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2 图书馆三次借书

 读书当玩 2020-08-08

游完泳,已经是下午四点。想起图书馆五点关门,赶紧开车过去,第三次到图书馆还书借书。

开门进去,发现工作人员不是先前那两次的大姐,换成了另一位年轻女子。我问,原来的那位大姐呢不在了么?她说,是轮班,今天她休班。

这位年轻女子正好抱着一堆别人还来的书,准备整理上架。我叫她先给我看看,让我挑一挑。在她手里,挑下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合出,由马夫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上下册)。边翻着目录,边问:“这上下册,算是一套一本,还是算两本?”其实心里知道,在别的图书馆也算作两本,只是别的图书馆可以一次错五本。她说:“本是两本书,当然算两本。”记得暑假在广州图书馆也看了好几本二战的书,翻过这套书的目录,正好回串一下。

因为上次在这里借的乔治·布莱的《批评意识》非常喜欢。读完后,专门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了一本。所以,想借的第三本书,直奔放《批评意识》的书架处。一眼看到“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有两本,一本是《散文理论》,别一本是《文学批评原理》。因为《散文理论》是上下册,我已经借了两本书,只好借了英国学者艾··瑞恰慈的《文学批评原理》。

这回借书,是最快的。办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问,你的借书证号码挺靠前的,279号。我说,来了不知道多少回,才办成的。也不算靠前,都二百多号了。好告诉我,他们对外,是从二百五十号才开始的。

离开图书馆的时候,见里面还坐着五六位读书的顾客。年纪,都不大,三四十岁左右。只一个女的,只见背面,穿戴挺时髦。这边借阅室提供给人看书,只有三架桌椅,约坐十二个人的样子。好在来借书的人不多,不然一个若的的市,读书人多了,这地方肯定转不过来。

出门的时候,工作人员叫我不要过立在门边的检测器,说太敏感,销了磁还响。

我从旁边的口过去,检测器还是响了。

利用两三天晚上睡觉前时间,读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这上下两册书的好处,每本书都不厚,二十多万字,但浓缩二战中经典大战,给喜欢读战争方面书的读者,提供“快餐”式的阅读享受。书中介绍的“列宁格勒战役”“保卫莫斯科”“保卫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登陆诺曼底”“硫磺岛战役”都看过影视作品,也在相关的书里读过。但串起来读这本书,把脑袋里的从别的书里读到的,与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与本书的相关介绍联系起来,更加加深了印象。算是比较新又比较系统一章是“远东突袭”,专门讲前苏联又日宣战,突破日军边境,进入中国境内消灭关东军的。在东北读了两年书。当时听东北人说,东北人不怎么恨日本人,特别恨老毛子。老毛子,说的就是前苏联人。日本人在东北搞奴化政策,是想在东北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典范,所以相对而言,对东北平民的软实力的文化攻略强一些,而烧杀抢掠可能比内陆缓和一些。前苏联红军就不一样,出国作战,与本国的卫国战争就不一样,利害得失更不一样,估计军纪要松驰许多。看过资料,攻克柏林时,苏联红军以战争之仇复战争之仇,亦让柏林的平民一度陷入深深的灾难。另外,对“滇缅远征”的比较详尽系统粗线条了解,也是从这本书上。记得流沙河一次在纪念二战的文章中说过,四川和云南人民为抗战牺牲了好几百万人。我想,大概在滇缅远征上牺牲的不少吧。书中介绍美国对日本的“核战纪实”,了解到罗斯福当时并不想使用原子弹。他建议是不是先到日本周围实验一颗,叫敌对国来参观,以核威慑结束战争。但有人提出,如果敌人仍然不投降,总共的三颗原子弹,后来的两颗不响又怎么办?不到结论作出,罗斯福走了。接手的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杜鲁门问:“一颗核炸弹爆炸,到底相当多少颗常规炸弹呢?”主管核武器的格罗斯将军告诉他:“从理论上估计,第一枚核炸弹大约至少有1000吨烈性炸药爆炸时的威力,这就相当于派出200架轰炸机全副武装地同时轰炸某一地区5次以上。”后来,扔到广岛上的原子弹,其爆炸的威力相当于2万吨烈性炸药,比先前估计的高出20倍以上。其实,当时如果不是硫磺岛战役,如果不是美国想在与前苏联争夺战后话语权和战后利益,根本不用原子弹,也可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以如今时髦的反人类罪看,美国的两颗投向日本的原子弹,顷刻之间,十几万人丧生,十几万人受伤,两座城市化为乌烟,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不可愈合的战争创作,是迄今为止全部战争中,最大的反人类罪,胜过法西斯德国的灭绝犹太人。可是,有谁去清算这笔血债呢?

··瑞恰慈的《文学批评原理》也是我所喜欢读的书。全书共分三十五章,除了第七章,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比较集中的介绍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并且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其他的章节,从内容上看,比较散漫。每个章节前面,都有引用名著名诗名言或警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每天读那么几章,边读边品,读过之后,觉得是本开眼界,开启心灵不错的书。艾··瑞恰慈试图把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可是并不十分的成功。文学批评,以我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批评与解析。用心理学,运用得当,不要大包大揽的强灌和生拉硬扯,按说是可以成功的。读艾··瑞恰慈的《文学批评原理》好处,思路广阔又锋指一处;四面撒网又提纲挈领;佳句漫漫又点到即止。整个书中的文字,在西语式长句中,哲思如午后斜阳穿过树林,其光芒洒落在地,归结在第一章节之中,让人目不暇接。灵动鲜活的句子,恰若诗歌集锦,随着情感和思绪荡漾,泛舟其中,只觉得波光潋滟,美不胜收。与其说读这本书,得到更多的系统心理学知识或是文学批评原理方面的知识,倒不如说,给读者打开了更多的天窗,见到文学批评中更多的通达路径,领略更多俯拾皆是的华章锦句。但就个人偏好面议,这本《文学批评原理》总的感觉,不像读乔治·布莱的《批评意识》,读过之后非得自己想法去收藏一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