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51 友善的对待死亡

 读书当玩 2020-08-08

好多人羡慕他,某个局同龄人中,最后的一位老人,已经九十六岁了。自己能走动,能下楼晒太阳,还能在保姆陪同下,去菜市场买菜。

没人知道他心里真实的想法。一天,晒着太阳。他与要好比他岁数小,也有八十大几,以前的同事说:你们是不是好羡慕我呀?我同你说,我是真的不想活了!

同事非常意外,天天下来晒太阳,总笑盈盈的老头子,怎么会说出这般话来。

老人说,别看我天天下楼,天天的运动,天天与大家见见面,心里真的不想活这么长了。如今,吃也吃不下,吃的不香了。走,也走得非常费力了。睡,也睡不着。觉得再活下去,什么意思也没了,实在的有些活不动了。

我太相信这位老人说的话。人活到这岁数,恰如攀登人生“珠峰”,“高处不胜寒”。

到了这个年龄,艰难的活着,太多太多已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许多不能正确理解死亡,不可能理解想死老人内心真实想法的亲人与朋友。

活着的人,在我们活着的环境中,绝大多数不太那么能够正确的对待死亡的。对死亡,更多的只有别离悲情,与意外的悲伤。

死亡,是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朋友。对于个体的生命而言,生了,死便如影随形的伴随。

死亡,是生命的日日的招手。生,在左。死,便在右。是生命回避不了的生命缘结。

死亡,可以理解为地平线之下的另一个世界的生。我们常说,入土为安,叶落归根,回归自然,也许死亡,真的就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之门。

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蝴蝶,蝴蝶是我。以及死亡是大姑娘嫁人,在家哭哭啼啼,出嫁后才晓得婆家的大鱼大肉和绫罗绸缎好。当然,还有庄周面对死亡,若无其事的歌之鼓之……其实,庄周在告诉我们,要正确与友善的对待死亡。

很多年前,听来一个真实的故事。朋友的高寿的老奶奶,忽然在那么的一天,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人都叫到堂屋。大家吃了个饭。老奶奶自己洗了个澡后,叫后辈抬寿木到堂屋,拿来做好的寿衣寿鞋。自己穿好寿鞋,往寿木里一躺,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走了。

我说,你的老奶奶,行善积德,修来了这个福份。自己活得通透了,知道自己瓜熟蒂落的时辰,这是民间的得道之人。

民间,好多的事,让人想不到,想不透。关心死亡问题,已经几十年了,与所关心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一样。我相信会有朋友所说的老奶奶这样的事情。

死亡,是哲学的,是艺术的,是审美意义上的。当然,这是更深刻的话题。这里,不去深入的讨论。只简单的说说。

生不由已,生必须受各种各样的限制。而死亡,即是个人可以选择的,不必再受限制。进一步说,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自由。(哲学意义)

林奕含(年仅26岁),一个美丽的台湾年轻女作家。在2017年4月27日有家自缢。看了她死前8天录的一个采访视频,述说着一个文学女青年“诗无邪”的心境,同时也控诉着被老师诱奸暴奸的痛恨。其实那时,她已经计划着自己的生命的尽头。采访,只不过是生命最后的宇宙般的“爆破”(尽管是平缓的,轻言细语的)。她,死了。除了痛心与悲悯之外,她的死,无意间,带给人创造了一种以生命为代价,具有别样批判意义与艺术意义的阐释。

屈原的死,项羽的死,还有好多类似这样人的死,除了我们正常的理解之外,还存在着更高一层的审美意义。

死亡,是一种无奈的告别。尽管好些时候,这样的告别,一时让我们无法接受。

前几天,一位活了104岁的David Goodall(澳洲最年老的科学家)教授,专程从澳洲(不能安乐死)来到瑞士(安乐死合法),在家人与朋友陪伴下,听完最后一曲《欢乐颂》,安详的闭上了眼睛……他人生最后的一句话“这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亲眼在医院见过一位陪护,打一位过去我挺尊敬的领导的耳光,每天都打。为什么?因为,只能打他耳光时,才能激起本能的防护动作。说是这人要活下去,就得如此!

好些年,书上读到苏雪林说:“寿则辱!”挺不能理解的。看到被人打耳光的活着,对“寿则辱”的理解,还说什么呢?

活,要好好的活,健康的活,有自由的活,有尊严的活,有品质的活。

假如,真有那么一天,死神临近了。那我们也最好能学会友善的对待。请死神坐上一会儿,喝杯茶。让自己有个从容的转身,有个人生最后正确的选择,让走向死亡的时刻,从容和安详些,进而优雅一些。

死亡,不过就是一次的告别,好比,与许许多多的生前,与那些好多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告别一样。

             2018年5月21日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