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西汉初期经济状况入手,探析汉武帝的币制改革政策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西汉帝国在汉武帝在位时期达到了巅峰,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西汉历史上最鼎盛的时代。西汉初年因常年战乱,民生凋敝,经济甚至发生了倒退。所以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几代汉帝都将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第一国策。

汉武帝继位时期,西汉帝国的家底已经比开国时期雄厚很多。北方的匈奴却一直是汉武帝的心头之患。战争就像是一个资本绞肉机,所需要的军费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此时的汉武帝需要更多的赋税来充盈国库,否则仍然无力对匈奴宣战。

汉武帝刘彻

在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之后,便开始着手对西汉王朝的经济制度进行深度改革。从统一币制到盐铁官营,再到均输平准和算缗告缗,这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完成后不仅使西汉王朝内部的经济得到了稳定,同时国库还大量盈余,这成为汉武帝北伐匈奴的重要基础。在汉武帝诸多经济改革的措施中,币制改革不但是经济改革之根本,也是经济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从西汉初期经济情况入手,探析汉武帝的币制改革政策。

改革币值是发展之需

自秦朝一统六国开始,因常年的攻伐混战,整个中原大地的经济已经遭到重创。再加上秦末战时期的战争,使中原经济更是惨不忍睹。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一匹马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一百斤黄金的价格。刘邦作为汉帝国的天子,出行时竟然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可见汉帝国初期经济有多么衰弱。

(刘邦)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不仅如此,位于汉帝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看到汉帝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便常年劫掠帝国边境,掠走大量牲畜和汉帝国子民,甚至还曾侮辱吕后,但帝国却又无可奈何。刘邦深感西汉帝国经济羸弱,若不加以治理和改善则很快就要步秦帝国后尘。所以从汉高祖时期开始,西汉王朝就开始休养生息,重点发展国家经济。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了不久的文景之治,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在这期间西汉帝国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从一穷二白国富民强。这都是汉初几代汉帝和辛勤劳作的百姓的功劳。

(匈奴人)

《史记》记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癝瘦皆满,而府库余货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与外,至腐败不可食。”

但汉文帝在位时,因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治理经济,导致国家对经济的把控减弱,许多最先富裕起来的地主便开始大肆兼并土地,使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使社会动荡。商人集团也开始崛起,使商品价格超过了农业产品价格,使农民阶级的利益受到损害。其次,地主阶级势力的崛起也逐渐开始使中央朝廷不安。但为了全力发展经济,故汉文帝也未对地主阶级和商人集团加以约束。

但有一点是使西汉初期的汉帝无法容忍且无法坐视不管的,这便是地方诸侯的势力在飞速膨胀。汉初刘邦为了恢复经济,所以放松了经济政策和经济管控,赋予地方郡国极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使地方势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壮大,成为中央政府的潜在威胁。汉武帝继位后意图对西汉帝国的经济进行全方面改革,统一币制便是重中之重。

(汉文帝)

上文已经提到,西汉初期地方郡国拥有较大的自由和权力。因中央政府不加以约束,允许地方拥有货币铸造权,所以地方郡国开始铸造货币。这不但使西汉帝国内部货币严重超发,而且货币成色不一,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汉廷对于货币的把控能力也开始下降,很难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调整国家经济。于是汉武帝开始进行币制改革,希望能够将地方铸造权回收中央,并且通过改革币制打击从事投机的商人巨贾,增加国库收入。

但币制改革并非容易,汉武帝在位时期一共对货币进行了六次改革,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币制改革步履维艰。在改革过程中,汉武帝必须小心摸索,一旦币制改革严重失败将使西汉王朝的经济崩溃,有政权被颠覆的风险。新莽时期,王莽就是因为币制改革失败,使国家经济崩溃,民间财富大量流入朝廷国库,百姓怨声载道,最终跌落高位。

