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纺织百科】织物组织结构测试标准方法(第十七期)

 奶茶色月季 2020-08-08
1. 目的:

测试每英寸的梭织布或针织布试办中的纱线或线圈数量。

2. 仪器:

织物分析镜,织物分析针。

3. 测试方法:

1) 梭织布每英寸之纱线 

在测试前将试办在温度为70±2℉,相对湿度为65±2%的标准环境下(或按照具体要求)最少条件化4小时。

对于浅色试样,应将其松驰地放在深色的背景上﹔对于深色布样可以将其放在浅色的背景上或配有光源的玻璃上﹔对于紧密梭织布,先拆下少许纱线,使其露出经、纬纱的毛边。

注意不可在接近布边的10%,布头1/2yard内计算纱线数量,并确定试样中无相同经、纬纱。

按照如下方法在试样的2处不同位置计算每英寸之经纱、纬纱数量:

把织物分析镜放在试样上,在计算经纱时,使织物分析镜与纬纱方向一致,数经纱时则与之相反。

在1寸的试样内,取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计算纱线密度。

如果在计算中,出现难以分清的纱线,则可以再用1寸长的布条计算纱线﹐最后求出平均值。

对于宽度小于3寸的成品布(如丝带、松紧带、花边)数出所有经纱(包括布边在内),然后量出试样宽度,计算出纬纱密度。

对于纱线排列无规律的花样布需仔细观察组织的花样,并在花样中数出纱线的数目,然后量出花样试样的宽度。

对于一些无法计算纱线密度的试样,须在报告中说明此项内容。

2) 针织布每英寸之线圈

在测试前将试样在温度为70±2℉,相对湿度为65±2%的标准环境下(或按照具体要求)条件化4小时。

对于浅色试样,应将其松驰地放在深色背景上,对于深色试样,可以将其放在浅色的背景上或配有光源的玻璃上。

注意不可在接近布边的10%,布头1/2yard内计算纱线数量。

按照如下步骤计算纵行密度和横列密度:

防止路数被组织结构所遮盖的线圈,则要求此项测试亦须对试样的背面进行测试。

把织物分析镜放在布样上,当数纵向线圈时,使织物分析镜和横纹方向一致,数横列线圈时,则与之相反。

在试样的不同位置,不同方向数,在1寸试样内计算出所有线圈数量。

对于罗纹的纵向密度,需在试样正反两面计算纱线。

对于双面布或两面针织布,在计算表面线圈数目时,也应注意试样反面相同部分的线圈数量。

计算每英寸横列线圈和纵行线圈的平均值。

3) 灯芯绒布之纱线

数纬纱时,切下2块2x2in的试样,注意确定2块试样相同的纱线。

拆下经线少许,确定编织结构(指每英寸底纱可切下多少纬纱),然后从四周开始拆纱直至到留下一块lin.2大小的试样。

数底纱时,把拆下的纬纱单独分开,所拆试样不能少于1/2in.。

确定试办是“V”或“W”结构。

4) 毛巾或丝绒纱线数目

在测试前将试样在温度为70±2℉,相对温度为65±2%的标准环境下(或按照具体之要求)最少条件化4小时。

为防止路数被组织所遮盖的线圈,则要求在测试过程中仔细观察布办,同时对试办的反面也应该进行测试。

测试纱密度﹕剪下2块2x2in.大小的布条,每一块试样包括一个在距布边10%以内剪下的横边﹐两块试样无相同纬纱。

对于两边为线圈的毛巾布,拆下少许经线以确定试样的图样(底纱和线圈的顺序和数目),继续拆线圈直到留下1in.2大小的试样。

数出经纱数目,其中包括底纱数目和线圈数目,把2个数值相加即为经向密度。

丝绒比率﹕在1in.的试样中至少抽出5根多圈纱线,量出每个线圈纱线的长度,计算长度平均值﹐用比率表示﹐例如﹕4﹕1。

对于一些表面经修剪过的试样,重复步骤数出经纱数量。

按照程序切下2块布样,每一块布样含有一条在宽度10%以内剪下的长边﹐并确定布样无相同纬纱。

在横边拆下少许纬纱直至留下一块lin.的试样。

计算纬纱数目。

计算2块试办经纱,纬纱的平均值。

4、结果

1) 梭织布每英寸之纱线数量。

报告每英寸试样的经纱数量。

报告每英寸试样的纬纱数量。

如测试不在温度为70±2℉,相对温度为65±2%标准环境下进行,则注明测试环境状况。

2) 针织布每英寸线圈数量

报告每英寸测试样的横线圈,纵线圈数量的平均值。

如测试不在温度为70±2℉,相对温度为65±2%标准环境下进行,则注明测试环境状况。

3) 灯芯布每英寸之纱线数量

报告经纱数目的平均值。

报告纬纱数目的平均值,包括绒头。

如测试不在温度为70±2℉,相对温度为65±2%标准环境下进行,则注明测试环境状况。

4) 花色组织和丝绒每英寸之纱线数量

报告每英寸试样中底纱数目的平均值 。

报告每英寸试样中线圈数目的平均值 。

报告每英寸试样中切下的经纱数目的平均值 。

报告每英寸试样中纬纱数目的平均值 。

如测试不在温度为70±2℉,相对温度为65±2%标准环境下进行,则注明测试环境状况。

5、报告

按照测试方法的要求报告测试结果。

欢迎各位朋友加入纺织大学堂读者群,在这里,您将第一时间看到公众号推送的技术文章,和更多有趣的人交流技术。

我们还有新产品交流群,添加小助理,拉您入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