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进思|​走近温榆河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作者简介

马进思


马进思,回族,70后,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昌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市区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近50万字的散文、诗歌,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



走近温榆河


温榆河,是北运河的上游,发源燕山的余脉军都山,是北京的母亲河。
我每天上下班的时,都要从温榆河边走,那一条或曲或绕,或直或弯的河堤,在不断延伸;那一河或宽或瘦,或急或缓的流水,永不停息的流淌。只有到了最冷的季节,它才安静下来,如同一块条形的青玉,蜿蜒镶嵌在河底,静静的等待消融,等待着欢快的流淌。
也许是离温榆河太近的原因,觉得陌生又熟悉。之所以陌生,是对于这它的历史,所知甚少;之所以熟悉,是每天都路过它,看着它。甚至有时闲下来,静静的站在河堤上,看垂柳飘逸、看芦苇摇荡、看白鹭斜飞,看远山苍茫、看落日绚丽、看明月皎洁;或听流水悦耳、听鸟儿鸣啼、听蝉声鸣叫、听蛙声委婉、听歌声悠扬。特别是那种“垂钓逍遥闲,任凭流水去”的画面,让我很是享受。
不过细细想来,一条流淌的河,亘古至今,何尝不是历史和文化的流淌呢?温榆河,也是如此。
顺着历史的脉络翻阅,发现温榆河就像是一部浩瀚无边、博大精深的史书。那些依河而筑的古城、那些依河而居的村舍、那些商贾往来的船帆、那些依河繁衍生息的人们,那些曾经的烽火狼烟和恬静田园,那些曾经的繁华之极和衰落之快,都默默的在这条河边演绎着、变迁着、沉淀着、流传着、改变着。
有学者考察,温榆河源头,是由诸多的泉水汇聚而成。又因北侧汤山一带流量较大温泉水汇入,且而得名。它属于北运河干流河道,又因北运河是海河北系河流之一,而海河又最终注入渤河,这无不印证着成河归海的真理。
史书记载,曾经温榆河,漕运发达,上可一直追溯到汉朝。元朝时,水利学家郭守敬提出的从温榆河百泉引水济漕方案,解决了始终困扰大都城运粮送水的困窘,这极大提高了温榆河在北京河道中的地位;明朝时,温榆河成为朝廷往十三陵运送大批建筑材料和军粮的航道,当时的商船货运也很发达,也曾盛极一时。只是到清朝后期,随着漕运衰落,自此一蹶不振,曾经的繁华,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留下的,只是遗弃的码头、来回摆动的河道和一个个荒诞神秘或美好传奇的故事。
特别是夏秋季节的洪水泛滥,也常常淹没两岸的村舍和庄稼,给生活在两岸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市在温榆河上修建了小沙河水库,才控制住了这条肆无忌惮的河流,形成了一个烟波浩淼、鱼跃鸟鸣的湖泊,特别是跟远处逶迤的西山相眏,跟周围的婆娑的垂柳相衬,在朝霞或余晖中,共同完成了一卷巨幅的山水画,让人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二十多年前,我有幸来京,被分配到温榆河边的一所学校教书。那时我常去河边,那时的温榆河,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我会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翻看着书,把脚伸进那温热的河水,享受着凉爽的河风;或是静静的看着平缓涌动的流水,时飞时落的水鸟,或隐或现的游鱼,还有那螺蛳、河蚌,真觉得是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惬意和舒畅。
那时,我经常和几个老师去河里用网篓去捞鱼,运气好时,一次能捞七八斤。有时还能摸到鱼,有一水性好的老师居然能从河里摸出三四条大鱼来。太小的鱼我们也都挑拣出来重新放生,只把稍大的鱼拿回宿舍,养在脸盆里,隔上几天炖着吃,虽然没有什么调料,但觉得味道是那样润嫩鲜美。那时,捞的最多的还是田螺。任何一株浸泡在河里的树杆上,都能捡出好几斤田螺,就地清洗后,再拿回宿舍,泡在水桶里,然后再用清水洗,用小钳子将螺尾夹掉,煮着吃。那种丰腴细润、清淡爽口的美味,现在想起来都让人垂涎。
但那样的生活似乎没享受多长时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来了几只庞大的挖沙船,一下子打破了温榆河的宁静。那烟筒里突突冒出的黑烟像驱赶不走的魔云,萦绕在河流的上空;那一绺一绺渗漏的废机油,一片一片的飘浮在河里;岸边的沙石,像小山一样隆起,一辆辆猛兽般的重型卡车,在河滩和岸堤上没有任何拦阻的怒吼、辗轧、奔跑。河水一天天变得浑浊,一只只鸟盘旋着,哀叫着,带着眷恋和不舍,无奈的飞走了。
