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93 亲切的华北农村

 读书当玩 2020-08-08

“蒜”读入齐如山的《华北的农村》,一发不可收。

那天,正好在办公室值班。先前,轮番的翻看了好多书,直翻到《华北的农村》,心方才定下,一直读到半夜三点。

那夜,选读从199页的“蒜”开始。我喜欢吃大蒜,上了瘾。老婆一直反对,说嘴巴太臭。最近,停了好些个时候。可能是心理原因,停吃了蒜,总感到周身的不适,悄悄的又吃上了。老婆家是河北的,逮着《华北的农村》中的“蒜”,正好找找她华北老家吃蒜好处的理论依据。

大蒜,对我来说,知晓的,不过红皮的,白皮的,独蒜,大瓣的,小瓣的,蒜苗,蒜黄这些了。新近增加了吃生蒜,最好拍后十五分钟后氧化了再吃的知识,种植也知道一些,其他的就比较陌生了。哪里晓得,在齐如山的《华北的农村》中,一个大蒜,写了四千字。古今纵横,从《尔雅翼》《高士传》《本草》名称来历说起,到近几十年国人鄙视吃蒜,再到蒜的功用,北方人如何吃蒜,蒜的栽种及保管,头头是道,硬给说得风生水起。

说起蒜能治病,齐如山说了个亲见的例子。民国七八年间,一个老乡得了肺病,在德国医院疗养三个月没见好转。医院说不能治了,叫他回家静养。他求齐如山介绍到协和医院,结果也是不肯收留。后来回乡,遇一江湖郎中,叫每日吃蒜瓣。无可奈何之下,老乡听了,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想不到,一年后,果然大愈。带回给德国医生看,也感到奇怪。德国医生也说,广东那边,发现有种治病的药水,经化验里面除了蒜的成份,没了别的什么。用这药水,也治好了不少的病。外国人,不知蒜能治病,算是新发现。中国人却早知道,蒜有去除病的功用。

学以致用,得了这典型的例子,有个实在的好处。在岳母家与自家反复的说了,如今餐桌上,堂堂的摆上了糖臭泡蒜。时不时劝老婆也吃得一小瓣。

齐如山的蒜,蒜黄,蒜苖,蒜薹,新蒜,老蒜,一路下来,爽!读着这文字,恐怕字典里也找不全这样一个关于“蒜”,八面来风的注解。吃蒜,是华北人的习惯。一个地方的习惯,又有多少当地的人,能说个齐整?蒜,在齐如山的笔下,翩翩弄姿,娓娓道来,叫人不得不绝服。

读过齐如山的《齐如山随笔》《北京的三百六十行》《北平怀旧》,他的记忆特别好,好得可以打个如此比方,好得就像电脑的储存硬盘。读他的《华北的农村》,又得到一次印证。

读完了“蒜”,转到了在岳母家经常吃的“饺子”、“烙合子”、“包子”、“面疙瘩”、“和落”、“锅贴”、“窝窝头”、“千层卷”、“面条”、“面片”、“过水面”等。这些做法和吃法,书中都有尽叙。按照如今的饮食分类,北方的这些吃法,当属白案。南方的炒菜,当属红案。南北差异大的,在我看来,主要是红白案的差别。北方人擅长白案,南方人擅长红案。另外,由于地理条件,北方人多吃面食和杂粮。南方人多吃稻米饭。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母亲是南方人,用面食当主食,哪怕再吃包子饺子,时常还说总吃不饱。岳父从家乡出来早,十六岁就当兵,离开了北方,算是个不太挑食的了。可习惯就是习惯,吃多了米饭,就想吃吃面食。岳母,在南方生活了几十年,比北方的时间多得多,心底里美美道来的,还是北方的那些白案吃法。要说岳母做的汤,地道的河北味,特别上口。每每在岳母家吃面食,条件反射的就想吃生葱生蒜。因此,岳母总说我这个南方人,比北方人还北方人。

《华北的农村》是本华北农村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分七章,有农工分类、园艺分类、谷类、菜蔬、炊爨等。读了这书,后来同岳父说,对他来说,可以凭借这书回忆曾经的家乡日子。对我来说,捧着书,就可以学着过华北人的地道生活了。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齐如山系列的书,真是做了个好事。推介此书其语分量不轻:“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齐如山的《华北的农村》。讲农工园艺,讲百谷讲百菜,乃至锅里碗里,讲炊爨。”齐如山的这套系列丛书,已经有了八本,还差七本。看了《华北的农村》,准备收齐这套丛书。

读《华北的农村》,带着感情。读来上身,是因为情系那方土地。风土人情,乡下习俗,以至那土,那山,那水,那人。虽然,我是地道的南方人,但与华北,准确的说与河北,有千丝万缕解不开的联系。首先我们三姊妹找的都是河北人。姐姐的公公是天津的,妹妹的公公是蓟县的,我的岳父岳母都是冀县的,全部是南下的。大姨夫是平谷的。家里家外,直说到河北人,亲切劲儿就来了。

《华北的农村》捧读在手,一页一页,一章一章,犹如电影在幕,曾经过往的华北人的记忆,也许有一天随着现代生活的趋同的节奏,会渐渐的汇入天下习俗之大同。但这本书会让我们重拾记忆,记住那历史的华北农村的炊烟,历史的华北农村人笑颦中的真实足迹。

有人问,齐如山,何许人也?把梅兰芳推出来的重要人物。电影《梅兰芳》孙红雷扮演的那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