园、果园、花圃等等,怎么就忽略了这院里的两棵香樟树呢?而且,是如此茁壮精神、枝繁叶茂的香樟树啊!

在这个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放弃进城安享晚年却留在农村,倾其所有而创办的校外辅导站里;在这个农村孩子们的活动乐园和精神家园里;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位于桐树垭村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幽雅的院子里;我一边听着郑琦老师的讲述,一边做笔记,然而常常走神,总是自然而然地把身边的香樟树和郑琦老师联在一起,生发无穷想象。

我认定,郑琦老师就是一棵香樟树,他用自己无私的爱心和智慧的血液,滋润着每一片绿叶。那些受过郑琦老师关爱的孩子们,哪个不是香樟树上绽放的一片叶子?哪个没有刻骨铭心的一段故事?哪个忘得了绿叶对根的情意?哪个没有在叶脉里镌刻着难忘的记忆?……

那些在瓦家河上踏着石墩过河的孩子们记得,是郑琦老师一连几个小时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搬石头搭路。涨水时,又是郑琦老师挽着裤腿把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过河的。

那个从李湾到育溪镇去学电子琴的小女孩记得,她坐在郑琦老师的自行车后座上,每天都是早去晚归。整整一个月,郑琦老师就接送了一个月。自行车后座,成了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

那个家离学校很远而在郑琦老师宿舍一住就是两年的小男孩记得,他没带过一床被子,没买过一条牙膏。以前读了四年书,一个奖状也没得过,跟郑老师读了两年,居然得了四个奖状。

那个由井岗小学升到烟集中学读书的初中生记得,当郑琦老师来校上辅导课时,在他宿舍发现他的床上没有枕头,便叮嘱他星期天一定要去郑老师的家里拿个枕头和床单。当时,初中生的眼睛潮潮的。

那个不服人管的小调皮佬儿记得,郑琦老师把他接到学校同吃同住同学习。天气那么热,他一觉醒来,看见郑老师还在给他打扇子。而郑老师自己,却热出了一身的痱子。

那个双脚冻肿了的小学生记得,郑琦老师大清早就顶风冒雪等在他的家门口,一连三天都来背他上学。课间休息时,又背他到寝室烤火,给他脚上的冻疮上药。他说趴在郑老师的背上直想哭,那种温暖的感觉终身难忘。

那些坝陵小学放风筝的孩子们记得,是郑琦老师借来镰刀和竹竿,砍开刺棵子,劈出一条路,用竹竿把十几只挂在树上的风筝一只一只地摘下来的。虽然他的手被刺扎出了血,但看见风筝重新飞上蓝天,他的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的笑容。

……像这样的感动着每一个人的故事,多得就像桐树垭村的牛头山下的油菜花,金灿灿的,数也数不清。很平常吗?正是在平凡中见出伟大。很朴素吗?正是在朴实中显得崇高。很细小吗?正是在细微处展现真情。用桐树垭村老百姓的话说:郑老师真是耐得起烦!用井岗小学老师的话说:郑琦老师做的事,都是些很平凡的小事,人人都有能力做,但任何人都很难像他那样坚持一辈子。

那天上午,那个小院,在香樟树下,郑琦老师为我们唱起了他一生中最爱唱的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听他唱歌的声音是有些苍老了,可看他唱歌的神情却充满了活力。我想郑琦老师永远有一颗童心,有一颗爱心。是的,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就变成了实足的老顽童。学生踢毽子,他也踢毽子。学生跳橡皮筋,他也跳橡皮筋。逢年过节,他还组织孩子们舞龙灯、划旱船,走村串户给乡亲们拜年。生活在孩子们中间,他是一个多么可爱的老头儿啊!

