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卫国| 远离劳动的危机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远离劳动的危机 


        

当下“休闲娱乐”这个词流行甚广,令人心动。有闲有钱的人,积极响应,乐此不疲。在很多人眼里,劳动似乎不再是第一需要。

从精神层面和行为科学认为,所谓休闲娱乐主要是一种主观有闲的感觉;它是一种平静、安详、自主和自为的状态,更是一种物我两忘的自由状态。然而从我们社会的实际看,很多“休闲娱乐”的国人与自由闲暇、平静安详、自主自为的状态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因为他们很多人是通过无度的、近乎自虐的休闲来排遣内心的空虚发泄苦闷,只是通过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这个“闲”很大成分是游手好闲这种没有文化滋润没有精神解放的休闲,实际是自欺欺人、无所作为的表现,你看看棋牌室、健身房、广场、球场、跑道上那些挥汗如雨、不顾疲劳的表面匆忙,实际上是另一种的懒惰。是精神的懒惰。

不说留点体力参加有益社会的义务劳动,就说为自己家务劳动,感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没有劳动创造的快乐,谈不上收获,也就否定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多余的人是没有什么真快乐的。痴迷在喧嚣的音乐中起舞,沉湎在麻将声中麻木,留恋在醉生梦死中娱乐,只是闲来无事”,永远没有身心解放的那种悠然自得,怡然自得。倒是被失眠、忧郁、无聊、空虚等整日整夜纠缠,那种休息片刻就恢复生机的活力,那种闭上眼睛就睡,睁开眼睛就喝的快感,在失去劳动之后再也没有了。很多勤劳的人一旦失去劳动机会或能力,很快就觉得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休闲娱乐对他们很多人是伪命题,事实证明,很多病真是“闲”出来的,“乐”极生悲。

鄙视劳动,脱离劳动,以前说是堕落的开始,当今社会,依然是一切坏事的温床,越是懒惰的人,越想享受,越享受不到,越会邪念顿生,或骗,或偷,或抢----这些似乎都比劳动轻快,而最终结果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君不见很多经济犯罪分子,哪一个不是好逸恶劳呢,有几个勤劳苦干的人因为享乐去犯罪呢?在某小县,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犯罪中,几乎都是好逸恶劳,平时伸手不拿四两,受不了一点辛苦,甚至都成了连睡觉都喊累的人。劳动人民少有失眠,少有腰椎间盘突出,少有骨质增生、食欲不振等一系列似乎只有“劳累”才会造成的疾病。劳动人民始终吃嘛嘛香,为什么,劳动使他们强健,劳动使他们心神专一。那些脑满肠肥的人,都活得不耐烦了,他们对生活失去热情,总说过年没意思了,你去看看劳动人民人民,谁家大人孩子不是为过年而欢欣鼓舞?

远离劳动即愚蠢,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人聪明,当小学生都成了学习的机器,连体育课都形同虚设,体能严重下降,就算他天生聪明,没有健康有力的身体支撑,学习也不会好到哪去。更关键的是,失去劳动的锻炼,体会不到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体会不到母爱的温暖,就不要奢望将来学而优则仕,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很多不曾帮过父母干过家务,不曾热爱劳动的孩子,多骄横,多自私,多体弱。人不劳动,智力也会下降,

新一代农民,工人,只有从事体力劳动者,还有点前辈吃苦耐劳的基因。而很多人虽然身在农村、工厂、工地,其体力体能也都极大的退化。看上去一米八几的个头,手不能拎,肩不能扛,走上二里就气喘吁吁的比比皆是。以往抗洪救灾都是当地老百姓来解决的,一点也不误事,现在只要有一点险情就要调动部队,以前老百姓都是支前的主力军,现在是老百姓在那像看热闹一样看着子弟兵抗洪抗震救灾、冲锋陷阵。这不是正常军民鱼水情,这是老百姓把自己能干的事推给了子弟兵。要知道,子弟兵是主管打仗的,如果将来发生了战争,兵员紧张,而有的地方恰好遇上自然灾害,那么难道非要指望子弟兵来救援?如果这样,缺少劳动的锻炼,人人都手无缚鸡之力,毫无自救能力,就只能坐以待毙吗?总不能都坐等解放军武警来抢险救灾吧?

