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40 形式的诗意人生--读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伤感的旅行》

 读书当玩 2020-08-08

因前几年读过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理论》,一本读过便想收藏的书。这本文艺理论,与其说是形式主义学派散文经典论著,不如说是将散文作诗,进行了诗意的论述。《散文理论》随意翻页截取任何一段或几句,无不可当作诗来读。什克洛夫斯基诗意的笔法,实着让人着迷。广州市图书馆见他的《伤感的旅行》想也没想,便借下。

自传体小说《伤感的旅行》,做若没读过他的《散文理论》而只适合常态阅读的话,可能会读得一塌糊涂,因为作者强调了形式,以跳跃式的诗意非常态的形式完成的。

读过《伤感的旅行》,不得不让人联想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诗意的表述,积累于人生经历过的战争残酷与对各种正义革命光环幻灭的沉思。兴许压在脑袋里想说的太多,容不得线性表述与平铺直述,只能一突一突诗样的表现。史诗,也许也如此。

社会激荡或革命大潮之中,太容易笼统的将社会意志与革命意志代替和掩盖变化万千的个人意志。《伤感的旅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上战场前一位士兵说,我不想死!作为长官的作者却劲头十足的宣讲着革命能让我们获得生存的权力。之所以忘不了这段,是因为真实的话与遥不可及的号召与承诺,往往让更多人相信后者。

什克洛夫斯基经历过激荡后,抽身站在对立的观念外,尽可能客观的回忆与叙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一部革命与前线,主述自己在战场上所见所闻;第二部分书桌,主要是对形势事物所思所感。作者经历了不同的战争后,参加了布尔什维克革命队伍。而当写书时,作者对革命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说:“俄国臆想出了布尔什维克,就像虚构的梦境一样,作为逃跑和盗窃的理由,布尔维什克被梦想出来……”“是谁按响了门铃?也许是世界革命。”“他们逃进‘布尔什维克主义’,就如同一个人在患上某些精神疾病时要躲避生活那样。”革命,太美好中有太多的太抽象和太虚幻承诺,当试图反身要求革命兑现某个实际利益时,兴许成克格勃敲门的对象,甚至是枪下鬼。

作者是反战的。他说:“道路一直延伸着,就像战争一样没有尽头,然而所有的战争之路都是绝路。”战争,作为人类的不治之症,由原来的生态丛林法则,正朝智慧科学丛林法则发展,弱肉强食亦由低级越上智能高级。

什克洛夫斯基诗化叙语:“当你像石头一样坠落的时候,你无需思考;当你思考的时候,就无须坠落了。”“军队像水一样流动着,给自己选择了政治上的河床,斜面朝向莫斯科。” 

            2015年7月29日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