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6 寻找隐匿者

 读书当玩 2020-08-08

听说胡发云的小说《隐匿者》,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介绍给我的那位朋友、同学、同事,年近六十不幸因故去世了。这位朋友,几十年前,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长年订阅《新华文摘》喜欢读书的同道中人。大家看过什么值得推介的书,相互的说说。读小说《隐匿者》前,依然记得他讲的《隐匿者》的故事梗概。后来,曾记得隐隐约约的在《新华文摘》或是什么杂志上见《隐匿者》,当时工作特别忙,没有细读。

在广州图书馆几了《隐匿者》,翻也没翻,便借下了。借书的理由,一是想起了去世了的这位同学。二是想看看这本小说,是不是有同事说得那样的好。印象中记得朋友对《隐匿者》的感慨,集中体现在对陈小鲁(陈毅儿子)“道歉事件”后,不像小说中吉为民副市长那样,终在钱老师引导与劝说下,正视了“打了老校长脸一巴掌……”成了导致老校长自杀最主要原因,终向老校长的女儿承认与道歉。读过后,基本的故事线条,与朋友说介绍的差不多。只是张娜娜,另一个参与者,这部分,同学介绍的不多。而正是隐匿者的另面,是由张娜娜表现的。三是写文革的小说,不会从纯文学的角度分析,不会真以为会有同事说的那样好。

所借的《隐匿者》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月出的。原以为是长篇小说,读后才知是中篇小说。《隐匿者》也不是专门的小说集子,是本小说与随笔及散文为主的合编集子。收有《隐匿者》《晓晓的方舟》《老海失踪》《驼子要当红军》《思想最后的飞跃》《老同学白汉生之死》《射日》《葛麻的1976~1978》《麻道》《死于合唱团》。我重点需要读的是《隐匿者》。其他的,顺带着读一下。

《隐匿者》提出了一个人性问题与对历史问题与现象如何反思的严肃话题。虽然小说从文学的角度,的确存在小说的真实性。但从文学价值上探讨,真实得还不够全面与透彻。换句话说,历史现象的真实的复杂性,在态度上,以为还是有些单边站。好的小说,至少小说立意上,作者的态度当是中立的(只作为客观现象的客观叙述者)。也许作者努力了,但字里行间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文革泛问题与“贻害”的沉淀与隐匿现象,是客观的。但沉淀与隐匿的另一面,也有个如何看的问题。正如另一个参与者,高干子弟张娜娜的说法,历史问题都有历史成因。比如她自己的爸爸,在文革中比老校长受的屈辱更多更重,如果要像老校长那样自杀,可以千百次的自杀。她还说,老校长的女儿索咪咪是要反攻倒算呀!(老校长出生是地主)。张娜娜对吉为民说:“你真修炼到家了!你要为他们负责,谁来为我们负责?我们十五六岁,毛丫头毛小子的,一颗红心,满腔热血,一点私心杂念都没有。”她的话,有错?

不说小说中的“隐匿者”,我们生活与工作中,所接触过的从文革中走出来的“隐匿者”,还有所谓的“三种人”,他们难道就没有像已经平反了的“右派”那样的冤屈?我遇到过一些属于文革后来被清理出来的“三种人”,他们的确可能在文革中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对那些老革命、老干部、老教师、老领导等。可他们所犯的错,时代之错可不可以为他们承担一些?能不能在后来的后来,远离了文革后,对他们宽容一些?连那些过去的地富反坏右,革命的对立面的人,都得到了宽容,而对这些在文革中,诸如像吉为民和张娜娜这样的年轻人,怎么又不可以在正视所犯的错误的同时,得到一些的宽恕与宽容呢?列宁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我不是要为这些人辩解,而是读过小说后,想起那些本应当有更大作为,被筐入“三种人”那些人的后来人生际遇(好多是终其一生),也为历史对他们的某些屈解,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平。

整个集子,除了《隐匿者》,好读点的算《驼子要当红军》主要是其中史料的真实价值,《射日》作为小说而言,还算是会说故事的一篇。其他的,只能说是太一般般了。

读《隐匿者》,寻找隐匿者,除了文革,还有许许多多其他重大事件中的隐匿者,也包括我们自己人性中的两面中的还在隐匿的那一面。对等隐匿者(其中可能也包括自己),对过去的事,只当是人生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人啊人,哪个又不是从错误与教训中成长起来的呢?更何况年轻人。

         2018年4月16日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