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静,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江山携手 2020-08-08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都是秉承着“二元论”的世界观,任何事物都是可以通过“阴阳”的概念来进行阐述,而“阴阳”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相互隔离的,“阴阳”是一种互相演化的存在,正如同这样的认识,中国人对于很多关于人生的认识和智慧,都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去看,就譬如说今天要说的“动静之分”。

中国人是一个绝对务实的民族,虽然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怪力乱神以及前生来世的说法,可是中国人更多的还是着眼在当下的世俗生活,因此中国人所流传下来的一些文化经典中,有着很多对于人生智慧的总结和传承,也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中国文明才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存活至今的古文明。

因此想要在人生中修养出一个好的人生态度,那么就一定要能够懂得动和静的玄妙,很多人认为人生是一种绝对的动态,不论是在大的追求中还是小的处世中,只有孜孜不倦的去争夺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才能够获得人生的成功。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的“动”是远远比“静”要来得正确,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生智慧的《道德经》中,老子却给出了一个和很多人认识不一样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简而言之,老子认为一个人尤其是“动”,却是不如“静”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是很习惯用天地和人生来做譬喻的,老子认为天地就好像是人生的一种映射,而人生则是天地的一个缩影。

天地之间就如同是一个风险,里面看起来是空空如也,没有多少的东西,可是却永远都是不枯竭的,只要是稍微的进行一些鼓动,就能够催生起很多的风,因此老子认为天地的本质是“虚静”的,正是因为天地的静,才能够让万物可以蓬勃的生长,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对于一个人来说,在生活中要保持一种伺机而出的“动态”,那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是在内心中充满了对名利的欲望,并且在这样的欲望支配下,只要是遇到了可以争夺的利益,那么就会是跃跃欲试的冲动。

但是虽然到处都是充斥着这样的动态,我们却能够认识到,很多人并没有能够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他们看起来都是忙碌不堪的,可是往往付出的辛劳和所能得到的结果却是成不了正比。

人生自然是需要一些勤奋和努力,可是任何事情都是要掌握在一定的“度”中,就好像是“阴阳”一般,阴尽了便是阳,阳尽了便为阴。人生虽然是需要一定的进取和奋斗,但是也要能够克制住自己的诉求欲,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要来争夺一番,而对于自己所牵扯不多的事情上,一定要能够有所取舍,要能够守静而不是妄动。

人生态度上的不能妄动,一方面是世俗上的守静,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自己品性上的守静。一个人想要在为人处世中获得一定的成效,那么就应该管好自己的嘴,所谓的“祸从口出”。

“多言不如静默”永远都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很多人在为人处世上极尽自己的钻营,可还是在三寸之舌上失去了自己的分寸,以至于最后为自己的人生招来一些纷扰和祸难。

人生态度上的“守静”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的警戒,要让自己能够在世事纷扰中时刻的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这样才能够及时的看清楚人生的隐患,也能够在别人为了利益而争得个焦头烂额的时候,自己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另一番的门道。

总而言之,动不如静,绝对不是人生的一种裹足不前,而是在为人处世中能够以退为进,能够让自己的目光可以看得长远,不会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过多的投入进多余的精力,做到了这一点,人生才能够称之为是具备了大智慧。

《道德经》中所强调的“静”的智慧,就是要让一个人能够学会从身外的纷扰中将目光收回,然后静处观心,可以多多的审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之处,然后从“静”上面所取得的功夫和认识,能够更好的反馈给自己的“动”。

只要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学会了静处,那么就一定能够在对于成功的追求中更好的找到一种奋斗的模式,也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快的实现个人的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