这时,河两岸的村舍,人们都发疯似的盖着一幢幢没有任何规划的楼房、建造着一座座没有任何处污能力的厂房,外来人口也源源不断的涌来,在岸边的周围,以私搭乱建的不同的形式居住了下来。那一条条散发着难闻气味的污水渠,以没有任何形式的净化,昼夜不停的排放到河里。致使温榆河水面上老是泛着一层绿油油的漂浮物,岸边也常看到死去的鱼、还有鸟雀。
没有人下河了,没有人捞鱼了,就连原本坚强挺立的柳树,也一棵一棵的死去。枯枝、乱石、死鱼、污水纠缠在一起腥臭气味,弥漫的在河道的上空,让人掩鼻而逃。昔日一脉清流的温榆河,已成为一条污水沟。原本一家想在河边建码头想开发旅游的公司,在投入了很大财力后,终因河水的污臭吓跑了游人,只好作罢。
大概五六年后的一天,来了一大群领导,在河岸边走走停停,指指点点。甚至一位大领导看起来痛心疾首。过了十多天后,温榆河边来了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扛各种仪器在两岸测量着,记录着。不久后,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重要消息“市主要领导考察了温榆河水域的流量、水质、污染治理等情况,做出了加快建设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实现水清、岸绿、通航的决策,还原北京母亲河秀丽面貌。”
后来我还看到过温榆河绿色生态规划的详实内容。“水系整治及污水治理规划包括全流域范围;沿线用地规划为昌平沙河水库至通州北关闸段河道两侧各约1.5公里宽度,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167平方公里。充分利用砂石坑、湖泊、洼地等扩大水面,回补地下水,涵养水源,消减洪峰,美化环境。按照温榆河的特点,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级落实。同步实施治河与治污,实现温榆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保持河道天然风光。温榆河沿线地区结合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使沿河地区成为城市的旅游休闲和景观带,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实现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很快的,那些挖沙船不见了,可河道,留下的却是千疮百孔。后来,河堤边上的沙石路逐渐修成了水泥路。有的地段,还铺成了柏油路。岸堤的边上,也开始用铁栅栏围了起来。河道的两边,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树,而且树种也变的丰富起来,枫树栌树、桃树玉兰,还有那成片成片的色彩不一的草,开始组合勾勒出美丽的图案。河道里三三两的羊群,零零散散的驴马也不见了。常看到箍着红袖圈的人员不时的巡视在岸堤上,那些很想在河岸边野炊烤串的人群,那些即使河水很脏,但依旧热心垂钓的人群,在一次次的劝说下,走了,少了,不来了。
在通往河里的几条排污渠上,也建起了一道道污水处置的设施,在一层一层白沫的翻卷中,那种难闻的气味,淡了,弥漫在河道的那种腥臭味,也淡了。而岸边的芦苇丛,一天天开始长的葱郁茂密。立在河岸边的蓝式的标牌上,河长制的主管人和每段的负责人,正把我的职责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等待着每个路过边的人的评说。
现在随着水生态的明显改善,温榆河里的水鸟多了起来,那成群的野鸭、白鹭灰鹭,那美丽的翠鸟、那高傲的大雁,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鸟雀,时常看到它们翩翩起舞的身影,为温榆河增添着灵动的韵味,也许在它们的眼里,这里,将是它们栖息的天堂。
温榆河,是古老运河的延伸,正变的水清、岸绿、怡人。我会时常在楼上推窗即望它粼粼波光与岸边绿柳,任凭那舒爽的风儿将草木香气送入鼻中,感受舒适和惬意!
温榆河,带着厚重的文化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这条北京的重要的通风走廊,这条绿色长廊,这条承载着厚重文化的河,正在科学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温榆河随着“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执着和坚持,就会像一条缎带,串联起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公园、串联起巩华城、明翠湖、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那一个个明珠。让两岸人民尽情享受碧波秀水带来的非凡灵气,享受生活的奋斗和美好!


丝路



高端平台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