汉武帝影视照

摸索币制改革的道路:发行三铢和半两

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进行的第一次币制改革中发行了三铢钱,主要目的是统一货币成色,使货币的票面价值和重量一致。过了四年后又实行了第二次货币改革,废除三铢钱,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改为半两钱。原因在于新发行的三铢钱与汉文帝时期发行的四株半两钱出现了等价流通的现象,这便使三铢钱失去了它的发行意义。

《太平御览·资产部》记载:“建元元年春,行三铢钱。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第二次货币改革是汉武帝的无奈之举,第一次货币改革中发行的三铢钱虽成色较好,最终虽未能有效流通,但为后来深化币制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前两次改革中也能够看出,汉武帝已经意识到对帝国币制进行改革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循序渐进。

(文帝时期发行的四铢半两)

转移目标,强化改革: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加强管控民间私铸货币的现象,宣布一旦发现民间有私铸货币行为即为死罪。并且重新启用三铢钱,同时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这便是第三次币制改革。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又造银、锡为白金三品。”

由此可见白鹿皮币的发行主要是针对郡国诸侯的,因为该货币主要是用于诸侯向汉廷进贡时使用,避免了地方使用成色不佳的货币进贡。白金三品则是由银和锡共同铸造而成,价值位于三铢钱和黄金之间,是民间流通过程中较为值钱的货币。

(质量极差的私铸铜钱)

结合前三次货币改革来看,虽然汉武帝是摸索着前进,但确实获得了成功,西汉王朝混乱的币制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库得到了充盈,民间经济也得到了改善,商市的交易也变得更为便利。最重要的是使地方郡国的财富开始流向中央,等于变相削弱了地方的财政实力。不足的地方在于,民间私铸货币和偷盗白金三品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

 效果显著,深化改革:废旧币行五铢

公元前118年的第四次币制改革规模较大,因为汉武帝废除了此前的三铢钱和半两,发行新的五铢钱。发行五铢钱意在废除以往拥有较大问题的旧币制和遏制民间私铸现象。因为五铢钱外有郭,民间私铸货币者无法通过磨损铜币周边来得到铜屑制造新币,但三铢钱却可以。

(天然银矿石)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五铢钱为帝国发行的新货币,成色也较以往的旧币更好,但市场上所流通的货币质量仍然参差不齐。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郡国仍然有货币铸造权,郡国做铸五铢钱成色不一,中间的孔道大小不一,重量不一

有的郡国所铸造的五铢钱甚至没有外郭,这便失去了防范民间磨屑私铸的作用。而且郡国所铸的五铢钱质量愈来愈差,严重阻碍了新币制调节市场的作用。中央所铸的五铢钱成色虽好,规格也十分标准,但毕竟发行数量有限,劣币仍然充斥在帝国境内的市场中。

(西汉五铢钱)

《史记·平准书》记载:“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旣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五铢钱的发行仍有效改善了国内的币制现状,因重量和价值都十分适中,十分适合商品交易。五铢钱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隋朝时期仍在铸造五铢钱。五铢钱也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

(隋朝五铢钱)

结语

自公元前118年为止,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宣告结束,期间共持续二十二余年,可见对一个庞大的帝国进行币制改革是有多么艰辛和复杂。同时也能够体现汉武帝对于币制改革的重视和货币对于汉帝国来说的重要性,否则汉武帝将不会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和时间来对其进行深入改革。

汉武帝所进行的六次货币改革消除了西汉初年过度放任货币铸造权所带来的弊病,也削弱了商人集团和郡国诸侯的实力,同时民间私自铢钱的情况也大幅减少,郡国的财政实力受到严重打击,中央财政则日益见好,双方经济实力差距越拉越大,减轻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白金三品的发行也对投机的商人巨贾产生了严重打击,使商人集团的财富大幅减少,国库却得到充盈,拥有了更多财富的汉帝国与匈奴作战时也拥有了更大胜算,成为制胜匈奴关键中的一环。

参考文献:《史记》、《太平御览·资产部》、《资治通鉴·汉纪》、《史记·平准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