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莉玲|老城•味道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创作心得
家乡,怕是很多中国人情感词典里厚重的一页吧!一种熟悉的味道、一声熟悉的话语,都会勾起万般乡愁。一直都想写写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提起笔来却又好像无从下手。还是试试吧,鼓励下自己,便有了《老宜昌——旧时光》系列的写作计划。愿用浅浅的文字,记录一座城市的风华往事。

老城·味道 


如果有人突然问我宜昌最好吃的小吃是什么?停顿三秒后,脑海里跳出的美食肯定是小时候吃过的,现在不大容易见到的各种吃食,从哪儿说起呢?就先从那些年吃过的早餐开始吧。

早上,背个书包,站在街边,一边是汽水粑粑酸中带甜的香味裹着热气从锅里飘散出来;一边是热油锅里,一个个金黄的油墩子在热油上转圈,葱香、面香、油香一股脑儿地窜过来。

还是没能扛得住油锅边飘来的香气,买个热油墩吧。店老板把炸的焦黄的油墩子捞起来放在架子上晾晾,控一下油,用薄纸隔上递给我。一眨眼的工夫,油浸透了纸糊到手上,吃着烫,拿在手上又烫又油,管不了这么多了,忍不住一口咬下去,外面脆脆的、里面却是软软的,葱姜味道和面香裏在一块,吃快了油汁儿总会崩到脸上、衣服上,回到家妈妈又会说:不准买油墩子吃,都是油味,但是多半时候还是会去吃它。

其实汽水粑粑我也是喜欢的,发酵了的米浆有一股淡淡的甜酸味,舀上一小勺,倒在锅中的小圆盘里,架上火,过一会掀起锅盖,大米的甜香裏着水蒸气一起飘出来,把挨着的两块粑粑上下一叠,盛出来。拿在手上,外面的一层锅巴焦香焦香的,里面是软糯的,边走边吃,走到学校门口差不多正好吃完。

那时候就盼着周末,可以去市里逛,老陶珠路上的小摊儿一直是我们的最爱。

小煤炉子上砂锅里咕噜咕噜煮着豆腐干和鸡蛋,飘出的香味我从来都是没有定力抗拒的。茶叶、酱油熬出来的汁水泡着的豆腐干,里面已经煮出了小蜂窝,买上两块干子,端到旁边矮桌上,用小竹签把豆腐干戳破,再淋上油辣子,泡萝卜丁儿,热热的干子加上辣椒,几口吃下去,脸上湿透了,已经分不清是油汁、汗水、眼泪、还是别的点儿什么了,张开嘴巴赶紧用手扇点凉风,吸噜几下才缓过劲儿来,大人总说我和姐姐:看你们还吃不吃!每次却还是照吃不误。

煮好的三匹罐儿凉茶从粗瓷茶罐倒进玻璃杯里,盖上一小块方玻璃,茶水像琥珀般的颜色,喝下去清甜清甜的,我记得那茶好象是一分钱还是两分钱一杯,我们管这茶叶叫凝清茶,其实就是山上的一种树叶泡的。很多年过去了,每次路过那儿,还会去寻寻老茶摊的位置,明知道早已经不在了,还是想再回味下那个滋味。每年夏天,很多老宜昌还会买上一小袋这个叶子,煮出来晾凉,给家人消暑。

老陶珠酒楼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热闹的,大锅上蒸笼格里的雾气裹着肉包子的香味儿,一直弥漫着,卖堂前永远有人排着队,捡上几个包子装进竹筲箕放到桌上,再端来一碗热米酒,边吃边看着门口来来往往的行人。到了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这还会有接堂包卖,它的馅儿是散的,肉丁儿、香菇丁儿等馅儿料各自为阵,咬上一口油油润润、松松软软的,那时候,每次去解放路,总要吃上接堂包,一天的功课才算圆满。

那些年,最巴望的是春节。副食店里会有杂糖卖,裹着白色糖霜的九连环,酥糖绞、花生粘、雪枣、米花糖、还有用油纸包着的酥糖,一起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用小塑料扣儿封着,摆在货架上,快到新年了,我们每天都去副食店,只为看两眼放在柜台上的杂糖。新年下,总盼着家里有客人来,可以跟着吃上两块拿来招待客人的杂糖。直到现在,春节的时候,我总会买上一袋回来,好像有了这袋杂糖,才有过年的气氛。

每个老宜昌人的心里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宜昌味道,是四新路口闻丑香面馆大锅里煮着的面?四季美汤包店里裹着姜、醋,和着油香的汤包汁儿味道?还是热油锅里上下翻滚着的炸萝卜饺子,黄豆、米浆裏着萝卜的香气?也许是油炸钓子鱼的咸香中夹着的淡淡鱼腥味,再不就是凉虾儿碗里那一勺稠稠的红糖水的浓甜……

最温暖的味道一定在街头巷尾的角落里,那儿保留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和市间百味。

寻找和回味宜昌味道,也是寻找这座城市过去的身影、温暖的记忆,与它的性格和气质。

宜昌城,有大江大河的包容,也有武陵山脉的厚重。

宜昌味道,融合了川湘各味,在岁月的熬煮中愈发醇厚。

从舌尖到心间,老宜昌的味道一路流淌!

作者简介:高莉玲(海棠心语)宜昌市人,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开始陆续在期刊、报纸上发表散文。喜欢温暖的文字,喜欢与温暖的文字一路同行,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丝路


情怀温度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