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2 心灵元极符号意义的探索(3)--读《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杂感

 读书当玩 2020-08-08

      3

《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毕竟中本关于元影像与元语言的书。在无尽的语言寻觅与分类中,“持广义语言理论的哲学家本雅明,就将语言分为三类:上帝的语言、人类的语言和事物的语言。人类社会只是语言中的一个类别而已。”(P122)于此,我想到中国哲学家提出的和光同尘。和光,是对话,是人与万物的对话,是人类社会肯定自身的同时,也肯定万物,并认识万物与人类具有共同的价值,同样重要的生长。这样的价值观,是我们先哲,向敬畏自然,对话自然,学习自然,联接自然形成的。万物皆语,我在其中。我还真不知道日本所说的“物语”真切的含义,可这个“物语”,从字面上理解,的确是个好的与万物通语的词儿。

事物当有事物之语。事物之语,是人类暂时还不能解读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对人类而言,也可以理解为元极意义的。鸟语花香,鸟叫为鸟语,花香为花语。除此之外,色彩、味道、气味、行为、状态、光影等,都可以成为符号和语言。如此,对于影像与语言而言,我们在理论中的理论,也就是用哲学的思想去分析语言的最初级起点,同时又是终极点的元极意义的探寻与研究,便成了学人的向度。用本书的观点说:“‘元影像理论’主张通过‘去功能化’和‘反屏蔽意义’等途径,让摄影回归摄影,让影像家回到个人视角和内心观看。所以这种理论不是再强加给人新的条条框框,而恰恰是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不是再给人捆上新的绳索,而是解开人们身上已有的绳索;不是再教给人什么新发明的拍摄方法,而是引导人们自己去‘明心见性’,找回自我。”(P195)简言之,舍弃固化了的条条框框与大众约定俗成的审美,用自己的镜头真实表达自己的心性。(书中附图,好些这样的作品。)

好了,读了《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将作者留在博客里的元影像最基本的特征摘录下来,以便回忆与查证:

“1、是回归影像自身价值的摄影,而非为其他外在目的去充当工具的摄影。

2、是一种去功能化的摄影。

3、元影像的摄影是属于个人的观看,而非替别人看,所以元影像的表达,是自述而非转述。

4、元影像不提倡用照片去表达所指的简单意义,甚至要有意去屏蔽这些意义。

5、影像只是提升人的境界的一种途径和过程中,而非终极目的。

6、元影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非某几种具体的风格或手法。”(P228--229)

摄影,作为表达,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从大师那里,从获奖作品,从通行的审美上获取养料与营养。也可以去功能目的化,走向元极向度的只唯个人的见心明性的表达。还可以仅仅当玩,拿摄影说事,去多玩些地方,收藏一些行走的脚印,以及入眼起悦的画面,当作今后的美好回忆。不管走什么路子,在摄影上,存在高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像苏珊·桑格塔与罗兰·巴特那样的先行者,还有藏策这样的呆得住孤独的寻路人,当是好事幸事。

                2018年元月4日清乐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