郑琦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没有任何掩饰的质朴如土的乡村教师,那粗糙然而灵巧的双手在风琴键盘上弹奏出动人的旋律,那书架上整齐的书籍展示了他的实实在在的日子,那挂在树上的秋千和做游戏的砖地上曾经闪动着他手舞足蹈的身影,他拥有纯真的爱和斑斓的梦。

就在我漫步遐想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如果你看见他打腰鼓的样子,那就更精彩了。这话是一个老师说的,她叫靳春娥,当阳市育溪镇人,现在是庙前镇中心小学的教务副主任。难道打腰鼓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吗?你想听这个故事吗?随着靳春娥的讲述,我感觉它在郑琦老师所有的故事中愈发显得富有生活情趣,就像沙里淘金那般,叫人不忍放过。

我知道育溪镇的女人大多是性格爽朗乐观向上的。当阳民谣说:远看是个金子窝,近看是个银子窝,育溪河的姑娘多,不打哈哈就唱歌。育溪镇曾经办过一个汉剧团,当年有小汉口之称。当阳文工团大部分台柱子都来自育溪,歌唱家周友金就是育溪人。果然,靳春娥老师说得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她一开口,话像流水一样,哗哗啦啦地流进我的心里,仿佛那故事也滋润着清亮的水滴。

靳春娥1995年从当阳师范幼师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庙前镇中心小学教语文和音乐,那年她l9岁。到校后,学校领导让她准备一个节目,在全镇庆祝教师节的会上表演。这对育溪镇的姑娘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何况学幼师的靳春娥本来就能歌善舞。她表演的舞蹈《勇敢的中国人》赢得了老师和观众的热烈掌声。于是学校领导觉得她很适合搞少先队工作,而学校正缺这方面人才,就让她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

校长对她说:少先队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要向我们原来的郑琦老师学习。他是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靳春娥当时非常惊讶,在农村,一个普通老师,他到底是怎么工作的,能享有这么高的荣誉?靳春娥向身边的老师打听情况,他们说郑琦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他的爱好就是天天跟伢子们在一起。井岗小学就是他的家。即使星期天回了家,不是家访,就是骑着自行车驮个学生到家里辅导功课。他这个人无法用语言来讲述,直有那么敬业的,你亲自去看看就一目了然了。靳春娥听了这些话更加敬佩郑琦老师,心想一定要找个机会去看看他,和他好好聊一聊。

靳春娥记得很清楚,1996年4月的一个下午,她上完一节课后,大概是3点多钟,骑上单车从庙前小学到井岗小学,去看望心仪己久的郑琦老师。校长支持她拜师学艺,也陪她一起去。一路上心情很好,十里路一会儿就到了。一进校门,就是一个平整的长满绿草的大操场,一个老师带着三十几个学生正在操场上训练打腰鼓。校长说,他就是郑老师。当时,郑琦老师正背着腰鼓,挥着膀子,对学生大声喊道:像我这样敲,左手打鼓,右手打鼓边,一、二、三、四!学生们随着口令全神贯注地敲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到来。靳春娥看见,郑琦老师满头大汗,当有跳跃动作时,竟然一跳一尺来高,便问校长:郑老师有多大年纪了?校长说:他有56岁了,快要退休了。他一辈子热爱红领巾事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浑身有用不完的劲。靳春娥感动了。在她眼里,这绿色的草坪和红色的腰鼓看上去像一幅木版年画,里面蕴藏着一段一段童年的梦,充满了快乐和稚趣。

靳春娥就坐在操场边上出神地看着郑琦老师教学生们打腰鼓。这时,一个大同学拉着一个小同学来到操场边上。小同学埋着头,扭扭捏捏不愿意来。郑琦老师停下鼓来,走拢去问:怎么搞的,是不是又做错事了?大同学说:郑老师,他真不懂事,又把大便拉到裤子里了。说着斜了小同学一眼,又补充一句:你不晓得上厕所呀?郑琦老师听了后,二话没说,连身上的腰鼓都没取下来,便拉住小同学的手说:走走走,跟着我去换衣服去。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郑琦老师就从学校那头跑着回到操场上来了。靳春娥把这一幕看在眼里,热在心里,那一瞬间定格为永恒,后来时常在脑海中闪烁。

