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入手,浅析诸葛亮的治蜀政策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谈起诸葛亮,相信大多数人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四个字:绝顶聪明。的确,大多数的中国人,不论是男女老少,都或多或少地对诸葛亮的故事有所了解。不论是草船借箭,还是空城计,反映的都是诸葛亮绝顶聪明的头脑。

但很可惜的是,诸葛亮这样的聪明绝顶的形象,主要是由《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创造出来的。诸葛亮当然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蜀国的治理对于蜀国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也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他其实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种神乎其神的形象,当然就更不能呼风唤雨了。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于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把他当作一个历史上的政治人物看待,而不是小说中一个被神化的人物。

本文的目的,便是向读者还原一个作为政治人物的诸葛亮,分析他作为三国时期蜀国一段时期内的实际统治者的政治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对于蜀国的生存以及发展的影响。

影视剧《三国演义》

儒法并重,管理国家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就已经在其《隆中对》中对天下形势以及刘备应作的对策作出了相当的说明。当然,三顾茅庐时的刘备的势力还很小,根本就没有力量去实现《隆中对》中诸葛亮所提出的对策。可是,当刘备占据了荆州、汉中,继而在成都称帝之后,刘备终于有足够的力量去实现诸葛亮的对策了,而诸葛亮也终于可以以丞相的身份来完成他的抱负了。

在介绍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政治方略前,有必要先向读者们介绍一下蜀地的政治情况。四川在汉代以及三国时期并不像今天这样与整个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当时的四川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因此与中原地区的来往并不频繁,而四川地区本身又有着非常富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着独立建立政权和经济发展的条件,因而蜀地本身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着相当本地势力的一个政治存在。

诸葛亮和刘备《隆中对》

当刘备在成都称帝的时候,他的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一个外来的统治者,因此,如何处理与本地士族的关系便成为了刘备以及诸葛亮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当时,蜀汉的统治阶层内部分为了以诸葛亮为首的外力的荆州集团以及本地的以李严为首的益州集团,两个政治集团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到蜀汉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若处理不当,则蜀汉政权必然遭到当地世家大族的反对而无法在当地生存。

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看得十分清楚,因而他采用了“用士惟诚,国事惟和”的方针,大量地将当地的益州集团的人才纳入统治阶层当中,让他们在各种官僚机构中担任要职,使得当地士族也可以共同参与蜀汉的建设。诸葛亮这样的方式,与蜀地此前的统治者公孙述和刘璋有着根本的区别,而其中所反映的,实际上就是诸葛亮“儒法并重”的政治理念。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所谓“儒法并重”,实际上就是在政治上接受法家的思想,严格地按照法律来管理和治理国家,而在思想上则遵从儒家思想,要求端正纲纪。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中记录了诸葛亮对于纲常伦理的看法,他认为:

“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突。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诸葛亮在蜀汉推行“三杠六纪”,坚决维护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等级,并以此来作为治理蜀汉社会的根基。

除此之外,针对蜀地长期遭受战乱、百姓生灵涂炭的情况,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怀柔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不仅在一系列政策上对百姓实行安抚和休养生息的政策,而且对此前统治者为剥削百姓而设置的冗官冗员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和裁撤,不仅使得蜀地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而且还使得蜀汉的官职条理清晰,甚至成为了当时三国之中政治制度最为清晰的一国。

一代贤臣诸葛亮

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实际上集体来源于《申》、《韩》、《管子》、《六韬》等书中。刘备遗诏中曾敕令后主刘禅:“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诸葛亮希望蜀汉未来的统治者可以熟读这几本书,恰是因为他认为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

正如《四库全书》记录的明代人杨慎所说的:“后主宽厚,襟量有余而权略智谋不足,当时识者咸以为忧。《六韬》述兵权,多奇计,《管子》贵轻重,慎权衡,《申子》馥名实,《韩子》攻事情,施之后主,正攻其病”。

因此,我们后人若想要全面地了解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实际上也可以从这几本书中寻找答案。除了国内政治之外,对外政策也是诸葛亮施政的重中之重。对于蜀汉来说,最为重要的首先是保障自己的生存,继而则是为了“兴复汉室”而努力。

《四库全书》

诸葛亮在世时,一直奉行的原则是联合东吴,对抗曹魏。虽然东吴与蜀汉之间并非没有矛盾,但是在诸葛亮执政的时期,蜀汉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了蜀汉外交的重中之重。而在面对围绕蜀地的众多少数民族时,诸葛亮则主要采取了“和抚并重”的政策,这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判断,即当时蜀汉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曹魏、兴复汉室,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将精力集中在应对曹魏的威胁,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不能与少数民族有太多的冲突,还需要各少数民族的支持。

因此,为做到这一点,诸葛亮一方面设置了大鸿胪卿一职,专门处理蜀汉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常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抚而不攻。

马谡

多措并举,发展经济

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是经济发展之本,对于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而蜀地又向来是水土丰饶之地,因此发展农业更加成为了诸葛亮经济政策中的重中之重。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实行的是“务农殖谷,闭关息名”的农业政策,这一农业政策即突出了诸葛亮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除了发展农业本身以外,诸葛亮还非常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他专门设立了堰官一职,专门负责管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这样的农业发展政策下,蜀汉的农业发展得很快,根据萧统《文选》中的记载,当时蜀汉的成都平原在诸葛亮的治下,已经是“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十分繁荣。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的税赋政策实际上也延续了农业中休养生息的精神,主张“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实际上就是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可以集中精力在农业生产之上。这样的赋税政策与农业政策相结合,实际上进一步促进了蜀汉的农业和经济发展。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诸葛亮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上的举措,便是改正东汉以来蜀汉的奢靡之风。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东汉末年,“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而诸葛亮面对这一情况,则提出“救奢以俭”的思想,主张“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作无用之器,聚无亿之货”。

而诸葛亮本人也是以身作则,家中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在诸葛亮的以身作则和对其主张的坚决执行下,蜀汉的大小官员都异常节俭,这样一来,东汉以来蜀地奢靡的风气便很快就被改正了过来。

诸葛亮牌匾

结语

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在他担任蜀汉宰相期间,蜀汉在他的治理之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刘备与刘禅两人对于诸葛亮也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刘备弥留之际在白帝城托孤,将政事全权委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处理所有的政事,也就是《三国志》中所记载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刘禅登基之后,也是完全地信任诸葛亮,他曾说过:“祭则寡人,政由葛氏”,刘禅只负责祭祀之列的礼仪之事,政治上的要事则全部由诸葛亮来负责。

而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与刘禅的信任,他确实是尽心尽力地做好了自己的分内工作,尽管掌握了巨大权力,但诸葛亮也没有动过自己称帝的想法,而是完全效忠于刘氏家族。但很可惜的是,由于蜀汉实力有限,尽管诸葛亮已经竭力帮助蜀国进行发展,但蜀汉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

诸葛亮当然是三国时期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但我们也不能像《三国演义》一样对诸葛亮进行过度的神化,而是应该客观地根据史料对其进行分析,如此才是正确的理解历史的态度。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