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9 读书也是外面的好--读卢梭的全译本《忏悔录》

 读书当玩 2020-08-08

广州图书馆借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全在这“全译本”三个字上。脑子里想着那年的《金瓶梅》的洁本与全本,洁本与全本顶多相差两万来字,价钱差着一万多元。家里放着上下两册,也是·雅克·卢梭《忏悔录》,可是呢,不是全译本。读书,从来是外面的别人的书,比自个儿的书好。遇上了全译本,那是更好。

书,读完了。从头到尾,没找到什么特别的与“全译本”相关的那些洁本需要剔除的部分。

作者自己倒是特别的强调了,后面的几页是特点的值得注意,特别真实的关键的话这样的提示。可认真的读下去,也没感觉,没有什么哪些的话,原本应当“埋在地底下”的感觉。仅仅从“全译本”三个字而言,有些失望。也许当下,开放了的读界,开放了的世界,“全译本”只仅仅当作还存在像我这样有“偷窥”的读者的一个营销手段罢了。

与其说读·雅克·卢梭的自传,是个公认的回忆录的真实样本,莫若说相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个啥子样子的模版。

一个人用心的真诚解剖自己,还当众,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将自己的隐私,甚至产生的一些卑劣的念头,有过的下流行为,说过的谎,行过的骗,调戏过的妇女,偷过的东西,偷窃后又嫁祸于人的事,暴露出来。尽管读过之后,也觉得未必是全部真实的解剖,包括心理的描述,也未必都是在历史与个人全部真正的“真实”。仅从这点看,他揭示自己的“黑暗”,大不如写《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的作者米勒。但不管怎么说,在所读过的回忆录里,·雅克·卢梭是够坦然,够放得开的了。

·雅克·卢梭,一生中有点潜意识原始的理想崇拜。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把人类的原始状态当作人类的黄金时代加以描绘。他以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在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他写这部书的目的之一,要“戳穿一些人的卑劣的谎言”。而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治理方案。

他提出,国家只应该是自由的人民所订立的社会契约的产物,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民主协商的结果。卢梭规定,国家和政府必须接受社会契约的制约,否则人民就可以否决,但如果公民不服从社会契约,国家就有权强迫其服从。这里的观点与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权力度让,是一样的。

·雅克·卢梭从小就喜欢读书。父亲带着他读书,开始还是培养,后来成了父子的共同悦读,甚至通宵达旦。他常常找书读,不到一年,就把拉·特里布小书店的书看完了。读着读着,便失去了方向。“我到了十六岁,我六神无主,对一切,对我自己都不满意,对自己的行当没有兴趣,没有我这么大的孩子的乐趣,满是没抓没挠的欲念,无端的流泪啜泣,无缘无故地唉声叹气。”(P35)我想这人此刻是抑郁了,特别聪明人的迷失方向,迷失快乐。

后来,他似乎找到了人生的目的,那只是一个小天地:“我的节制使我进入一个狭小的范围,但却是用心选定的,可保证我在其中的统治地位。我野心不大,一座城堡足矣,只要成为城堡的主人主妇的宠儿,小姐的情人,少爷的朋友,邻居们的保护人,我便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P38)读这段,想起1983年,从天津去上海的火车上,邂逅一位白发苍苍的五十开外的女士,穿一件丹士林短袖,是一位见了面就让人起敬那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她对我一路倾诉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吃的是草,挤的是奶,需要的是一份可以贡献自己才华安静的工作环境……特别令人想不到与让人终身难忘的,竟然当着我的面,泪流满面。像·雅克·卢梭和这位我所邂逅的女士,他们的共同点,只需要一个可以安放灵魂,又能放飞自己的“小周天”。

卢梭终身都感恩与崇敬巴齐尔太太。他对巴齐尔太太的情感,这种情感已经上升到了恋母情结。在书中的一段描写,特别的耐人寻味:“诚然,她的心很软,但却很诚挚。她不由自主的屈服于引诱她的那种念头,但完全可以看出,她这是头一次不忠贞,而我也许需要更大的努力才能消除自己的而非好的羞愧。我虽未能做到这一点,但却在她身边品尝到了难以描述的温柔甜蜜。占有女子的一切感觉都无法与我在她面前度过的那两分钟相比,尽管我连她的衣裙都没敢触及。”(P66)除了此处,书是还有好多类似这样的描述。好多的埋伏,好多的遐想,好多的陷阱,是是非非的文字,到底恋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卢梭的“嫖意”展示,至少中某种复杂的在君子与嫖客间的嫖意描写,是意味饱满的。“我走进一个妓女的卧房,就跟走进爱和美的圣殿似的,以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神光。我无法相信,没有尊严和敬重,人们会感受到她使我感到的那份情感。我在她那最初的亲热之中刚刚知道她有多么娇媚可爱的时候,生怕失去由此而结出的果实,猴急地想赶紧摘取。突然间,我感到,不是欲火吞噬着我,而是死一般的寒气在我的血管里流。”(P282)卢梭的正人君子是真实的,嫖客身份也是真实的。人,在孤岛的黑夜里,会在探险与追梦般的分离中,寻找自己。

西方人好多有恋童癖。卢梭和他的朋友,在威尼斯的十八个月,不再愿意住别人家包的姑娘处跑了。在朋友的提议下,也异想天开的包了一个穷人家的十二岁的姑娘。当然,按照卢梭自己讲的,渐养渐情,已然成了父女之情。如果真养到成婚的年龄,去碰她,则有也乱伦的下流感。这些的叙述,亦真亦幻。不可排除的是蕴含期间的恋童癖。

卢梭在说伏尔泰时的一段话,看来是有些成见的。“伏尔泰看上去好像始终信仰上帝,实则只相信魔鬼,因为他的所谓上帝只不过是一个恶魔,照他看来,这恶魔专事害人。”(P382)

卢梭的《爱弥儿》让他最终还是受到了政教的责难与胁迫及迫害。议员们公开声称,光焚书无济于事,必须烧死作者。最后,卢梭不得不开始逃离的流浪生活。

卢梭的书,读过《漫步遐想录》《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三本。读过《忏悔录》后,得找他的《爱弥儿》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来读读。

         2019年3月18日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