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十事疏”看北宋两次变法,探析北宋积贫积弱之根源

 瓜子心 2020-08-08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作为经历了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的宋朝,给中国人民寄予了无限希望,然北宋却以“弱宋”之形象刻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在国家签订了耻辱性的“檀渊之盟”后,人民对于朝廷的不满达到了极点。在这个困顿危急的时刻,对国家十分失望的士人们站了出来,主导了仁宗时的庆历新政以及神宗时的熙宁变法,希望解决国家财政不足,武力不盛的局面。

故借此机会,我们就从这两次变法入手,探析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引言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这两次政治改革提出的具体仿真有哪些?在仁宗在位时,范仲淹作为宰相提出了十项政治革新举措,分别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项命令中的前五项都是为了澄清吏治,而后面的几项举措则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军事筹备工作。由此可见宋朝在经历百余年到达仁宗之时,吏治已经成为了妨碍北宋发展的最大障碍

范仲淹与其个人抱负

但是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并没有很好地实施,故在后面的神宗一朝,王安石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革新意见。与范仲淹不同,王安石不太在意吏治问题,更注重实际政策的制定。他提出了均输法,市易法,方田法,青苗法,免役法来促进国库的增收,施行保甲法语保马法来促进地区防卫以及战略资源的储备,为战争做准备。虽然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也没有得到长时间的贯彻,但是一些创新的观点还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王安石故居

总结两次变法的政策方向,我们不难发现掣肘北宋发展的最大问题无非三个方面:官员冗余,战争威胁,以及国库空虚,其中国库空虚多是冗吏,冗兵造成的。下面我们将探析形成冗吏,冗兵的历史因素。

官员冗余局面的成因及影响

  • 陈桥兵变得国不正,重文轻武文官独大

五代十国战事纷乱的背景下,谁拥有军队的指挥权谁就是最有权力的人,在百余年内,仅士兵哗变拥立新君的例子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唐明宗李嗣源,唐废帝潞王从珂,周太祖郭威以及最后一位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由于自己的帝位是来自于兵变,赵匡胤深谙军人执掌政权的危险。虽然他依靠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废除了节度使制度,将兵权独揽,但是依然对于日后武将可能的反叛心存忌惮,因此他留下家训,要重用文官,让文官永远压武官一头,并且不再让军人接触政治的核心权力。

赵匡胤陈桥兵变

据《宋史》记载:宋太祖曾经对丞相赵普说:“五代方镇肆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赵匡胤留有训示,将训示藏于太庙,上书“不杀大臣及言事臣”。

由于朝廷对于文官的推崇,让文人们掌握了朝廷中的话语权。但是在经历了五代这个混乱的时代之后,当时的文人变得畏事而保守,其政治以见多为“养尊持重,无动为大”的绥靖政策,并没有为北宋政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崇文官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科举考试的扩大化以及录取率的提高。在隋唐一代初设进士时,每科大约录取三十人,最多也就是上元年间每次七八十人。在经历了乱世之后,宋太祖年间进士只能取十余人,但是到了仁宗年间,每科录取的新科进士便多达五百至七百人。

状元及第图

不但录取的人数远胜于前朝,宋代对于进士的态度也是十分友好而宽松的。首先,进入殿试的进士们不会黜落,没有人会被淘汰掉,而且这些新科录取的进士们可以直接赴任,而不必像唐朝时需要经过吏部的审核评定,他们的官制大小直接由科举成绩决定。在仁宗期间,共有十三科进士,其中高中三甲的三十九人中,没有做到三公四辅这一级别的只有五人。

文官到任之后,他们的俸禄也远比之前的朝代要高,当时有人形容北宋的朝廷是“恩逮与百官,唯恐不足,财取于万民,不留其余。”除了高薪之外,宋代还会封荫文官的后人们,让他们进入官场,这就造成了文官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再加上文官退休之后,朝廷依然会给予他们不菲的俸禄,这都给中央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

据史料记载: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出疆寇,凯歌劳旋,献捷太庙,其荣无以加。

这种推崇文官,并且广收天下文人为己用的政治制度让北宋的官吏人数到达了历史新高,如果他们能励精图治,强国富民,我们也不会称他们为冗官,但是他们显然没有达到宋廷的期望,这与北宋独特的官制有关。

