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1243 小街的记忆——黔阳专署大院印象(15)

 读书当玩 2020-08-08

小街的记忆,是清晰的。

从专署大门往小街方向走的右边,靠围墙处,是一条小沟。

沟边一条小路,沿着沟直一段,便可以插向我们读书的红旗小学的小路。

经过一块稻田,又是一条大家时常走的通向红旗小学的小路。

这块稻田,是秋天稻谷收获后,放学时在水田里捉泥鳅与黄鳝的地方。

小路口,最开始靠近马路边,是一家时常把染桶放在马路上的染坊。

小的时候,我们时常会穿白布染成的蓝色服装。这样的布,经常不得洗,会掉色。

文革后,大家喜欢穿黄色的军装。开始黄色布料短缺,孩子们就穿白布染成黄色的衣服。

染坊的不远外,时常会有饮食店放在马路边的炸油条的摊子。

每逢周末,孩子们就时常在这里排队买油条。

再过去一点是一家小街上唯一的南杂店。

这个店子,柜台上一排大玻璃瓶,里面装着各式糖果零食,是孩子们最喜欢去了。

一是上学必经的路。二是经营灵活,一两分钱,可以分别买不同的东西。

这家店子,有现在很少见到的海里的干咸鱼与古巴进口的红沙糖。

在专署大门与这段马路上有好多电线。春天来时,电线上停满了燕子。

那个时候,专署大院的男孩,几乎每个人都玩弹弓,但很少听说,有人用弹弓打燕子的。

我呢,没用打石头的弹弓打过燕子。

却真有一回,没麻雀打,是偷偷的用打“U”型铁子弹(打纸的弹弓枪),打过燕子的。很奇怪,不知道是内心发怯,还是什么原因,总打不着。

小街再往前,是蔬菜店。我记得傅德利的母亲,是蔬菜店的工作人员。

蔬菜店再过去,是粮油店。粮油店边有块公共汽车牌子,是小街的公共汽车停站点。

粮店过去,就是我们去红旗小学的大路了。我们叫大路,不过是如今机耕道这样的路。

上一个坡,经过生产队的一个晒谷坪,再过一段稻田路,在一片水塘处右拐,就是红旗小学。

红旗小学的第一排青砖平房,是我们64年一年级甲班的地方。

红旗小学路口,再往前走,就是小街的出口了。出门上坡不远处,是中药店铺。

从大街那边往专署门卫这边,第一家是铁匠铺。

铁匠铺,是放学后时不时会去的地方。看打铁的过程。

一个师傅拿小锤,一个副手或徒弟抡大锤。两个人基本不说话,你一锤,我一锤,配合得非常好。

我们在这里,见证锄头镰刀与柴刀及火钳的诞生。这里也经常打建筑用的马丁。孩子们捡到了马丁,也会送到这里卖钱。小的一分钱,大点的两分钱。

对了,这边原先还住了部队的独立营。也许是独立营的某个中队,大家都叫这里的部队名称为独立营。

过去有部电影《独立大队》,郭振清主演。他主演过《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看过《独立大队》,孩子们经常会争论,到底是独立营大,还是独立大队大。

独立营这边是劳改队。劳改队,就是监狱。

文革前,专署大院里,经常可以看见劳改犯被押解着在大院里劳动。孩子们把这样的劳动叫做犯人的劳动改造。大人带着孩子,见到劳改犯,就会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

犯人劳动时,孩子们可以与犯人搭讪。押解人员管得不是十分的严。

那些犯人,也时常同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不要犯法。

文革后,公安局长与劳改大队的领导,先后也被关进了劳改监狱。

他们玩笑的说,早知道自己会被关进来,早些时候,应该把监狱修得更好些。

过了劳改队,用木板一块一块拼接当作大门的,是自行车租车行。

这里是大点孩子们常来租车的地方。

这里的自行车,大多是半旧的。自行车的后雨板上用红油漆写了序号。

一辆一辆的插在木架格子里。也有临时从大街上骑回来的,零散的放在边上。

这自行车租车行,是从小街到大街,不受公共汽车时间限制,可以自行选择的交通工具。小街这边租,骑到大街交。中间有个小租车站,黔阳一中。

租车,按车辆的好坏,与时间长短付租金。可以此地租此地还,也可以此地租,在规定的异地(大街小街一中)还。半新的车,稍贵点。一般的车,便宜一点。

我骑自行车,是在大院学会的。因为个子矮,刚开始,一条脚从三角架中伸过去,半圈的踩,再到踩一圈。后来,可以骑在坐椅上踩半圈。

文革后,红旗小学改名胜利小学。

每周,会有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专门去大街看大字报。

从大街回专署,绝大多数走路回家,有时就选择租车骑。

记得,那时骑自行车,下大安桥,放双手(双手离开把手)往下冲。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

自行车租车行,依次过去是一家百货小店。这里有好多文具。石板石笔石板擦,还有蜡笔,书包,各式的铅笔,文具等。

再往前是裁缝铺。裁缝铺边上不远,是通向榨油坊与山上的一条乡间小路。

小街上住的同学与孩子,大院的孩子叫他们是“小街上的”。

 《黔阳专署大院印象》

《安纺后卫门轶事》

《吃喝玩乐》

      

2020年4月13日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