无度的休闲仅以麻将、棋牌为例,带来身体病害,家庭矛盾和负担,很多人沉湎玩乐,玩过了头,玩到疾病丛生,某小县中医院接诊坐骨神经痛、颈椎、肩周、腰椎、肛肠等病人,一问平时生活习惯,劳动职业,回答一大半都是来自麻将棋牌爱好者。

有人把“生命在于运动”狭隘理解为就是玩乐,最多就是健身活动,比如有一些有闲着,不愿参加体力劳动,哪怕一些家务,而是不惜费大力气去拼命跑步、快走之类,有的反而走出了毛病。我们以前只听到某某人为工作,因劳动而积劳成疾,累死在案头、岗位,而现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听到的是某某倒在麻将桌,酒桌、桑拿、棋牌室。

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远离劳动,鄙视劳动人民,使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出现大面积倒塌,很多传统美德从此被抛弃、丢失。而投机钻营,不劳而获,强取豪夺,坑蒙拐骗的风气弥漫整个社会。事实证明,好逸恶劳是一切恶习的病原体。

没有劳动,失去基本生存追求,一些人如无头苍蝇,失去对生活热情,对社会淡漠,人心也散了,散成一盘散沙,心目中对家庭,对组织,对政府,乃至对国家也都淡漠了,切记,散沙是经不起风吹水冲的!人们经常讥笑农民意识,是的,当你走在他家的土地上,他都会不高兴,你无来由拿走他家地里的东西他说不准会跟你翻脸,你一个陌生人突然走进他家的院子,他也可能会面色严峻敌视你,其实这不是农民意识,这是领土意识,是劳动意识,在这片领土上他付出劳动,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劳动给了他生存、生活的可能,那么当我们都对土地冷漠了,侵略者在这里寻欢作乐,强取豪夺,你还能继续冷漠吗?如果是,那一定是从鄙视劳动开始,到鄙视土地,再到鄙视劳动人民,再到国家,这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堕落线路循环图。当年,毛主席号召干部、知识分子、大中小学生等等经常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其中深意恐怕至今有的人还不能理解,甚至诅咒是对他们的折磨。

没有勤劳,也就不要说勇敢,不要说智慧了,更不要说勤俭节约,感恩和见义勇为了,如果说,你连劳动都害怕,你能勇敢到哪里去?最多当一回持刀歹徒或者跳楼自杀,那不是勇敢,那是懦夫之举。你说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你又能智慧到哪里去?虽然你曾经学富五车,一旦沉湎安逸休闲,也最多是个书橱而已,试问有几个有成就的人不是在田野,在车间,在矿山,在基地和劳动者一起一样努力奋斗的?任何核心价值观体系,任何道德体系,任何法律体系,都应是从劳动开始建立,鄙视劳动,轻视劳动,厌恶劳动,任何体系都成不了体系,勉强形成的文字,也会在实践中不堪一击,灰飞烟灭。

一个社会不再以劳动最光荣为核心价值观,不再树立劳动英雄模范为学习榜样,这个社会就没有光荣,没有英雄,必然是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必然是投机取巧,颓废萎靡的社会。我十分敬佩那些小城清洁工,他们大都是年过五六十岁的男女,他们起早贪黑,无论严寒酷暑,从不放弃那份劳动,他们地位低下,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就没有地位,但我认为他们十分崇高,他们活得辛苦,但活得有价值,其意义超出劳动的本身,值得尊敬。还有那些勤劳的农村留守老人,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多岁还在劳动(亲眼所见),同样令人钦佩,令人见贤思齐。人们需要娱乐,需要休闲,但,那一定是对劳动的致敬,那一定是对劳动者的报偿。

不可否认,越是科技发达,人们的体力劳动越会减轻,这是好事,似乎也是坏事,有朝一日,很多人连脑子都不需要动了,那就麻烦了,连传宗接代都不想用力了,那就可怕了。科技再发达,劳动意识不能丢,劳动实践更不能丢,一个活人,不劳动是不行的,若要动得有益,有活力,还是体脑并用的劳动!一味休闲娱乐,一味混吃等死不劳而获的社会更没有未来。


作者简介:许卫国  江苏泗洪人。编辑记者 文艺编导、 文旅策划、文化管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凤凰智库专家组成员、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特约作家。作品散见《中国作家》、《文艺报》、《中国报告文学》、《清明》、《莽原》等报刊;出版《上帝原来是个近视眼》、《远去的乡村符号》(一、二版)、《许卫国文集》(五卷)、《汴河四重奏》(四卷)、《小高庄》、《父亲的革命》、《春到上塘》等著作多部,远销海内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书展,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团中央、中国散文学会及省等大奖,部分作品再版或转载文摘类报刊、入选权威文集;发表、上演大戏五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当代作家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有评介,江苏卫视有专题报道。

丝路


情怀温度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