北宋汴京漕运盛景

  • 宋地形散神不聚,百无一用是书生

之前提到北宋为了防止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重用文官而轻视武将。除了这个手段之外,北宋还建立了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来分化属地的力量,北宋把地方行政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路”,下面是“府、州、军、监”,最基本的行政单位为“县”。在每一路,设有“亲民”,“厘务”两种官制,其中亲民供京官差遣,而厘务则分别担任一项专门的职务,造成地方没有所谓“长官”,这也是地方行政难以推行的第一个原因

除了这些地方官员之外,北宋还在每一路设置了“帅、漕、宪、仓”四司,称为“监司官”。分别掌管民兵,财政,司法以及救济。四司中最重要的是漕运使,但是漕运使的工作并不是支持地方的经济发展,而是将地方的金银财物全部聚敛到中央,致使地方财政空虚,这是北宋地方行政落后,经济不发达的第二个原因。

在地方行政遭遇问题的时候,中央的行政效率也高不到哪里,最重要的便是北宋推行的谏官制度。谏官制度字秦汉以来一直承担着监督天子的作用,但是在北宋一朝却多来指摘宰相的不利,而且北宋谏官人数极多,他们的时时谏言无疑会给中央政策的制定带来极大的麻烦,并且制约了相权,令庞大的中央政权,难以正常运转。

北宋谏官上朝图

据《宋史》记载:大国制用,如巨商理财,不求近效而贵远利。宋臣与一事之行,初议不审,行未几,即区区然较得失,寻议废格。后之所议未有愈于前,其后又复訾之如前。上之为君莫之适从,下之为民无自信守。因革纷纭,是非贸乱,而事弊日益以甚。

北宋的官制致使地方与中央都难以有效管理,不能很好的制定政策并推行,还录用了远多于前朝的官员并给予高薪,造成了极大的财政负担。这便是北宋冗吏的来源以及其对于国力的影响。

士兵冗余的成因及影响

  • 虎狼环伺消兵成空谈

北宋虽然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其疆域比起汉唐来说也小很多,主要是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在辽国的掌控之下。由于赵匡胤采纳了丞相赵普的先定南方的持重政策,所以在平定南方之后,北宋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契丹人一战。加上西方逐渐崛起的西夏政权,让北宋处于十分大的战争压力之下。即使签订了“檀渊之盟”这样的和约,北宋依然不敢减少自己的兵力储备。下表是北宋各朝兵力储备的情况

北宋疆域图

  • 乌合之众复国难成行

但是北宋的士兵与之前朝代的职业军人不同,由于前面我们提到北宋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因此很多饥民加入到了军队之中,除了这些人,由于北宋给予军人不错的福利,包括高额的军费,以及稳定的养老津贴,还有是不是得郊费犒劳,许多游手好闲,负罪亡命之徒也加入了军人的行列,这就使得北宋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素质良莠不齐,难以形成战斗力。

据史料记载:西北泾原、汾宁、秦凤、鄜延四帅戍卒十余万,一卒岁给无虑二万。平骑卒于冗卒,较其中总稟给之数,恩赏不在焉;以十万较之,岁用二十亿。自灵武罢兵,计费六百余亿。

同时北宋为了防止武官拥兵自重,在文官监视之外,他们还要求武官定期调换布防位置,这样的政策无疑让军队的训练质量大幅下降,本身就素质较低的军队又缺乏长期系统的训练,使得北宋的部队只是纸老虎,一触即溃,就连他们视为至宝的禁军也缺乏应有的战斗力。

北宋士兵行列图

为了布防招募的大量军队没有达成应有的防御任务,还必须给予他们高昂的军费,冗兵给北宋带来的经济压力实在比冗吏更加可怕。“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政治军事双重压力下的北宋经济终于积重难返。

评价

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引领的熙宁变法作为北宋有志之士改良北宋政治的尝试,能够明确国家的根本问题在于财政不足,而财政问题又根属于冗吏,以及冗兵这两大问题。他们的政治眼光还是十分犀利的。

但是他们希望通过精简官制,推行新的经济政策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做法,略有舍本逐末的意味。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北宋真正的问题是皇权对于民生的轻视。

北宋将士

北宋皇帝将政权的稳定看得比什么都重,因此惧怕武将,分化相权,让国家的正常运作难以维持。与此同时中央还在地方横征暴敛,聚集财富于中央,虽然并没有全部用于皇帝的私人享乐,但是这对于人民的危害确是实实在在的。

征百官而无一堪用,拥万兵而无一能战。北宋的政治问题深刻的提醒我们,当统治意志无法与时代诉求向契合的时候,怎样的改良都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局面。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才应是永恒不变的政治追求。

参考文献:《宋史》、《纲鉴易知录》、《中国通史》、《国史大纲》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