靳春娥以为郑琦老师的家就在学校里,或者他的孙子跟他生活在一起,不然哪有衣服给小同学换呢?其实,郑琦老师在学校里只有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寝室,孙子也没有跟着他。中途休息时,她才解开这个谜。放走学生后,靳春娥跟着郑琦老师去他的寝室。还未走到教学楼,远远地就看见一排教师寝室门口的竹竿上晾着好多衣服,刚才给小同学洗的几件衣服还在滴水。本来小同学应该带回家给家长洗的,郑琦老师却认为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把洗干净了的衣服带回家去几好呢。他说:农村的孩子,爸爸妈妈正在割菜籽、插秧,忙不过来,几件衣服我搓几把就行了。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引起靳春娥丰富的联想:是郑琦老师的心里装满了泉水,盛不下了就要溢出来,洒在孩子们身上,就变成了温暖人心的诗。

那间寝室没有地坪,都是土,但扫得特别干净。郑琦老师打开屋角的一个箱子说:有的学生衣服丢失后又无人认领,我就把它洗干净了收起来,和我的衣服装在一起。每年低年级学生都有几个尿湿裤子的,再把它拿出来给学生换,不然,临时抱佛脚怎么办?靳春娥一下子热血升腾,脸像被火把照得红通通的。她想自己也是个少先队辅导员,怎么从来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什么叫园丁,什么叫红烛,什么叫以身立教,什么叫关爱下一代,郑琦老师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师德楷模吗?

那天,靳春娥坐在郑老师身边,请教他少先队的工作应该怎样做。郑老师告诉她要组建大队部,要抓学生骨干,要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郑老师边说边搬来一墩墩书,让她带回去学习。靳春娥还有个想法,想跟郑老师学打腰鼓,在学校里成立一支腰鼓队。她一提出来,郑老师就满口答应,而且一星期后,郑老师每天下午上完了两节课,就骑单车赶到庙前小学教靳春娥打腰鼓。靳春娥一两天就学会了几招,然后再去教学生。从那以后,庙前小学成立的素质教育兴趣活动的一个小组腰鼓队,就红红火火地搞起来了。一转眼十个年头了,靳春娥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如在眼前。在她的心目中,郑琦老师是一个整天忙碌而不知疲倦的人,是一个永远带着亲切微笑的人,是一个待学生比自己孩子还亲的人,是一个宁肯自己冻着饿着也要帮别人一把的人,是一个用爱心与执着能将石头焐热的人。她说没有郑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靳春娥的话,像山谷里的歌,在我心里发出一阵阵回声。

那天告别桐树垭村时,我竟有些恋恋不舍了。我很喜欢那个地方,真的。香樟树在那个小院被凉风吹得轻轻盈盈地摇曳,仿佛还在继续讲述一个长篇故事的动人情节。香樟树的挺拔与宁静,像文思淡泊,像诗意致远,甚至像传记一样深沉悠长。我于是回首再三,深情地凝望那两棵香樟树。细雨落在身上,像花籽一样融入泥土的记忆。在五月的那个上午,我知道自己的心滋润了许多也充实了许多。事实上,我们生长的大地上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树。有了这些香樟树,我们的生活就有了遮荫的地方,就有了芬芳的气息。虽然,香樟树也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极平凡的树。

郑琦

当阳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会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少先队优秀校外辅导员

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

星星火炬奖章(团中央)获得者

作者简介

甘茂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散文家,词作家。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术委员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已出版各类文学著作15部,获得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全国冰心散文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散文集代表作巜鄂西风情录》巜三峡人手记》巜这方水土》等。歌曲代表作《山里的女人喊太阳》巜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清江画廊土家妹》《敲起琴鼓劲逮逮》等。

我/们/与/您/相/约/每/天

丝路

情怀温度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