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1 好多的读点与说点 (2)--读2019年3期《读库》

 读书当玩 2020-08-08

                 2

《读库》3期的第2篇文章是杨楠的《拍摄生死》。说的是医疗新闻片《人间世》第二季幕后的故事。

《人间世》第二季最后一集播出后,总导演得知第五集《抗癌之路》的主人公闫宏微去世了。

将拍摄的故事,镶嵌在人的生死间,算是一个通识性的死亡教育。

读完这些故事,那些的摄影团队,摄影机,以及所描述的故事,好像化成了我们经常去医院探望的那些重症与垂危病人一样。前次的日子,所探望的病人,还是好好活着的人,不几天,便听闻噩耗,人已逝去,成了生死别离。

这篇文章的田野采风,主要关注的是“手术室的气氛”,“捕捉情感”“记者的心”“死亡是正数计时”“为什么拍人家”五个话题里。文章后面,附上了拍摄时的工作图片。

即时即刻,那时那刻,此时此刻,彼时彼刻。那些的人,那些的生死间的事。

第3篇文章是黄建鹏的《最早中国摄影》,说的是“迄今为止,被发现存世最早的中国摄影,是于勒·埃及尔1844年10月到11月在澳门和广州拍摄的影像。这批用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拍摄的影像被发现的存世数量不到40幅,绝大部分由位于法国埃松省的法国摄影博物馆收藏。1971年,该馆第一任馆长安德烈·法熟,从埃及尔的重孙法郎索瓦·阿尔拜处,以一千五百法郎的价格收藏了三十七幅这批最早的中国影像。英国摄影收藏家泰瑞·贝内特也收藏了一幅。”(P49)。文章后面附了好多幅于勒·埃及尔的摄影作品。

第4篇文章,是李季怀的《文史掌故》,写了金庸晚年心境、蔡澜的文学江湖、余国藩的东西行旅、“陌地生”周策纵四个知名人士。除了对所写的四个人,读来兴致勃勃,且记住了李季怀这个作者。凡今后他写的人物,是可以好好读读的。

第5篇文章,是克韩的《霍金简史》。我不记得是在以往的《读书》,还是《新华文摘》读过关于霍金的故事,记得是中国的一位经常能接触霍金的学者写的。这篇与之不同的,不光是所见所闻,而且是收集了一些资料,做了了功课,写下的“简史”,给读者一个粗线条的霍金的成长与经历过程。这篇文章中,读到这样一个霍金为什么出生在牛津的史实:“之所以出生在牛津,也是因为战时的特殊情况。霍金一家当时其实住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正常情况下他应该是个伦敦人。但当时整个英国南部,包括海格特在内的伦敦,都在遭受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不过,英德两国之间有一个有趣的安排,那就是德军不会轰炸牛津和剑桥这两座大学城,交换条件是英国人不轰炸海德堡和哥廷根这两座德国大学城。”(P135)“希特勒不轰炸牛津的另一层理由是,按照他的设想,全球制霸后牛津应该是他领导的世界政府的首都。”(P135)

第6篇文章,是傅国涌的《从空间上看教育》。傅国涌这人的名字比较熟悉,肯定读过他的文章,但具体的读过什么,真记不得了。这篇文章,读来上心。

第7篇文章,是余凤高的《不可言说之病》。体现在艺术史上的麻风、梅毒与痛风。这篇也是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2019年10月16日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